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实务十堂课:刑事审判思路与方法
目 录内容简介
讲刑事审判的一般思路
一、强化四种意识
(一)政治敏感意识
(二)社会风险意识
(三)化解矛盾意识
(四)裁判身份意识
二、办好三类案件
(一)重大敏感案件
(二)新类型案件
(三)常见多发型案件
查看完整
一、强化四种意识
(一)政治敏感意识
(二)社会风险意识
(三)化解矛盾意识
(四)裁判身份意识
二、办好三类案件
(一)重大敏感案件
(二)新类型案件
(三)常见多发型案件
查看完整
目 录内容简介
本书凝聚审判一线刑事法官的心得经验,从实务问题出发,结合前沿理论、司法热点与典型实例,对刑事审判基本思路、审判中心制度改革、刑事证据审查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裁判文书制作、监察体制改革下的职务犯罪审判、死刑案件的政策把握和法律适用、常见争议情节的裁量、刑事指导案例的“参照适用”等进行详细阐释,力求把审判原理与细节问题融合,将司法实践与前沿理论贯通,为刑事实务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人员提供鲜活素材与权威参考。
目 录内容简介
讲刑事审判的一般思路
一、强化四种意识
(一)政治敏感意识
(二)社会风险意识
(三)化解矛盾意识
(四)裁判身份意识
二、办好三类案件
(一)重大敏感案件
(二)新类型案件
(三)常见多发型案件
三、抓住两个环节
(一)开好庭审
(二)写好判决
四、达成一个目标
(一)坚持严格司法,反对机械司法
(二)将专业判断与常识判断相结合
(三)重视发挥裁判的社会引领功能
第二讲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一、准确认识此项制度改革背景
(一)基于司法规律
(二)解决现实问题
二、全面把握制度改革深刻内涵
(一)突出三个地位
(二)厘清三种认识
三、有效促成一体化的诉讼理念
(一)无罪推定
(二)正当程序
(三)证据裁判
四、立足现实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一)围绕审判这一中心,统一侦控审的证据标准
(二)围绕庭审这一关键,有效推进庭审的实质化
(三)围绕一审这一重心,充分发挥一审认定事实的基础作用
五、放眼长远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一)司法令状制度
(二)检察引导和监督侦查制度
(三)程序性违法的救济与制裁制度
(四)公诉审查制度
第三讲刑事证据审查运用的基本思路
一、庭前准备:做好证据梳理
二、开庭审理:落实庭审实质化
(一)举证:确保有用的证据全部、有效地出示
(二)质证:围绕争议关键和存疑问题充分展开
(三)认证:改进方法,全面、有效地裁量证据
三、作出裁判:依法审慎定案
(一)全面准确理解证明标准
(二)运用间接证据定案要求
(三)疑罪的正确认定与处理
第四讲排除非法证据的实务操作
一、排除非法证据的理论依据
二、排除非法证据的适用范围
(一)适用范围具有法定性
(二)排除辩方证据的适用
三、各类非法证据的具体认定
(一)关于非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
(二)关于非法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
(三)关于非法的物证、书证
四、排除非法证据的适用阶段
五、排除非法证据的操作程序
(一)程序启动
(二)初步审查
(三)法庭调查
(四)控方证明
(五)法庭处理
第五讲裁判文书的制作方法与规范样式
一、裁判文书是什么
二、裁判文书制作的主要目的
三、裁判文书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严谨的事实认定
(二)精准的证据表述
(三)正确的法律适用
(四)有力的裁判说理
(五)适当的程序审查
(六)规范的形式表达
四、裁判文书制作的常见问题解析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案件由来与审理经过
(三)控辩意见
(四)审理查明的事实
(五)证据表述
(六)判决理由
(七)法条引用
(八)判决主文
(九)第二审判决
第六讲热点刑事案件判决书的撰写思路
——以于欢故意伤害案第二审判决书为例
一、全面反映诉讼参与各方的意见
二、严格地依照证据认定案件事实
(一)基于证据认定案件事实
(二)无证据支持和无关的事实主张不予认定
(三)坚持对案件事实全面认定、表述
三、认真梳理证据实现精准的表达
(一)证据摘录
(二)证据排列
四、聚焦争点对各方意见公正评判
五、严格依法并充分考虑情理裁判
(一)重事理
(二)重法理
(三)重学理
(四)重情理
(五)重文理
六、积极回应关切打造大众化判决
(一)从法律效果考量
(二)从社会效果考量
(三)从政治效果考量
第七讲监察体制改革后职务犯罪案件的审判
一、职务犯罪主体问题
(一)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
(二)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
(四)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二、案件管辖问题
(一)刑事案件职能管辖的新格局
(二)监察机关管辖的案件范围
(三)法检办案中的管辖实务问题
三、利用职务便利的认定
(一)司法认定思路:“三个结合”
(二)“利用职务便利”与“利用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界分
(三)“利用职务便利”与行为人的身份
(四)“利用职务便利”与“利用工作便利”之别
四、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定
(一)司法认定的分歧意见
(二)扩张的司法解释及其适用
五、贪污、受贿故意的判断
(一)赃款赃物去向与故意认定
(二)特定关系人收受财物与故意认定
(三)“以借为名”的受贿故意认定
六、贿赂犯罪中的“财物”
(一)关于“财物”范围的理解
(二)收受房屋型受贿犯罪的认定
七、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认定
(一)保留“不正当利益”要件的必要性
(二)对“不正当利益”宜作扩张理解
八、量刑情节的运用
(一)量刑情节对职务犯罪认定的意义
(二)量刑情节的查证、移送与裁量
九、涉案赃款赃物的处置
(一)赃款赃物的处理办法
(二)赃款赃物的处置程序
十、证据的审查与判断
(一)监察证据转化问题
(二)调查录音录像问题
(三)证据补查补正问题
(四)非法证据排除问题
第八讲死刑案件的政策把握与法律适用
一、我国的死刑立法梳理
二、死刑适用的一般标准
(一)关于“罪行极其严重”
(二)关于“应当判处死刑”
(三)关于“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
(四)关于“死缓”限制减刑制度
(五)关于终身监禁制度
三、常见刑事案件的死刑适用
(一)故意杀人
(二)故意伤害
(三)抢劫
(四)强奸
(五)绑架
(六)以放火、爆炸等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七)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
(八)贪污、受贿
第九讲刑事案件常见情节的司法裁量
一、被害人过错的认定与量刑
(一)被害人过错的司法认定
(二)被害人过错对量刑的影响
二、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犯罪的裁量
(一)有关刑事政策及司法裁判
(二)“受虐妇女杀夫案”的量刑
三、民事赔偿与刑罚适用
(一)赔偿从轻判处的法律依据
(二)赔偿从轻判处的司法限制
四、退赃情节的司法运用
(一)退赃情节的法律性质
(二)退赃从宽的法理依据
(三)退赃从宽的适用条件
五、雇凶犯罪的法律适用
(一)雇凶犯罪的法律特征与性质
(二)雇凶者和受雇者的罪名确定
(三)雇凶者和受雇者的罪责认定
(四)实行过限的判断及责任认定
六、诱惑侦查的司法裁量
(一)诱惑侦查的法律定位
(二)诱惑侦查情节的裁量
第十讲刑事指导案例的“参照适用”
一、案情相似性的判断
(一)判断案情相似的思路
(二)判断案情相似的方法
(三)情势权衡原则的运用
(四)刑法谦抑原则的制约
(五)案例选择的基本法则
二、指导性案例的援用
(一)案例援用的内容
(二)案例援用的方式
三、指导性案例的排除
(一)域外判例的排除规则
(二)指导性案例排除适用
参考文献
案例索引
^ 收 起
一、强化四种意识
(一)政治敏感意识
(二)社会风险意识
(三)化解矛盾意识
(四)裁判身份意识
二、办好三类案件
(一)重大敏感案件
(二)新类型案件
(三)常见多发型案件
三、抓住两个环节
(一)开好庭审
(二)写好判决
四、达成一个目标
(一)坚持严格司法,反对机械司法
(二)将专业判断与常识判断相结合
(三)重视发挥裁判的社会引领功能
第二讲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一、准确认识此项制度改革背景
(一)基于司法规律
(二)解决现实问题
二、全面把握制度改革深刻内涵
(一)突出三个地位
(二)厘清三种认识
三、有效促成一体化的诉讼理念
(一)无罪推定
(二)正当程序
(三)证据裁判
四、立足现实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一)围绕审判这一中心,统一侦控审的证据标准
(二)围绕庭审这一关键,有效推进庭审的实质化
(三)围绕一审这一重心,充分发挥一审认定事实的基础作用
五、放眼长远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一)司法令状制度
(二)检察引导和监督侦查制度
(三)程序性违法的救济与制裁制度
(四)公诉审查制度
第三讲刑事证据审查运用的基本思路
一、庭前准备:做好证据梳理
二、开庭审理:落实庭审实质化
(一)举证:确保有用的证据全部、有效地出示
(二)质证:围绕争议关键和存疑问题充分展开
(三)认证:改进方法,全面、有效地裁量证据
三、作出裁判:依法审慎定案
(一)全面准确理解证明标准
(二)运用间接证据定案要求
(三)疑罪的正确认定与处理
第四讲排除非法证据的实务操作
一、排除非法证据的理论依据
二、排除非法证据的适用范围
(一)适用范围具有法定性
(二)排除辩方证据的适用
三、各类非法证据的具体认定
(一)关于非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
(二)关于非法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
(三)关于非法的物证、书证
四、排除非法证据的适用阶段
五、排除非法证据的操作程序
(一)程序启动
(二)初步审查
(三)法庭调查
(四)控方证明
(五)法庭处理
第五讲裁判文书的制作方法与规范样式
一、裁判文书是什么
二、裁判文书制作的主要目的
三、裁判文书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严谨的事实认定
(二)精准的证据表述
(三)正确的法律适用
(四)有力的裁判说理
(五)适当的程序审查
(六)规范的形式表达
四、裁判文书制作的常见问题解析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案件由来与审理经过
(三)控辩意见
(四)审理查明的事实
(五)证据表述
(六)判决理由
(七)法条引用
(八)判决主文
(九)第二审判决
第六讲热点刑事案件判决书的撰写思路
——以于欢故意伤害案第二审判决书为例
一、全面反映诉讼参与各方的意见
二、严格地依照证据认定案件事实
(一)基于证据认定案件事实
(二)无证据支持和无关的事实主张不予认定
(三)坚持对案件事实全面认定、表述
三、认真梳理证据实现精准的表达
(一)证据摘录
(二)证据排列
四、聚焦争点对各方意见公正评判
五、严格依法并充分考虑情理裁判
(一)重事理
(二)重法理
(三)重学理
(四)重情理
(五)重文理
六、积极回应关切打造大众化判决
(一)从法律效果考量
(二)从社会效果考量
(三)从政治效果考量
第七讲监察体制改革后职务犯罪案件的审判
一、职务犯罪主体问题
(一)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
(二)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
(四)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二、案件管辖问题
(一)刑事案件职能管辖的新格局
(二)监察机关管辖的案件范围
(三)法检办案中的管辖实务问题
三、利用职务便利的认定
(一)司法认定思路:“三个结合”
(二)“利用职务便利”与“利用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的界分
(三)“利用职务便利”与行为人的身份
(四)“利用职务便利”与“利用工作便利”之别
四、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认定
(一)司法认定的分歧意见
(二)扩张的司法解释及其适用
五、贪污、受贿故意的判断
(一)赃款赃物去向与故意认定
(二)特定关系人收受财物与故意认定
(三)“以借为名”的受贿故意认定
六、贿赂犯罪中的“财物”
(一)关于“财物”范围的理解
(二)收受房屋型受贿犯罪的认定
七、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认定
(一)保留“不正当利益”要件的必要性
(二)对“不正当利益”宜作扩张理解
八、量刑情节的运用
(一)量刑情节对职务犯罪认定的意义
(二)量刑情节的查证、移送与裁量
九、涉案赃款赃物的处置
(一)赃款赃物的处理办法
(二)赃款赃物的处置程序
十、证据的审查与判断
(一)监察证据转化问题
(二)调查录音录像问题
(三)证据补查补正问题
(四)非法证据排除问题
第八讲死刑案件的政策把握与法律适用
一、我国的死刑立法梳理
二、死刑适用的一般标准
(一)关于“罪行极其严重”
(二)关于“应当判处死刑”
(三)关于“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
(四)关于“死缓”限制减刑制度
(五)关于终身监禁制度
三、常见刑事案件的死刑适用
(一)故意杀人
(二)故意伤害
(三)抢劫
(四)强奸
(五)绑架
(六)以放火、爆炸等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七)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
(八)贪污、受贿
第九讲刑事案件常见情节的司法裁量
一、被害人过错的认定与量刑
(一)被害人过错的司法认定
(二)被害人过错对量刑的影响
二、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犯罪的裁量
(一)有关刑事政策及司法裁判
(二)“受虐妇女杀夫案”的量刑
三、民事赔偿与刑罚适用
(一)赔偿从轻判处的法律依据
(二)赔偿从轻判处的司法限制
四、退赃情节的司法运用
(一)退赃情节的法律性质
(二)退赃从宽的法理依据
(三)退赃从宽的适用条件
五、雇凶犯罪的法律适用
(一)雇凶犯罪的法律特征与性质
(二)雇凶者和受雇者的罪名确定
(三)雇凶者和受雇者的罪责认定
(四)实行过限的判断及责任认定
六、诱惑侦查的司法裁量
(一)诱惑侦查的法律定位
(二)诱惑侦查情节的裁量
第十讲刑事指导案例的“参照适用”
一、案情相似性的判断
(一)判断案情相似的思路
(二)判断案情相似的方法
(三)情势权衡原则的运用
(四)刑法谦抑原则的制约
(五)案例选择的基本法则
二、指导性案例的援用
(一)案例援用的内容
(二)案例援用的方式
三、指导性案例的排除
(一)域外判例的排除规则
(二)指导性案例排除适用
参考文献
案例索引
^ 收 起
目 录内容简介
本书凝聚审判一线刑事法官的心得经验,从实务问题出发,结合前沿理论、司法热点与典型实例,对刑事审判基本思路、审判中心制度改革、刑事证据审查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裁判文书制作、监察体制改革下的职务犯罪审判、死刑案件的政策把握和法律适用、常见争议情节的裁量、刑事指导案例的“参照适用”等进行详细阐释,力求把审判原理与细节问题融合,将司法实践与前沿理论贯通,为刑事实务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人员提供鲜活素材与权威参考。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