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二版)(走进大思想家)
作者:(美)伊丽莎白·扬-布鲁尔?著; 陈伟,张新刚 ?译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1
定价:118.00 元
ISBN-13:9787208143302
ISBN-10:7208143307
去豆瓣看看 中译本序言1
第二版序言1
前言1
部分1906—1933
章 我们的孩子(1906—1924)5
哥尼斯堡人5
阳光童年遭遇阴影12
艰难和悲伤的年代19
狂飙突进27
第二章 影子(1924—1929)44
激情的思考44
“非同寻常的”与“神奇的”52
邻人间的爱62
第三章 一个犹太女性的生活(1929—1933)84
哲学的保卫者84
作为自传的传记92
转向政治99
白天和黑夜105
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抗109
第二部分1933—1951
第四章 无国籍者(1933—1941)125
她的人民125
海因里希?布吕赫133
法西斯主义的教训150
在移民的路上159
第五章 忠诚是真实的标志(1941—1948)178
方向,义务178
为犹太人军队的建立187
时代的重负:“终解决”的岁月194
慰藉203
极权主义的起源213
第六章 公共生活的私人面(1948—1951)230
欧洲人230
“面向现在”的政治理论241
玛萨?阿伦特的去世251
确认257
未来哲思的基础268
第三部分1951—1965
第七章 在这世界如在家中(1951—1961)286
双王制286
各种形态的**产主义299
美国和欧洲:思考革命310
欧洲的“颂词”322
在美国的论战331
Amor Mundi(对世界的爱)341
第八章 延迟的治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961—1965)357
审判的报告者357
恶的平庸366
艾希曼论战377
反响385
未回答的问题392第四部分1965—1975
第九章 黑暗时代的美国(1965—1970)427
共和国427
在公共场合露面433
论革命442
再评极权主义450
1968年的《论暴力》455
告别雅斯贝尔斯465
道德和政治行动468
布吕赫473
第十章 “不再”与“尚未”:心灵生活(1970—1975)487
哲学的慰藉487
思考事务497
De Senectute(论老年)505
后一年509
理解的工作517
附录 阿伦特博士论文概要529
部分译名对照540
译后记554
作者伊丽莎白•扬—布鲁尔是当代优秀的阿伦特研究专家,她是阿伦特的学生,与阿伦特有很密切的交往,曾在阿伦特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研究方向是阿伦特的老师雅斯贝尔斯。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伟大而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她的主要著作《人的境况》、《极权主义的起源》等已进入西方政治哲学经典的行列。作为一名与学术流派、政治党派及意识形态路线保持距离的独立思想家,阿伦特拥有范围持续扩大的读者。本书是西方学界较早、较著名的一部阿伦特传记性著作。作者从书面材料和那些尚健在的认识阿伦特的人那里收集资料,以传记的方式,展现阿伦特的思想发展过程,描述她的哲学、政治和文学的背景与状况,介绍了她所有的重要著作,并提示了这些著作对理论界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这些著作的评价和解读。书中,还阐释了比如反犹太主义、邪恶、权力、革命、民族国家、极权主义等一些贯穿在她全部著作中的关键性概念和构思。阿伦特的故事折射着那个时代,她的著作也是为了寻求对那段历史的理解。就本质来说,传记关注的是一个人的生活,但它向我们展示的是她思想的历史基础,是激发她进行思考的特定经验,是滋养她的友谊与爱,以及展示她的思维方式或思想风格。在阿伦特那里,对立的思潮碰到一起,这使她的思想丰富而又激越。通过此书,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阅资料,了解和把握阿伦特的生平、著作、主要概念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