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人生——写在《兴盛与危机》(增订本)、《开放中的变迁》再版之际
导言:寻找历史之路
章 超稳定系统的两种行为模式
1.1 对新历史观的渴求
1.2 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统一观
1.3 中国社会的独特组织方式
1.4 一体化结构和王朝周期性更替
1.5 西方冲击下的行为模式
1.6 各章 内容简介
第二章 对外开放和洋务运动
2.1 对西方冲击反应的迟钝
2.2 太平天国大动乱的历史功能
2.3 “官办现代化”的开始及其局限
2.4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2.5 甲午之战:中国大惊醒
2.6 意识形态危机的类型和阶段
2.7 从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
第三章 一体化结构解体的逻辑
3.1 王权衰落与地方主义
3.2 清末新政:旧体制的自我摧毁
3.3 绅士城市化和新知识分子
3.4 长期趋势:宗法家族的解体
3.5 城市兴起与绅商资本主义
3.6 辛亥革命:绅权与王权的对抗
第四章 社会整合危机
4.1 共和国幻象
4.2 民主政治为什么失败?
4.3 行政现代化的困难
4.4 洪宪帝制流产和军阀失控
4.5 军绅合流与农村的破坏
第五章 意识形态更替机制
5.1 新文化运动的三个前提
5.2 批判绅权
5.3 走出传统角色的新知识分子群体
5.4 突破伦理中心主义
5.5 “整体性反传统主义”
5.6 在“科学”、“民主”、“白话文”运动背后
5.7 启蒙的异化
5.8 逆反价值与传统结合
5.9 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
第六章 中国社会的重建
6.1 开放条件下的社会整合
6.2 列宁式政党的功能
6.3 党军和北伐
6.4 工农大革命:新意识形态的传播
6.5 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第七章 国民党及其脆弱的统一
7.1 三民主义向传统的回归
7.2 金字塔的倒砌:国民党政治结构
7.3 内忧外患下的“黄金十年”
7.4 八年抗战和过度动员
7.5 泥足巨人的末路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
8.1 共产革命怎样与中国农村关联
8.2 贫农经济与农村建党
8.3 马列主义儒家化
8.4 思想与当代“圣王”
8.5 干部队伍大扩张
8.6 逐鹿中原城乡决战
第九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9.1 超级官僚社会的确立
9.2 利用农业积累实现工业化
9.3 商品粮短缺和“统购统销”
9.4 城乡隔离和农业合作化
9.5 市场的萎缩
9.6 政治经济一体化:放弃新民主主义
第十章 大历史观
10.1 解除魔咒
10.2 一体化结构的束缚
10.3 超稳定系统应付外来冲击的模型
附录一 图表目录
附录二 参考文献
附录三 索引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