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版导言
导言
章 新的殖民地(1819—1826)
新加坡能拥有这三位开拓者为其初的管理者,实在是幸运极了:莱佛士具有远见卓识,如果没有他,现代新加坡就不可能诞生;法夸尔凭借自己旺盛的精力、良好的判断力和卓绝的勇气,呵护这块新生的殖民地安然度过了初那些危机重重的岁月;克劳弗德精明理智,脚踏实地,把莱佛士的梦想中那些更为实际的部分一一实现。
第二章 “这块生机勃勃的、无与伦比的小小殖民地”(1826—1867)
新加坡的商人们此时正享受着商业繁荣的灿烂阳光,但这种欢欣鼓舞的景象无法永远持续下去。新加坡是个欣欣向荣的港口,是当时的自由贸易和自由放任理论取得的丰硕成果。但它终究还是需要有更加现代也更加规范的管理体制来支撑,而东印度公司派遣的多位总督总是独断专行,官僚机构也无能低效,让富有的欧洲商人们越来越感到灰心丧气。
第三章 帝国正午(1867—1914)
过去的新加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小殖民地,与马来半岛内陆联系甚少,独自守望茫茫大海,殚精竭虑地应对着国际贸易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而如今它却已经牢固树立了自己的国际地位,成为主要东西贸易路线上重要的货物集散地、马来半岛与荷属东印度群岛之间贸易交换的中介,以及英帝国重要的商贸港之一。
第四章 “东方大洋里的克拉彭站”(1914—1941)
当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中国的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新加坡却始终置身事外。但事实上,这两大事件结合起来,却改变了新加坡的历史。那段相对而言的平静时期其实可以看作是序曲,它将导向1942年的那场灾祸,进而引爆此后数年的政治风暴。
第五章 东方的战争(1941—1942)
1941年12月8日清晨,日本的战斗机轰炸了新加坡。新加坡城正处于睡梦之中,对此毫无防备,街道和海港里的船只闪烁着灯光,而民事防空警备队的总部里空无一人。一系列灾难自此开启,并在不到70天的时间里,迫使英国人投降,把新加坡交给了日本人。
第六章 “昭南”:“南方之光”(1942—1945)
新加坡人感觉有些麻木,缓不过神来,不敢相信所发生的一切。直到后一刻,他们都始终相信着英国的声明。一个多世纪以来,在英国人的统治下,新加坡的安全被视为理所当然,但忽然之间,就在短短几个星期的时间里,这个似乎强大的政权其外强中干的本性就暴露无遗。
第七章 战争的后果(1945—1955)
虽然殖民时代又延长了,但当地大多数人关注的不是这个,而是尽快让生活回归常态:找到工作,有舒适的住所,能上学,能吃饱。重新回到此地的英国人却远远没有选择回归“常态”,而是带来了一个新的激进的政治重组计划。这个计划将让马来亚变得天翻地覆,并激起此地为老式的那种族群冲突。
第八章 通往“默迪卡”之路(1955—1965)
在新加坡,只有一小群人知晓这个计划。数月来,唇枪舌剑的互相辱骂在公众的注视下持续上演,但有关新马分立的实际安排却仅有一小群人秘密进行着。不仅公务员和政府秘书们完全不知情,就连人民行动党内阁中的一些高级官员也被蒙在鼓里,英联邦的防务伙伴们也都没有听到一点风声。
第九章 新生的国家(1965—1990)
在独立之初,新加坡70% 的外资都来自英国,但它马上着手在国际上更广泛地宣传本地在经济上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加大力度吸引本地和境外的资本,以使贸易和投资模式多元化。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新加坡的经济就将从转口贸易,转向根基更宽广的制造业、炼油业、金融业和服务业。
第十章 新的卫士(1990—2005)
当初那个似乎根本无法存活下去的幼小共和国,不但生存下来了,而且还蓬勃发展为世界上富有也稳定的国家之一。充满活力的行政体系和高效率的公务员队伍治理着这个国家,腐败事件极少发生。一系列新镇建立,房地产发展健康有序,公共交通系统便捷高效。21世纪的新加坡是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一流的国际交通枢纽。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