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集校注(典藏版)(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作者:(唐)高适 著,孙钦善 校注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6
定价:128.00 元
ISBN-13:9787532592364
ISBN-10:7532592367
去豆瓣看看 前言一
修訂本前言一
詩一
行路難二首一
題李别駕壁三
贈别褚山人四
别韋參軍五
酬龐十兵曹七
過盧明府有贈九
單父逢鄧司倉覆倉庫因而有贈一二
宋中遇劉書記有别一四
宋中别李八一五
别王徹一七
宋中十首一八
苦雪四首二五
九月九日酬顔少府二七
同顔少府旅宦秋中二八
塞上聽吹笛二九
贈别晉三處士三〇
苦雨寄房四昆季三一
别孫訢三四
詠史三五
閒居三六
田家春望三七
别馮判官三七
信安王幕府詩并序三九
塞上四六
薊門五首四八
薊門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贈五一
營州歌五二
邯鄲少年行五二
酬司空璲五四
遇崔二有别五五
效古贈崔二五六
鉅鹿贈李少府五七
酬李少府五八
真定即事奉贈韋使君二十八韻五九
同韓四薛三東亭翫月六四
酬别薛三蔡大留簡韓十四主簿六五
送韓九六七
贈别王七十管記六七
寄宿田家七三
古歌行七四
宴韋司户山亭院七六
獨孤判官部送兵七七
醉後贈張九旭七八
淇上别業七九
送魏八八〇
淇上送韋司倉往滑臺八一
酬陸少府八二
酬衛八雪中見寄八三
同衛八題陸少府書齋八三
送蔡十二之海上八四
淇上别劉少府子英八五
夜别韋司士八七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八八
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九九
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見贈之作一〇三
寄孟五一〇五
酬馬八效古見贈一〇六
别張少府一〇七
哭單父梁九少府一〇七
遇沖和先生一〇九
别董大二首一一一
燕歌行并序一一三
别劉大校書一一七
宋中送族姪式顔時張大夫貶括州使人
召式顔遂有此作一一八
又送族姪式顔一二〇
三君詠并序一二一
魏鄭公一二二
郭代公一二三
狄梁公一二五
銅雀妓一二六
題尉遲將軍新廟一二七
别韋五一二九
送蕭十八一三〇
同房侍御山園新亭與邢判官
同遊一三一
别韋兵曹一三三
宴郭校書因之有别一三四
宋中别司功叔各賦一物得商丘一三五
酬鴻臚裴主簿雨後睢陽北樓見贈
之作一三六
同李司倉早春宴睢陽東亭得花一三八
同馬太守聽九思法師講金剛經一三九
酬裴秀才一四二
奉酬睢陽李太守一四三
畫馬篇一五二
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一五三
宋中遇林慮楊十七山人因而
有别一五五
送柴司户充劉卿判官之嶺外一五七
登子賤琴堂賦詩三首并序一五九
送虞城劉明府謁魏郡苗太守一六一
同羣公秋登琴臺一六四
宋中别周梁李三子一六五
觀彭少府樹宓子賤祠碑作一六八
别李景參一七〇
漣上别王秀才一七一
漣上題樊氏水亭一七三
别楊山人一七四
送蔡山人一七五
同羣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一七六
同觀陳十六史興碑并序一七八
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外一八一
古大梁行一八四
東平路作三首一八六
東平路中遇大水一八七
魯郡途中遇徐十八録事一八九
途中寄徐録事一九一
魯西至東平一九二
東平留贈狄司馬一九三
别崔少府一九六
東平旅遊奉贈薛太守二十四韻一九七
送前衛縣李寀少府二〇二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
平陰亭二〇三
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
鄭太守二〇七
送蔡少府赴登州推事二〇八
同羣公登濮陽聖佛寺閣二一〇
同羣公題鄭少府田家二一一
辟陽城二一二
贈别沈四逸人二一三
賦得還山吟送沈四山人二一五
同羣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二一六
同羣公出獵海上二一七
同羣公題中山寺二一九
同羣公題張處士菜園二二〇
贈任華二二〇
秋日作二二一
宋中過陳二二二二
古樂府飛龍曲留上陳左相二二四
留上李右相二二八
留别鄭三韋九兼洛下諸公二三二
初至封丘作二三四
封丘縣二三四
封丘作二三六
崔司録宅燕大理李卿二三七
送崔録事赴宣城二三八
送郭處士往萊蕪兼寄苟山人二三九
同陳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二四〇
途中酬李少府贈别之作二四一
睢陽酬暢大判官二四四
酬祕書弟兼寄幕下諸公并序二四八
送兵到薊北二五五
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二五六
自薊北歸二五八
薊中作二五九
同敬八盧五汎河間清河二六〇
答侯少府二六一
和賀蘭判官望北海作二六六
奉酬路太守見贈之作二六九
同薛司直諸公秋霽曲江俯見
南山作二七三
同諸公登慈恩寺浮圖二七五
同李九士曹觀壁畫雲作二七七
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
李士曹二七八
玉真公主歌二七九
送渾將軍出塞二八〇
送李侍御赴安西二八三
送裴别將之安西二八四
送蹇秀才赴臨洮二八六
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二八七
送董判官二八八
送劉評事充朔方判官賦得征
馬嘶二八九
送崔功曹赴越二九〇
秦中送李九赴越二九一
送鄭侍御謫閩中二九三
送桂陽孝廉二九四
送張瑶貶五溪尉二九五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二九六
餞故人二九八
送别二九九
别王八二九九
登隴三〇〇
金城北樓三〇一
入昌松東界山行三〇二
自武威赴臨洮謁大夫不及因書即事
寄河西隴右幕下諸公三〇三
李雲南征蠻詩并序三〇七
别從甥萬盈三一二
同吕判官從哥舒大夫破洪濟城迴登
積石軍多福七級浮圖三一三
同吕員外酬田著作幕門軍西宿盤
山秋夜作三一五
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
之作三一七
九曲詞三首三一九
無題三二一
陪竇侍御靈雲南亭宴詩并序三二二
陪竇侍御泛靈雲池三二五
和竇侍御登涼州七級浮圖之作三二六
武威作二首三二七
武威同諸公過楊七山人三三〇
河西送李十七三三一
送蕭判官賦得黄花戍三三二
塞下曲三三三
部落曲三三五
奉寄平原顔太守并序三三七
見人臂蒼鷹三四二
登廣陵棲靈寺塔三四二
廣陵别鄭處士三四四
酬河南節度使賀蘭大夫見贈
之作三四五
同鮮于洛陽於畢員外宅觀畫
馬歌三四七
赴彭州山行之作三五〇
同河南李少尹畢員外宅夜飲時
洛陽告捷遂作春酒歌三五一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三五三
贈杜二拾遺三六二
人日寄杜二拾遺三六三
同郭十題楊主簿新廳三六五
同熊少府題盧主簿茅齋三六七
同朱五題盧使君義井三六九
送田少府貶蒼梧三七〇
哭裴少府三七一
别耿都尉三七二
送李少府三七三
除夜作三七四
逢謝偃三七四
秋胡行三七五
詠馬鞭三七八
漁父歌三七九
聽張立本女吟三八〇
在哥舒大夫幕下請辭退託興
奉詩三八〇
塞下曲三八一
奉和儲光羲三八一
感五溪薺萊三八二
重陽三八二
賦三八五
鶻賦并序三八五
東征賦三九二
雙六頭賦送李參軍四〇九
蒼鷹賦四一〇
文四一七
樊少府廳獅猛贊四一七
繡阿育王像贊并序四一八
爲東平薛太守進王氏瑞詩表四二〇
謝封丘縣尉表四二六
陳留郡上源新驛記四二八
後漢賊臣董卓廟議四三五
送竇侍御知河西和糴還京序四四三
謝上淮南節度使表四四七
賀安禄山死表四五一
罷職還京次睢陽祭張巡許遠文四五三
謝上彭州刺史表四六二
賀斬逆賊徐知道表四六五
請入奏表四六九
謝上劍南節度使表四七〇
賀收城表四七三
附録一高適傳記資料四七九
附録二高適年譜四八七
附録三高適集版本考五三九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孙钦善,1934年3月出生于烟台市。1963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本系任教至今。1990年起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曾兼任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参加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工作,任《儒藏》总编纂(四人之一)。现兼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中国古文献学,兼及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思想文化。2007年入选建国以来首届“505位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名单”。主要著作有《高适集校注》《论语注译》《中国古文献学史》等。
《高适集校注》,以明覆宋刻十卷本《高常侍集》为底本,参校以清影宋抄十卷本《高常侍集》明铜活字八卷本《高常侍集》《全唐诗》本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同时也注意参考今人的校注本,比如刘开扬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等。《高适集校注》在注解与评析的过程中,参考并吸收了前人及时贤的研究成果。《高适集校注》篇次按诗、赋、文三部,分别按写作年代顺序编排。年代确可考者,据实编次;仅可考出大概者,按大致期间编次;无考者,居后编列。《高适集校注》对难词、名物、典故、地名、人物、歴史事件等作简要注释,并适当注明根据。引据之材料,文简者照录,文繁者概述,注明出处。句意难懂者,注释之后稍作串释。注释内容注意篇次间前后照应,重复者注明‘见某篇某注’。词语屡见者,后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