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外部性约束下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间接进入规制研究
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内容与分析结构 3
1.2.1 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特征分析 3
1.2.2 双重外部性下的自由进入和社会福利 4
1.2.3 资源型产业的外部性测算和结构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 5
1.2.4 稀土资源行业的间接进入规制问题 5
查看完整
第1章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内容与分析结构 3
1.2.1 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特征分析 3
1.2.2 双重外部性下的自由进入和社会福利 4
1.2.3 资源型产业的外部性测算和结构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 5
1.2.4 稀土资源行业的间接进入规制问题 5
查看完整
李嘉晨 女,1988年生,浙江宁波人,华东理工大学与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联合培养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后,现为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以作者发表SCI一区文章2篇,CSSCI检索文章及其他核心期刊若干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研究方向:政府规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共享经济、城市公共经济等。
中国的煤炭资源、黑色金属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等长久以来存在过度耗竭和环境污染两大外部性。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两大问题在各类资源型产业,尤其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产业中不断加剧。本书在梳理中外文献的基础上,把两类外部性纳入产业组织理论的过度进入定理和进入规制模型中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以此验证国有股权在可耗竭资源型产业中的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双重外部性与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考量开放经济背景下,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国有股权与产业绩效的关系和双向影响。进一步,考虑到稀土资源战略意义重大,本书以稀土资源为典型案例,分析不同国有股权结构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后,本书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按资源属性进行了类别划分,区分了不同资源所属的国有企业类型和所有权,并在国际借鉴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产权、经济规制、社会规制提出了可耗竭资源型产业间接进入规制的设计意见和政策建议。
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内容与分析结构 3
1.2.1 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特征分析 3
1.2.2 双重外部性下的自由进入和社会福利 4
1.2.3 资源型产业的外部性测算和结构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 5
1.2.4 稀土资源行业的间接进入规制问题 5
1.2.5 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间接进入规制体系构建 6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6
1.3.1 研究思路 6
1.3.2 技术路线图 7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8
1.4.1 理论意义 8
1.4.2 实际应用价值 9
1.4.3 主要创新点 9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述评 11
2.1 过度进入与社会效率 11
2.1.1 过度进入和过度竞争的界定 11
2.1.2 自由进入与过度进入定理 12
2.2 负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13
2.2.1 代际外部性 14
2.2.2 环境外部性 15
2.3 进入规制与规制失灵 17
2.3.1 规制方法及分类 17
2.3.2 规制效率与规制失灵 19
2.4 产业结构与绩效关系 21
2.4.1 结构—行为—绩效关系的演变 21
2.4.2 SCP的分析拓展 22
2.5 开放经济背景下的相关研究 25
2.5.1 开放经济下的产业结构和外部性 25
2.5.2 开放经济与政府规制 26
2.6 其他相关中文文献 27
2.6.1 过度进入、进入规制与外部性 27
2.6.2 SCP假说的中国实践 28
2.6.3 对外开放、产业结构与双重外部性 29
2.7 总结和评述 30
第3章 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基本特征及问题分析 32
3.1 储量特征 33
3.1.1 过度开采造成高储量资源迅速耗竭 33
3.1.2 战略性可耗竭资源流失问题严重 38
3.1.3 替代品的替代功能有限 42
3.2 成本特征 45
3.2.1 不确定性造成各类成本核算困难 46
3.2.2 成本劣加性与规模经济性 49
3.3 价格特征 50
3.3.1 资源廉价消耗助推经济快速发展 51
3.3.2 有限替代品使资源价格陷入“绿色悖论” 53
3.4 外部性特征 54
3.4.1 产权不明晰造成代际内外的不公平 55
3.4.2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修复成本巨大 56
3.4.3 外部性特征的模型化和交易成本 57
3.5 对外依赖与资源安全 60
第4章 加入外部性的间接进入规制模型 64
4.1 存在外部性的过度进入模型 66
4.1.1 模型设定 66
4.1.2 自由进入下的企业均衡数量 66
4.1.3 考虑外部性的企业数量和社会福利 68
4.2 考虑外部性的进入规制模型 69
4.2.1 模型设定 70
4.2.2 模型分析 71
4.2.3 进入规制模型结论 76
4.3 间接进入规制效果的初步检验 76
4.3.1 代际外部性的测算 77
4.3.2 国有化作为间接进入规制对中国资源型产业的影响 80
第5章 中国可耗竭资源SCP-2E模型
——基于企业层面 92
5.1 环境外部性的测算 92
5.1.1 测算方法 93
5.1.2 双重外部性的比较研究 94
5.2 指标设定和数据 95
5.3 SCP-2E计量模型构建 96
5.4 实证结果 98
5.4.1 双重外部性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99
5.4.2 考虑外部性的资源企业结构—绩效关系研究 100
5.5 讨论 103
第6章 中国可耗竭资源SCP-2E模型——基于产业层面 105
6.1 开放经济下的外部性与社会福利 106
6.1.1 中国可耗竭资源的进出口现状 106
6.1.2 进口对外部性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109
6.1.3 出口对外部性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110
6.2 国有化、双重外部性与产业绩效的协整关系研究 111
6.2.1 数据来源和变量设置 111
6.2.2 国有化和外部性的趋势研究 113
6.2.3 计量模型和预检验 116
6.2.4 实证结果 119
6.3 国有化、双重外部性与产业绩效的门槛效应研究 122
6.3.1 门槛变量1——代际外部性 123
6.3.2 门槛变量2——环境外部性 126
6.3.3 门槛模型的结果讨论 129
第7章 案例研究:中国稀土产业的间接进入规制与绩效研究 131
7.1 稀土产业现状分析 131
7.2 稀土开采的双重外部性分析 134
7.2.1 稀土资源的过度进入与代际损失 134
7.2.2 稀土开采的环境外部性 135
7.3 中国稀土产业的进入规制及相关政策 137
7.3.1 稀土规制政策及评述 137
7.3.2 开放经济下稀土的进出口配额及非法走私 139
7.4 稀土企业的国有股权结构研究 141
7.4.1 稀土行业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结构 142
7.4.2 国有化水平与稀土企业绩效的方差分析 145
7.5 稀土产业的间接进入规制建议 147
7.5.1 根据战略目标调整国有股权份额 148
7.5.2 利用国有资本建立战略储备制度 148
第8章 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间接进入规制设计 150
8.1 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规制政策梳理 151
8.1.1 2016年后出台的相关政策梳理 151
8.1.2 2016年前后资源型产业相关政策的对比 153
8.2 间接进入规制设计——国有企业改革 154
8.2.1 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特性与国际借鉴 154
8.2.2 国有企业中国有股权的职能转变 157
8.2.3 资源型产业的产权问题和产业整合 159
8.2.4 间接进入规制与其他规制的结合 161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164
9.1 全书总结 164
9.2 政策建议 167
9.3 不足与展望 171
参考文献 172
后 记 189
^ 收 起
第1章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内容与分析结构 3
1.2.1 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特征分析 3
1.2.2 双重外部性下的自由进入和社会福利 4
1.2.3 资源型产业的外部性测算和结构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 5
1.2.4 稀土资源行业的间接进入规制问题 5
1.2.5 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间接进入规制体系构建 6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6
1.3.1 研究思路 6
1.3.2 技术路线图 7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8
1.4.1 理论意义 8
1.4.2 实际应用价值 9
1.4.3 主要创新点 9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述评 11
2.1 过度进入与社会效率 11
2.1.1 过度进入和过度竞争的界定 11
2.1.2 自由进入与过度进入定理 12
2.2 负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13
2.2.1 代际外部性 14
2.2.2 环境外部性 15
2.3 进入规制与规制失灵 17
2.3.1 规制方法及分类 17
2.3.2 规制效率与规制失灵 19
2.4 产业结构与绩效关系 21
2.4.1 结构—行为—绩效关系的演变 21
2.4.2 SCP的分析拓展 22
2.5 开放经济背景下的相关研究 25
2.5.1 开放经济下的产业结构和外部性 25
2.5.2 开放经济与政府规制 26
2.6 其他相关中文文献 27
2.6.1 过度进入、进入规制与外部性 27
2.6.2 SCP假说的中国实践 28
2.6.3 对外开放、产业结构与双重外部性 29
2.7 总结和评述 30
第3章 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基本特征及问题分析 32
3.1 储量特征 33
3.1.1 过度开采造成高储量资源迅速耗竭 33
3.1.2 战略性可耗竭资源流失问题严重 38
3.1.3 替代品的替代功能有限 42
3.2 成本特征 45
3.2.1 不确定性造成各类成本核算困难 46
3.2.2 成本劣加性与规模经济性 49
3.3 价格特征 50
3.3.1 资源廉价消耗助推经济快速发展 51
3.3.2 有限替代品使资源价格陷入“绿色悖论” 53
3.4 外部性特征 54
3.4.1 产权不明晰造成代际内外的不公平 55
3.4.2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修复成本巨大 56
3.4.3 外部性特征的模型化和交易成本 57
3.5 对外依赖与资源安全 60
第4章 加入外部性的间接进入规制模型 64
4.1 存在外部性的过度进入模型 66
4.1.1 模型设定 66
4.1.2 自由进入下的企业均衡数量 66
4.1.3 考虑外部性的企业数量和社会福利 68
4.2 考虑外部性的进入规制模型 69
4.2.1 模型设定 70
4.2.2 模型分析 71
4.2.3 进入规制模型结论 76
4.3 间接进入规制效果的初步检验 76
4.3.1 代际外部性的测算 77
4.3.2 国有化作为间接进入规制对中国资源型产业的影响 80
第5章 中国可耗竭资源SCP-2E模型
——基于企业层面 92
5.1 环境外部性的测算 92
5.1.1 测算方法 93
5.1.2 双重外部性的比较研究 94
5.2 指标设定和数据 95
5.3 SCP-2E计量模型构建 96
5.4 实证结果 98
5.4.1 双重外部性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99
5.4.2 考虑外部性的资源企业结构—绩效关系研究 100
5.5 讨论 103
第6章 中国可耗竭资源SCP-2E模型——基于产业层面 105
6.1 开放经济下的外部性与社会福利 106
6.1.1 中国可耗竭资源的进出口现状 106
6.1.2 进口对外部性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109
6.1.3 出口对外部性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110
6.2 国有化、双重外部性与产业绩效的协整关系研究 111
6.2.1 数据来源和变量设置 111
6.2.2 国有化和外部性的趋势研究 113
6.2.3 计量模型和预检验 116
6.2.4 实证结果 119
6.3 国有化、双重外部性与产业绩效的门槛效应研究 122
6.3.1 门槛变量1——代际外部性 123
6.3.2 门槛变量2——环境外部性 126
6.3.3 门槛模型的结果讨论 129
第7章 案例研究:中国稀土产业的间接进入规制与绩效研究 131
7.1 稀土产业现状分析 131
7.2 稀土开采的双重外部性分析 134
7.2.1 稀土资源的过度进入与代际损失 134
7.2.2 稀土开采的环境外部性 135
7.3 中国稀土产业的进入规制及相关政策 137
7.3.1 稀土规制政策及评述 137
7.3.2 开放经济下稀土的进出口配额及非法走私 139
7.4 稀土企业的国有股权结构研究 141
7.4.1 稀土行业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结构 142
7.4.2 国有化水平与稀土企业绩效的方差分析 145
7.5 稀土产业的间接进入规制建议 147
7.5.1 根据战略目标调整国有股权份额 148
7.5.2 利用国有资本建立战略储备制度 148
第8章 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间接进入规制设计 150
8.1 中国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规制政策梳理 151
8.1.1 2016年后出台的相关政策梳理 151
8.1.2 2016年前后资源型产业相关政策的对比 153
8.2 间接进入规制设计——国有企业改革 154
8.2.1 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特性与国际借鉴 154
8.2.2 国有企业中国有股权的职能转变 157
8.2.3 资源型产业的产权问题和产业整合 159
8.2.4 间接进入规制与其他规制的结合 161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164
9.1 全书总结 164
9.2 政策建议 167
9.3 不足与展望 171
参考文献 172
后 记 189
^ 收 起
李嘉晨 女,1988年生,浙江宁波人,华东理工大学与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联合培养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后,现为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以作者发表SCI一区文章2篇,CSSCI检索文章及其他核心期刊若干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研究方向:政府规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共享经济、城市公共经济等。
中国的煤炭资源、黑色金属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等长久以来存在过度耗竭和环境污染两大外部性。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两大问题在各类资源型产业,尤其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产业中不断加剧。本书在梳理中外文献的基础上,把两类外部性纳入产业组织理论的过度进入定理和进入规制模型中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以此验证国有股权在可耗竭资源型产业中的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双重外部性与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考量开放经济背景下,可耗竭资源型产业的国有股权与产业绩效的关系和双向影响。进一步,考虑到稀土资源战略意义重大,本书以稀土资源为典型案例,分析不同国有股权结构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后,本书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按资源属性进行了类别划分,区分了不同资源所属的国有企业类型和所有权,并在国际借鉴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产权、经济规制、社会规制提出了可耗竭资源型产业间接进入规制的设计意见和政策建议。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