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编 作为知识谱系的思想史与文学史
第一章 知识的“救济”与失效:对民初“调和”论的重新思考
一、“调和”如何等于compromise
二、政治“调和”论的展开
三、文化的调和
四、知识的“救济”与失效
第二章 辛亥革命后知识界的孔教讨论:以《甲寅杂志》和《新青年》为材料
一、《甲寅杂志》的孔教讨论
二、易白沙的儒学观
第三章 重刊《双枰记》的背后:1914年的章士钊与陈独秀
第四章 由“情”人“理”:近代文言报章政论的流变轨迹
第五章 “欧化的古文”与文言的弹性:论“甲寅文体”兼及与新文学的关系
一、古文的欧化
二、文法的自觉
第六章 民初文言政论与古文传统:以“甲寅文体”为个案
一、“洁字诀”:以柳文为师
二、在桐城派的边缘
三、文笔两擅:制艺与骈文的影响
中编 作为观念结构的阅读史与心灵史
第七章 彼此在场的读与写:1907年的周氏兄弟
一、在周作人中的鲁迅
二、在鲁迅中的周作人
三、“彼此在场”的周氏兄弟
第八章 《阿金》与鲁迅晚期思想的限度
一、恋爱的喜剧
二、优胜记略
三、“看”与“不看”
四、阿金姐的冷笑
五、从阿花到阿金
六、熟悉的陌生人
七、“讨厌”之外
第九章 把鲁迅重新嵌入实践
第十章 “反成长”·罪的观念·个人主义:谈《骆驼祥子》的三个问题
一、“反成长”:《骆驼祥子》叙事一解
二、罪的观念:对《骆》主题的另一种解释
三、自由意志与个人主义
第十一章 “拟民族志”与“再历史化”
一、“拟民族志”:文学史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二、“再历史化”:重建文学史“混杂的性质”
下编 作为代际经验与自我教育的批评
第十二章 小说、批评与学院经验:论徐则臣兼及“70后”作家的中年转型
一、小说
二、批评
三、学院的意义:兼及“70后”作家的中年转型
第十三章 自我教育:《夜火车》与“70后”的成长叙事
一、作为信仰的远行
二、火车开往何方
三、自我教育:于“此在”中成长
第十四章 非虚构写作的几个理论问题:以“70后”作家为素材的札记
一、“什么是非虚构写作”
二、中国“非虚构”写作的理论意图是什么
三、“非虚构”写作与虚构的关系
四、非虚构写作中的“我”
五、非虚构写作与中国现实主义传统
第十五章 庶民性:立场、经验与实践——从方旭戏剧谈现代经典的新创化
一、“家庭”内外:对老舍文本的新解
二、走向“庶民戏剧
三、戏剧实践与文学经典的“当代化”
第十六章 作为“方法”与“问题”的老舍:从方旭的独角戏《我这一辈子》谈起
一、“方法论”:回到老舍
二、“现实感”:从老舍出发
附录一 独往人问竞独还:记忆中的王富仁先生
附录二 四十年来李陀
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