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中的文本、 主义与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
作者:孟庆澍 著
出版:人民出版社 2020.10
丛书:奔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
定价:52.00 元
ISBN-13:9787010217338
ISBN-10:7010217335
去豆瓣看看 前言
上编 作为知识谱系的思想史与文学史
第一章 知识的“救济”与失效:对民初“调和”论的重新思考
一、“调和”如何等于compromise
二、政治“调和”论的展开
三、文化的调和
四、知识的“救济”与失效
第二章 辛亥革命后知识界的孔教讨论:以《甲寅杂志》和《新青年》为材料
一、《甲寅杂志》的孔教讨论
二、易白沙的儒学观
第三章 重刊《双枰记》的背后:1914年的章士钊与陈独秀
第四章 由“情”人“理”:近代文言报章政论的流变轨迹
第五章 “欧化的古文”与文言的弹性:论“甲寅文体”兼及与新文学的关系
一、古文的欧化
二、文法的自觉
第六章 民初文言政论与古文传统:以“甲寅文体”为个案
一、“洁字诀”:以柳文为师
二、在桐城派的边缘
三、文笔两擅:制艺与骈文的影响
中编 作为观念结构的阅读史与心灵史
第七章 彼此在场的读与写:1907年的周氏兄弟
一、在周作人中的鲁迅
二、在鲁迅中的周作人
三、“彼此在场”的周氏兄弟
第八章 《阿金》与鲁迅晚期思想的限度
一、恋爱的喜剧
二、优胜记略
三、“看”与“不看”
四、阿金姐的冷笑
五、从阿花到阿金
六、熟悉的陌生人
七、“讨厌”之外
第九章 把鲁迅重新嵌入实践
第十章 “反成长”·罪的观念·个人主义:谈《骆驼祥子》的三个问题
一、“反成长”:《骆驼祥子》叙事一解
二、罪的观念:对《骆》主题的另一种解释
三、自由意志与个人主义
第十一章 “拟民族志”与“再历史化”
一、“拟民族志”:文学史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二、“再历史化”:重建文学史“混杂的性质”
下编 作为代际经验与自我教育的批评
第十二章 小说、批评与学院经验:论徐则臣兼及“70后”作家的中年转型
一、小说
二、批评
三、学院的意义:兼及“70后”作家的中年转型
第十三章 自我教育:《夜火车》与“70后”的成长叙事
一、作为信仰的远行
二、火车开往何方
三、自我教育:于“此在”中成长
第十四章 非虚构写作的几个理论问题:以“70后”作家为素材的札记
一、“什么是非虚构写作”
二、中国“非虚构”写作的理论意图是什么
三、“非虚构”写作与虚构的关系
四、非虚构写作中的“我”
五、非虚构写作与中国现实主义传统
第十五章 庶民性:立场、经验与实践——从方旭戏剧谈现代经典的新创化
一、“家庭”内外:对老舍文本的新解
二、走向“庶民戏剧
三、戏剧实践与文学经典的“当代化”
第十六章 作为“方法”与“问题”的老舍:从方旭的独角戏《我这一辈子》谈起
一、“方法论”:回到老舍
二、“现实感”:从老舍出发
附录一 独往人问竞独还:记忆中的王富仁先生
附录二 四十年来李陀
后记
孟庆澍,1975年生,河南汤阴人。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现代重要作家文献整理,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著有《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围绕(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历史·观念·文本——现代中国文学思问录》等。曾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优秀论文奖”等学术奖励。
《激流中的文本、 主义与人(奔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些重要问题与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与挖掘。作者的视野首先延伸到晚清,在清末民初政论报刊兴起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的起源问题。书稿第一部分紧紧抓住《甲寅》杂志与《新青年》的渊源关系,从人事关系、思想流变、文体转型等方面具体而微地还原了新文化运动前夕中国知识界的复杂态势,并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动因提出了自己的解释。第二部分借鉴了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重视将人物还原到具体的历史场域中,在政治、经济、教育、媒介等多重关系的交织中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了周氏兄弟在文学准备期彼此在场的互涉关系,从而为重新理解周氏兄弟早期著述开辟了新的路径;并利用思想史、神学、传播学等多种知识对重要现代作家老舍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侧面推进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第三部分敏锐地观察当代文学中“70”后作家的创作成就,从“学院经验”和“非虚构写作”两个方面概括这一代作家的共同代际特征,深入分析了青年作家创作的成败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