周恩来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典藏纪念版)
目录
作者序
第一部……求 索
1 多次收养(1898~1913)
周的童年始终在不寻常地变换着——身躯从中国的沃土中心移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方,情感上当他还是个婴儿时便从他的生身父母那里送给了他的养父母……
2 就学津门(1913~1917)
周在南开的4年奠定了他后来所坚持的学术风纪的方向,使他明白了自己该做些什么,而正是这一缘故,加之他与许多人结下并持续了多年的友谊,周总是带着怀旧的情感来回顾南开中学的往事……
3 东渡日本(1917~1919)
周在日本旅居了18个月之后,离开了日本。在那里他没有经过正规的大学教育,所以也没有什么值得表现的东西。他能带走的东西是他对所读过的书的记忆和在河上肇博士创办的杂志中所了解到的对他有决定性意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4 身陷囹圄(1919~1920)
“五四”运动时期,先是周主办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遭禁;后来,他又在一次示威抗议中被逮捕入狱。严酷的现实却令周深刻地体会到:今后的救国道路,只有深入劳工群众,依靠劳动阶级,采取共同行动,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改造旧的中国。
5 留学法国(1920~1924)
在欧洲度过的3年半时光,使周恩来得以信奉马克思主义,并使他本人完全同这个主义相融合了。所有这些,加上他在巴黎时在中国共产党内地位的逐渐提高,为他今后在国内的政治生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部……奋 斗
6 革命婚姻(1924~1925)
在那个婚姻由父母包办的年代里,周和邓彼此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自愿的、充满热情的、不受他人支配的选择。他们的婚姻被证明是中国夫妻生活中最成功、最忠诚、最持久、最具有说服力的婚姻。
7 占领上海(1925~1927)
周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对工人阶级也不太了解,而且既无起义指南,又无苏联顾问的指点。武装起义完全是他自己智慧的结晶。但是,周仍然低估了蒋的对抗性。在他的头脑中,他似乎以为起义失败是运气不佳或同蒋关系疏远所致。然而,他没有在自责上浪费时间,而是忙于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上海起义。
8 南昌起义(1927)
以周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这一次未等莫斯科同意,就作出决定发动南昌起义。尽管南昌起义失败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共产党在南方变得成熟了,因此8月1日被中共确定为红军诞辰日,并受到纪念。作为军队的缔造者,周受到了人们的拥护。同时,他也因终于领导共产党摆脱了在国民党内的寄人篱下的生活走向独立而受到赞扬。
9 重获信任(1928~1930)
莫斯科的热烈欢迎使周心旷神怡。有位同志回忆说:“斯大林对他极为欣赏,赞扬了他在解决军事问题和情报工作方面不断取得的成绩,高度评价了他的能力和政治眼光。”他同负责中国事务的新的克里姆林宫负责人帕费尔·米夫也相处得很融洽。
10 技高一筹(1931~1934)
国民党开始第四次反共“围剿”时,周对军事政策的支配权似乎更加巩固了。红军的组织也更加标准化和合理化。对周在这次战役中的军事成就,李德后来的评价是“值得称赞”。李德还注意到,重要的军事决定是由周作出的。
11 长征路上(1934~1936)
周恩来放弃了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破碎梦想,于1934年开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红军大撤退。这一壮举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除了避开敌人外,红军没有既定的目标。周抛弃一块跟比利时一样大的根据地,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远征,相当于从伦敦徒步到东京,或从纽约到里约热内卢。
12 虎落陷阱(1936~1940)
出乎人们的意料,周的死敌、曾经几次差点儿抓到周、并且悬赏8万元要周的头的蒋介石居然落到了周的手中。这一不寻常的捉拿上司蒋委员长的兵变是中国东北军在少帅张学良的领导下执行的。由于得到张学良的信任,周实际上成了蒋介石的主宰者,掌握着他的命运。
13 猪变成鸭(1940~1943)
周在谈判方面的才能要胜过党内其他同事,不论是同国民党谈判,还是同外国人谈判,都是如此。他深谙国际事务,和政府官员关系较好,英语流利,性格又特别适合这类工作。许多共产党人是带着一种要争吵的架势来到谈判桌的,但周却保持着一种适当的理智。
14 赢得胜利(1943~1949)
周和他的伙伴将坐到北京皇帝的皇座上去宣布一种全新的主义。它包括这样一个目标,要把中国社会从迷信精英统治转变为真正的社会民主。经过一生的革命,周在51岁时开始正式执政。
第三部……开国总理
15 蓝色睡衣(1949~1952)
周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后,于1950年前往莫斯科,他带去一飞机的专家和一套新的蓝方格法兰绒睡衣。尽管它渐渐褪了色并打满补丁,但他一直穿着这套睡衣,甚至后来出国访问时也带着它,直到他去世那一天。
16 国际舞台(1953~1955)
周恩来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位新人物。人们到处询问,这位在共产主义世界中执掌如此大权的不知名的中国总理是谁?随后周在印度支那会议上的显著成就接连震撼了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加深了外部世界要更好地了解他的愿望。
17 百花齐放(1956~1958)
周一直由于讲话太诚实而受到国内反对者的抵制,在党内的地位骤然下降。到1957年年底,他由于反“冒进”而不得不作检讨。至此,在“整风运动”和“百花齐放”运动中及在经济上,他都是属于失势的那一方。
18 拨乱反正(1959~1961)
周选择了强调中国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必要性的做法。他所作的关于“大跃进”的报告,很清楚地反映了他准备作出的判断。这一报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是专家治国论者们对一个迅速实现共产主义的试验的评价,这一试验可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最终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点进步。
19 非洲之行(1962~1965)
周与外交部长陈毅于1963年率团访问了13个第三世界的亚非国家。这次出访的目的是使第三世界的舆论同苏联脱钩,并说服这些国家投向中国一边。周还希望推销一个新奇的概念,即中国的援助比西方的援助更为可取,因为中国专家愿意按第三世界的生活标准生活。
20 “文革”之初(1966~1967)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周恩来被置于这样一种境地,他或是选择当一个殉道者,或是做一个跟不上步伐的合作者。很明显,这个运动越过了此前毛泽东与其他人共同商定的界限。在周看来,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是错误的,是与社会主义的概念相对立的。
21 “文革”受困(1967~1968)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其中一个损失是它拖垮了周恩来。周恩来再也没能恢复他往日的活力。在生命的最后7年,他本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大获成功,但他却过得相当平凡,主要忙于补救“文革”造成的损失,同时还要为自己在“文革”中造成的政治地位变动争得一席之地。
22 握手言和(1969~1976)
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诱使一个世界上最有权力的政治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对中国共产主义怀有深仇大恨的国家的元首来中国进行官方访问,并与中国领导人就悬而未决的双边问题进行谈判,这是周恩来长期外交生涯中最辉煌的成就。甚至周自己也用同样夸张的语言把它称为国际关系中令人高兴的一个突破。
作者序
第一部……求 索
1 多次收养(1898~1913)
周的童年始终在不寻常地变换着——身躯从中国的沃土中心移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方,情感上当他还是个婴儿时便从他的生身父母那里送给了他的养父母……
2 就学津门(1913~1917)
周在南开的4年奠定了他后来所坚持的学术风纪的方向,使他明白了自己该做些什么,而正是这一缘故,加之他与许多人结下并持续了多年的友谊,周总是带着怀旧的情感来回顾南开中学的往事……
3 东渡日本(1917~1919)
周在日本旅居了18个月之后,离开了日本。在那里他没有经过正规的大学教育,所以也没有什么值得表现的东西。他能带走的东西是他对所读过的书的记忆和在河上肇博士创办的杂志中所了解到的对他有决定性意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4 身陷囹圄(1919~1920)
“五四”运动时期,先是周主办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遭禁;后来,他又在一次示威抗议中被逮捕入狱。严酷的现实却令周深刻地体会到:今后的救国道路,只有深入劳工群众,依靠劳动阶级,采取共同行动,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改造旧的中国。
5 留学法国(1920~1924)
在欧洲度过的3年半时光,使周恩来得以信奉马克思主义,并使他本人完全同这个主义相融合了。所有这些,加上他在巴黎时在中国共产党内地位的逐渐提高,为他今后在国内的政治生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部……奋 斗
6 革命婚姻(1924~1925)
在那个婚姻由父母包办的年代里,周和邓彼此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自愿的、充满热情的、不受他人支配的选择。他们的婚姻被证明是中国夫妻生活中最成功、最忠诚、最持久、最具有说服力的婚姻。
7 占领上海(1925~1927)
周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对工人阶级也不太了解,而且既无起义指南,又无苏联顾问的指点。武装起义完全是他自己智慧的结晶。但是,周仍然低估了蒋的对抗性。在他的头脑中,他似乎以为起义失败是运气不佳或同蒋关系疏远所致。然而,他没有在自责上浪费时间,而是忙于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上海起义。
8 南昌起义(1927)
以周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这一次未等莫斯科同意,就作出决定发动南昌起义。尽管南昌起义失败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共产党在南方变得成熟了,因此8月1日被中共确定为红军诞辰日,并受到纪念。作为军队的缔造者,周受到了人们的拥护。同时,他也因终于领导共产党摆脱了在国民党内的寄人篱下的生活走向独立而受到赞扬。
9 重获信任(1928~1930)
莫斯科的热烈欢迎使周心旷神怡。有位同志回忆说:“斯大林对他极为欣赏,赞扬了他在解决军事问题和情报工作方面不断取得的成绩,高度评价了他的能力和政治眼光。”他同负责中国事务的新的克里姆林宫负责人帕费尔·米夫也相处得很融洽。
10 技高一筹(1931~1934)
国民党开始第四次反共“围剿”时,周对军事政策的支配权似乎更加巩固了。红军的组织也更加标准化和合理化。对周在这次战役中的军事成就,李德后来的评价是“值得称赞”。李德还注意到,重要的军事决定是由周作出的。
11 长征路上(1934~1936)
周恩来放弃了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破碎梦想,于1934年开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红军大撤退。这一壮举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除了避开敌人外,红军没有既定的目标。周抛弃一块跟比利时一样大的根据地,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远征,相当于从伦敦徒步到东京,或从纽约到里约热内卢。
12 虎落陷阱(1936~1940)
出乎人们的意料,周的死敌、曾经几次差点儿抓到周、并且悬赏8万元要周的头的蒋介石居然落到了周的手中。这一不寻常的捉拿上司蒋委员长的兵变是中国东北军在少帅张学良的领导下执行的。由于得到张学良的信任,周实际上成了蒋介石的主宰者,掌握着他的命运。
13 猪变成鸭(1940~1943)
周在谈判方面的才能要胜过党内其他同事,不论是同国民党谈判,还是同外国人谈判,都是如此。他深谙国际事务,和政府官员关系较好,英语流利,性格又特别适合这类工作。许多共产党人是带着一种要争吵的架势来到谈判桌的,但周却保持着一种适当的理智。
14 赢得胜利(1943~1949)
周和他的伙伴将坐到北京皇帝的皇座上去宣布一种全新的主义。它包括这样一个目标,要把中国社会从迷信精英统治转变为真正的社会民主。经过一生的革命,周在51岁时开始正式执政。
第三部……开国总理
15 蓝色睡衣(1949~1952)
周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后,于1950年前往莫斯科,他带去一飞机的专家和一套新的蓝方格法兰绒睡衣。尽管它渐渐褪了色并打满补丁,但他一直穿着这套睡衣,甚至后来出国访问时也带着它,直到他去世那一天。
16 国际舞台(1953~1955)
周恩来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位新人物。人们到处询问,这位在共产主义世界中执掌如此大权的不知名的中国总理是谁?随后周在印度支那会议上的显著成就接连震撼了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加深了外部世界要更好地了解他的愿望。
17 百花齐放(1956~1958)
周一直由于讲话太诚实而受到国内反对者的抵制,在党内的地位骤然下降。到1957年年底,他由于反“冒进”而不得不作检讨。至此,在“整风运动”和“百花齐放”运动中及在经济上,他都是属于失势的那一方。
18 拨乱反正(1959~1961)
周选择了强调中国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必要性的做法。他所作的关于“大跃进”的报告,很清楚地反映了他准备作出的判断。这一报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是专家治国论者们对一个迅速实现共产主义的试验的评价,这一试验可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最终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点进步。
19 非洲之行(1962~1965)
周与外交部长陈毅于1963年率团访问了13个第三世界的亚非国家。这次出访的目的是使第三世界的舆论同苏联脱钩,并说服这些国家投向中国一边。周还希望推销一个新奇的概念,即中国的援助比西方的援助更为可取,因为中国专家愿意按第三世界的生活标准生活。
20 “文革”之初(1966~1967)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周恩来被置于这样一种境地,他或是选择当一个殉道者,或是做一个跟不上步伐的合作者。很明显,这个运动越过了此前毛泽东与其他人共同商定的界限。在周看来,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是错误的,是与社会主义的概念相对立的。
21 “文革”受困(1967~1968)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其中一个损失是它拖垮了周恩来。周恩来再也没能恢复他往日的活力。在生命的最后7年,他本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大获成功,但他却过得相当平凡,主要忙于补救“文革”造成的损失,同时还要为自己在“文革”中造成的政治地位变动争得一席之地。
22 握手言和(1969~1976)
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诱使一个世界上最有权力的政治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对中国共产主义怀有深仇大恨的国家的元首来中国进行官方访问,并与中国领导人就悬而未决的双边问题进行谈判,这是周恩来长期外交生涯中最辉煌的成就。甚至周自己也用同样夸张的语言把它称为国际关系中令人高兴的一个突破。
迪克·威尔逊(Dick Wilson),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早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获文学、法学硕士,后在研究中国问题的颇具影响力的刊物《中国季刊》担任主编。
威尔逊在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和人物方面有一定造诣,其主要著述有:《毛泽东传》《周恩来传》《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人类的四分之一》等。
译者简介:
封长虹,中国国防大学军事战略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历任中国国际关系史学会会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中国军法学会会员、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国家安全战略、中国军事战略、中国外交策略、国际战略环境、美欧安全战略、美国军事战略、国际军控与裁军、国际法与战争法等。主要译著有《周恩来传》《蒋介石传》《统帅们》《掌权者》《里根自传》《海湾战争》《为和平而战》等。
威尔逊在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和人物方面有一定造诣,其主要著述有:《毛泽东传》《周恩来传》《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人类的四分之一》等。
译者简介:
封长虹,中国国防大学军事战略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历任中国国际关系史学会会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中国军法学会会员、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国家安全战略、中国军事战略、中国外交策略、国际战略环境、美欧安全战略、美国军事战略、国际军控与裁军、国际法与战争法等。主要译著有《周恩来传》《蒋介石传》《统帅们》《掌权者》《里根自传》《海湾战争》《为和平而战》等。
本书是由国外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周恩来传记,是周恩来传记中全面、生动和畅销的版本之一。本书作者自1960年与周恩来见面后,便开始搜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他以详实的资料为基础,再现了传主传奇性的一生,分析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他的工作作风,以及他给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又不失独特见解的著作。
比价列表价格走势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