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从何而来
作者:王静 著
出版:知识产权出版社 2020.9
页数:212
定价:69.00 元
ISBN-13:9787513071673
ISBN-10:7513071675
去豆瓣看看 第一章创新与创造力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节走近创新与创造力研究
一、创造力本质的探讨
二、关于创造力本质认识的研究视角
第二节已有创造力研究的梳理
一、创造力研究的历史进程
二、创造力研究方法的发展
三、创造力研究领域四种研究取向和有关研究的新趋势
四、已有同类研究的介绍和评价
第二章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创造者创造力研究中方法学探讨
第一节研究对象从何而来
第二节质性研究方法介绍
一、质性研究范式简介
二、质性研究的实施
三、本研究中克服的几个难点
第三节访谈法介绍
一、设计访谈提纲
二、访谈前的准备
三、访谈的实施
四、访谈的成果
第四节问卷调查法介绍
一、研究工具
二、研究程序
第五节自由联想测验法介绍
一、思维特征的测验范式
二、测验的实施
三、测验效度的保证
第三章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思维特征的研究
第一节研究方法介绍
一、研究实施
二、研究资料整理
三、量化数据
第二节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思维特征的系统结构
一、系统结构获得的分析步骤
二、思维特征的系统结构描述
第三节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思维特征描述
一、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思维过程特征的
对比分析结果
二、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思维过程特征的差异检验
三、创造性思维特点分析
四、思维形式的特征
第四节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思维过程中思维
特征的比较
第四章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和文科与艺术学科大学生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比较
第一节研究方法介绍
一、研究被试
二、研究步骤
三、数据整理分析
第二节两类人才的思维品质描述性分析
一、信度检验
二、描述性结果
第三节两类人才思维品质的量化比较
一、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两个领域的创造者创造性思维
品质的比较
二、文科和艺术两个学科的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比较
三、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和相应学科的大学生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比较
四、创造性人才与领域新手思维品质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人格特征的研究
第一节研究方法介绍
一、抽取意义单元形成人格特征要素点
二、进一步归纳要素点为概念词
三、对概念词进一步归纳,得出的核心类别
第二节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人格特征描述性分析结果
一、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人格特征的对比分析
二、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人格特征的差异检验
第三节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的人格特征思考
一、显著特征维度
二、人格特征的层次性
三、坚持对创造性成就的重大意义
四、独立性、自信是外界适应力的重要指标
第六章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人格特征的反身认知
第一节研究方法介绍
一、研究被试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程序
第二节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人才的人格特征的自评结果分类
第三节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自评的核心人格特征
第四节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核心人格特征的结构
第五节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的创造者人格特征的层次性
一、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的创造者核心特征的分类
二、高心理健康水平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作的重要条件
第七章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创造者成长过程中关键影响事件
第一节研究方法介绍
一、抽取意义单元形成的影响要素点
二、对要素点进一步归纳得到的概念词
三、对概念词进一步归纳,发展出的核心类别
四、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关键影响事件
描述性分析结果
第二节系统教育的作用
一、兴趣的引路——启蒙
二、大学教育——创造性成就取得的必经之路
三、中小学的教育形式
四、出国留学的意义
第三节社会的职责
一、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
二、环境的价值
第四节优秀体验的作用
第五节机遇——成就的必要条件
第八章影响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发展的重要他人
第一节研究方法介绍
一、编码过程
二、影响源被提及的频次分布特征
第二节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发展过程中影响源的作用
一、影响作用与人物的对应关系点
二、不同影响源作用的重叠模型
第三节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发展过程中重要他人的
影响机制
一、教师作用的具体分析
二、家庭成员作用的具体分析
三、社交中他人作用的具体分析
第四节各影响源的多重影响作用
一、教师的独特作用
二、父母的长远影响
三、政治人物的独特影响
四、“守门人”与镜映现象验证
五、其他“人物”的影响作用
第九章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过程的探索
第一节研究方法介绍
一、双重模型编码概述
二、历程编码举例
三、次历程编码
第二节创造过程的张力积蓄—释放模型
一、创造过程的张力积蓄
二、创造过程的张力释放
第三节张力积蓄与释放的双过程结构阐释
一、积累与挖掘的重要性
二、创造的延续性特征
三、创造性成就的突破点选择
四、思考在创造过程中的意义
第十章创新培养和创造力培育的反思
第一节社会与时代对人才成就的影响
第二节个体的创造性体现于内外结合的健康自我
第三节对创造力培养的启示
一、创造力一样可以在非天才身上实现
二、优秀体验搭建日后创造的基础
第四节现行教育的反思
一、家庭教育给予的环境和文化的熏陶还有待提高
二、小学阶段教师的人格魅力更胜于知识的传授
三、大学教育阶段的培养方法有待深思
参考文献
王静,1998年大学毕业,投笔从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文职人员,2001年重新回到校园攻读硕士、博士,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之后到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开展传播心理学研究,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出站后到北方工业大学工作。 主讲《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人际关系心理学》,《成功心理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课程,课程受到同学们广泛欢迎,选课人数大大超过课程容量。关注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社会风险安全心理等主题研究。先后在心理学核心刊物发表多篇文章,参与过国*级课题研究和著作编写工作。 2019年6月在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大学时代:从朋友圈说起》,同年8月将“有声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我社,我社即将与“喜马拉雅”有声书平台开展合作。《大学时代:从朋友圈说起》2019年6月出版至今已发出400多册。
人的创造力从何而来,一直以来有很多学科的研究者都致力于回答这个问题。本书仅从一个角度进行了探索,尝试在一定范围内回答这个问题。本书聚焦于人文社会和艺术领域的杰出人士,采用质性研究的范式,通过对深度访谈这些人士的资料进行挖掘,探索了他们的思维结构、人格特征、成长关键事件和关键他人,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整个资料的融会贯通,提出了创造性个体创造过程的张力—积蓄模型。本书是一个系统的研究梳理,通过对研究资料梳理获得研究结果,从而回答一个人的创造力是否可以培养。如果可以培养,该如何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