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前言 . . . 1
前 言 . . . 1
绪 论
一 墨迹与拓本 . . . 3
二 墨迹与印刷品 . . . 11
三 书法作品的形制 . . . 12
四 字体的大小 . . . 17
五 落款与印章 . . . 19
六 作品欣赏 . . . 21
章 书法的起源
一 汉字与毛笔 . . . 26
二 书法:语言的视觉形式 . . . 29
三 中华民族的语言观 . . . 30
四 易象与书法:自觉意识的发展 . . . 32
五 书法艺术的认识论基础 . . . 36
六 日常书写 . . . 42
第二章 书法作品的构成
一 书法作品的构成 . . . 50
二 笔法 . . . 52
三 一支毛笔可能的运动方式 . . . 55
四 两类空间 . . . 58
五 汉字的演变 . . . 61
六 字体的演变与笔法的演变 . . . 70
七 空间特征:字结构的又一种观察方式 . . . 78
八 章法:定义与构成方式 . . . 87
九 章法的演变 . . . 91
十 墨法 . . . 101
十一 书法的有机性 . . . 105
十二 节奏与动力形式 . . . 108
第三章 含义与表现机制
一 书法中“表现”的概念 . . . 114
二 表现的机制与内涵 . . . 118
三 “神”“韵”“气”及其他 . . . 127
四 含义系统 . . . 130
五 表现与艺术敏感 . . . 135
六 法度与表现 . . . 137
第四章 书体流变
一 甲骨文 . . . 142
二 金文 . . . 147
三 先秦墨迹 . . . 167
四 小篆 . . . 173
五 隶书 . . . 188
六 草书 . . . 211
七 楷书 . . . 244
八 行书 . . . 278
第五章 书法家
一 书法家:形象的确立 . . . 326
二 “人书俱老” . . . 333
三 修养 . . . 337
四 临摹 . . . 340
五 现代社会中的书法家 . . . 350
六 书法家、现代艺术家与前卫艺术家 . . . 355
第六章 书法创作:自觉意识的演变
一 书法:自觉意识的演变 . . . 365
二 创作状态 . . . 371
三 布置 . . . 378
四 模式 . . . 383
五 忘情 . . . 400
六 通变 . . . 405
第七章 书法理论
一 书法理论:困难之所在 . . . 410
二 古代书论的主要内容 . . . 412
三 古代书论的意义 . . . 426
四 书法理论的现代进展 . . . 428
附录一 插图作者介绍 . . . 433
附录二 引用著作要目 . . . 441
附录三 进一步阅读的书目 . . . 443
附录四 本书关键词 . . . 444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