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学史(第一卷)
作者:蒋寅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11
定价:208.00 元
ISBN-13:9787516102565
ISBN-10:7516102563
去豆瓣看看 导论 清代诗学的特征、分期及研究方法……………………………… ( 1 )
节 清代诗学的学术背景 ……………………………………… ( 7 )
第二节 清代诗学的时代特征 ……………………………………… (12)
一 清代诗学的两种倾向 ………………………………………… (12)
二 集前代诗学遗产之大成 ……………………………………… (23)
三 清代诗学的地域意识 ………………………………………… (37)
第三节 清代诗学史之分期 ………………………………………… (47)
一 清代诗学史分期的复杂性及方法论原则 …………………… (47)
二 清代诗学史分期的诗歌史背景 ……………………………… (51)
三 对清代诗学史分期的解释 …………………………………… (55)
四 清代诗学史分期的学术史背景 ……………………………… (58)
第四节 清代诗学的研究方法 ……………………………………… (63)
一 现有清代诗学研究的局限 …………………………………… (63)
二 进入过程的诗学史研究 ……………………………………… (67)
卷 反思与建构(1644—1735)
章 清初诗学的主流话语 ………………………………………… (75)
节 对明代诗歌创作和诗学的反思 …………………………… (76)
一 诗学的反思时代 ……………………………………………… (76)
二 明代诗学的三大流弊 ………………………………………… (78)
三 诗史视野中的历下与竟陵 …………………………………… (91)
第二节 诗歌观念与传统的重整 …………………………………… (99)
一 复兴诗教:奠定诗学的伦理基础 …………………………… (102)
二 重整诗统:拓展诗史视野 …………………………………… (110)
三 崇尚真诗:明确创作理念 …………………………………… (117)
四 原本学问:安顿诗学的知识基础 …………………………… (124)
第三节 清初诗学的地域格局与历史进程………………………… (130)
第二章 拨乱反正的努力———江南诗学……………………………… (138)
节 江南诗学与明代诗学的关系……………………………… (138)
第二节 拨乱反正的钱谦益诗学…………………………………… (143)
一 无本·有本·反本———钱谦益诗学的理论出发点………… (146)
二 对宋元诗的复兴———兼及与程孟阳的诗学渊源…………… (155)
三 “诗史”理论与实践 ………………………………………… (166)
第三节 渊源于晚唐的二冯诗学…………………………………… (184)
一 二冯诗学的师承与宗尚……………………………………… (186)
二 二冯的诗歌批评……………………………………………… (194)
三 冯班的乐府之学……………………………………………… (203)
四 《钝吟杂录》对严羽诗学的批判 …………………………… (214)
五 二冯的影响与虞山派诗论…………………………………… (219)
第四节 贺裳、吴乔的诗歌批评 …………………………………… (230)
一 贺裳的唐宋诗论……………………………………………… (231)
二 从《逃禅诗话》到《围炉诗话》 ……………………………… (238)
三 吴乔诗论及诗评的得失……………………………………… (251)
...
蒋寅,江苏南京人,本科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在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取得硕士学位,后考入南京大学,师从程千帆先生治唐宋诗学,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历任古代文学研究室研究员、室主任、《文学评论》副主编、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曾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华侨大学、安徽大学特聘教授及日本京都大学、韩国庆北大学、台湾逢甲大学、东华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客座教授。兼任国际东方诗话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诗学》《海外中国古典文学译丛》主编。
清代诗学依托于学术色彩浓厚的思想史背景,对整个古典诗学作了历史性的总结和梳理,是古典诗学的集大成和总结时期。本书作为《清代诗学史》的*卷,内容包括鸟瞰整个清代诗学文化性格和历史特征的导言以及论述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诗学的六章正文,既有历史进程的整体观照,也有具体诗论家的细致评析。相比前人以单一的观念史视角考察清代诗学的批评史、诗学史著作,本书的研究首先立足于诗学文献的细致梳理,融观念史、批评史、学术史于一体,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下,对清初诗学的历史进程、现实指向、理论品格及对后期诗学的影响作了充分的论述。全书展现的丰富的诗学现象和理论内容,足以改变学界有关中国诗学的文化 特征及理论品格的一些成见,有助于反思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为建设本土化的文学理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