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艾兰·佩普与以色列“新历史学家”学派 1
中文版序 1
前 言 1
致 谢 1
导论 现代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新视角 1
现代巴勒斯坦的出现——通行版本 4
解构现代巴勒斯坦的出现 7
撰写一块土地两个民族的历史 9
章 世纪末(1856—1900):社会宁静与政治动荡 18
乡村地貌及其人民 18
巴勒斯坦城市和社会 23
没有政治的社会 26
当地经济的全球化 27
19世纪80年代“现代巴勒斯坦”的政治经济 30
侵袭市民社会:现代奥斯曼国家的构建(1870—1900) 32
一个时代的结束:乡村首领和巴勒斯坦城市贵族 37
新开端、新影响 39
锡安主义推动力 45
新十字军东征:圣殿骑士、殖民者和投机者 51
第二章 暴政与战争之间(1900—1918) 55
阿卜杜尔·哈米德统治末期的巴勒斯坦(1900—1908) 59
锡安主义的到来 63
青年土耳其党人革命后的巴勒斯坦(1908—1916) 72
次世界大战中的巴勒斯坦 79
第三章 委任统治政权:殖民主义、民族化与共存 92
艾伦比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92
城市的民族化(1918—1920) 101
“南叙利亚”的终结 104
委任统治早期(1920—1929) 109
政治与社会相遇:1929年分水岭 116
锡安主义飞地的建设(1929—1936) 119
巴勒斯坦乡村的贫穷化(1929—1936) 124
领导层和民族主义问题(1930—1936) 131
1936年起义 134
1939年白皮书 137
遭遇民族主义:共存的迫切需要 13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巴勒斯坦 148
第四章 浩劫与独立之间:1948年战争 156
联合国巴勒斯坦问题特别委员会工作时期 156
巴勒斯坦的种族清洗(1948年3月—5月) 164
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949年1月) 167
巴勒斯坦的种族清洗(1948年5月—1949年1月) 172
第五章 分治时代(1948—1967) 179
混乱与强占 179
不同回应:游击战士、与世隔绝、甘被吸纳 186
苏伊士运河战争 204
政治的彻底变革:抵抗运动制度化 208
虚妄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4—1968) 212
抑制以色列政治:国家制度化 215
“阿拉伯主义”在以色列社会的边缘化 223
处于不定状态:贝都因人和德鲁兹人 233
第六章 大以色列与巴勒斯坦被占领土:高政治之兴衰(1967—1987) 235
1967年6月战争 236
为生存而战:1967年战争后的巴勒斯坦难民 239
人民起义、游击战争与恐怖主义(1968—1972) 246
占领(1967—1982) 250
定居点与以色列的内部争论(1967—1973) 255
占领中求生存 260
美国统治下的和平,战争与和平(1973—1977) 264
边界问题:“约旦选择”方案和“大以色列”方案 267
米兹腊希犹太人革命 271
贝京改革 273
游走于议程之间:巴勒斯坦政治(1967—1987) 278
黎巴嫩战争及其后果(1982—1987) 283
内部裂痕:以色列社会的两极化 287
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1967—1987) 290
大起义之路 296
第七章 大起义及其政治后果(1987—1996) 298
性别与阶层 305
奥斯陆和平进程之后 311
在政治的阴影里:宗教、民族主义及多元文化主义 317
第八章 后锡安主义的繁荣时代 325
学术之争——后锡安主义学者 325
政治背景 326
学术背景 328
其他历史时期的去锡安化 330
后锡安主义诗歌、流行音乐和文学 332
后锡安主义戏剧和电影 336
后锡安主义传媒 344
第九章 自杀之路:奥斯陆协议寿终正寝与毁灭之路 350
第二次大起义 354
孤注一掷的殉道倾向 361
后锡安主义的灭亡 365
后记 后阿拉法特及新沙龙时代 368
参考文献 377
大事年表 403
人名表 413
词汇表 439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