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火(走向自主创新2)
作者:路风 著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3
定价:99.00 元
ISBN-13:9787300278858
ISBN-10:730027885X
去豆瓣看看 第一章 论产品开发平台 1.1引言 1.2技术和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 1.3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模型 1.3.1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 1.3.2产品开发平台的构造 1.3.3产品开发平台的演进动力 1.4产品开发平台——产品、技术和能力共同演进的机制 1.4.1产品层次和亚产品层次技术学习的不同效果 1.4.2产品开发平台的作用 1.5结论
第二章 破解中国核电谜局 上 被放逐的“中国创造” 2.1中国核电的第三轮引进路线的教训 2.2主题一:中国人研发的技术不一定不先进 2.3主题二:三十年的战略颠倒 2.4主题三:被边缘化的“中国创造” 2.5主题四:中国利益最大化还是部门利益最大化 2.6结语 下 “华龙一号”的技术渊源 2.7 中国核电的发展脉络(2009—2019) 2.7.1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冲击 2.7.2 AP1000踉跄不断 2.7.3 “华龙一号”上马 2.7.4 西屋破产 2.7.5 中国核电技术的宏图和AP1000的末路 2.8 追寻“华龙一号”的历史根源 2.8.1 披荆斩棘的核潜艇反应堆工程 2.8.2 “军转民”历程的磨难 2.8.3 “华龙一号”的技术源头 2.8.4 尾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战略与能力:把握中国液晶面板工业的机会 3.1导论 3.1.1从彩电工业遭遇技术替代危机看中国技术政策的教训 3.1.2有关中国TFT-LCD工业发展的主题 3.1.3本报告的内容 3.2激荡的TFT-LCD工业史 3.2.1研发TFT-LCD的动力:“目光远大者”败,“鼠目寸光者”胜 3.2.2一个以日本为温床的全球化企业 3.2.3TFT-LCD工业的成长动力:能力、远见和投资战略 3.3比勇气更重要的是“惶恐”——京东方的液晶历程 3.3.1在毁灭中重生:向竞争性企业转变 3.3.2进取型战略的形成:进入TFT-LCD工业的动力 3.3.3北京5代线:获取技术能力的学习平台 3.3.4骑上“虎背”的扩张:不想灭亡就疯狂! 3.4“液晶热”与政府能力: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中国TFT-LCD工业的发展 3.4.1“液晶热”:中国TFT-LCD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3.4.2保证中国TFT-LCD工业成功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3.4.3“液晶热”与政府能力 3.5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i5”革命 4.1导言 4.1.1中国产业升级的任务 4.1.2“i5”案例说明了什么? 4.2工业背景:创新者前传 4.2.1数控技术的落后 4.2.2复苏之路和内部变革力量的形成 4.3开发数控系统的动力 4.3.1来自领导人的推动 4.3.2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力量:组建上海团队 4.3.3数控技术的演进和后进者的机会 4.3.4合作开放的苦恼 4.3.5差点让关锡友崩溃的“漫长”等待 4.4“i5”的诞生 4.4.1自主开发数控系统的过程 4. 4.2只能在市场上证明自己 4.5“i5”的力量 4.5.1 单个机床阶段 4.5.2 智能数控机床阶段 4.5.3 智能、互联的数控机床阶段 4.5.4 数字工厂系统/云平台阶段 4.5.5 制造系统的系统:正在展现的阶段 4.6 讨论和结论:“i5”革命的性质及其理论意义
第五章 冲破迷雾:揭开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 5.1导言 5.2中国高铁技术政策的演变 5.2.1高速列车的技术引进 5.2.2 从引进路线到自主路线的“突变” 5.3中国工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及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 5.3.1分析技术能力基础与技术引进关系的理论视角 5. 3.2中国铁路装备工业的技术能力来源 5.3.3大规模引进与中国工业技术能力之间的互动 5.3.4两员“女将”的故事 5.3.5 自主技术的重生 5.4中国铁路激进创新的动力 5.4.1通向激进创新的道路 5.4.2大规模建设高铁对于高铁技术进步的影响 5.5 以系统层次的创新引领未来 5.5.1 开发标准动车组背后的动机 5.5.2 高速列车开发企业的独立作用 5.5.3 大系统的创新和系统集成者的作用 5.6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路风,“50后”,北京人,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1991—199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留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82—1991年,曾先后在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1999年到清华大学执教,2003年调到北京大学并工作至今。 路风教授长期关注中国的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及其政策问题,始终坚持为自主创新张目,为本土工业执言。他对汽车、大飞机、通信标准、核电、高铁、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等产业的一系列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 2006年首次出版、2019年再版的《走向自主创新》一书滋养了国内一代创新研究后学;2012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双顺差”、能力缺口与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和微观视野》(与余永定一同撰写)于2014年荣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6年出版的《光变》于2018年获评 “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奖”。
“华龙一号”的技术源头在哪里? 京东方何以成长为世界的半导体显示企业? 中国高铁创新的动力和技术成就从何而来? 中国如何战胜美国的技术封锁、“脱钩”威胁并保持国际合作? 互联网如何进入传统工业? 为什么技术只能自己干? 为什么说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搞”? 什么是技术能力赖以发展的开发平台? 为什么说世界上不存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 本书是《走向自主创新》一书的续集,它收录了关于中国高铁、核电、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的4篇调研报告和1篇关于“产品开发平台”的理论文章。这些研究表明,自主创新不仅在中国工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而且是中国企业和工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技术突破的途径。 本书的工业研究以实地调研和访谈为基础,结合国际主流创新理论,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探寻中国工业技术进步之源。本书的主题是:技术只能自己干。书中提出,中国工业要想创新就必须自己掌握技术,而要掌握技术就必须进行和坚持自主的技术研发。书中论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发力点应是鼓励、鞭策、支持中国竞争性企业的能力成长,并提出自主创新是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 本书进一步澄清了国内外有关 “自主创新”问题的争论,比如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是什么,强调自主创新会不会导致闭关自守,自主创新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是否可行,等等。 本书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文风简洁,破立结合,既充满激情又不失理性。书中的部分内容发表后,曾在国内研究界、相关行业、决策层引发强烈反响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