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周恩来传》《邓小平传》(全三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典藏版
目录
《传》
作者序
部……引弓待发
1 属蛇的孩子(1893~1910)
1893年12月26日生于华中一个叫韶山冲的小村子里,此时还是19世纪光绪皇帝统治的时期。按阴历算,这一年叫蛇年,如果他的父母向算卦人求教的话,算卦人会说,他们的个孩子将具有蛇的禀性:灵活、狡黠、生存能力强。当时的算命人一般会这样解释:属蛇的人“在保护自己时,反应强烈,凶狠恶毒;在躲避和击败敌人时,身手敏捷;喜欢黑夜”。
2 守规矩的学生(1911~1915)
查看完整
《传》
作者序
部……引弓待发
1 属蛇的孩子(1893~1910)
1893年12月26日生于华中一个叫韶山冲的小村子里,此时还是19世纪光绪皇帝统治的时期。按阴历算,这一年叫蛇年,如果他的父母向算卦人求教的话,算卦人会说,他们的个孩子将具有蛇的禀性:灵活、狡黠、生存能力强。当时的算命人一般会这样解释:属蛇的人“在保护自己时,反应强烈,凶狠恶毒;在躲避和击败敌人时,身手敏捷;喜欢黑夜”。
2 守规矩的学生(1911~1915)
查看完整
《传》《周恩来传》迪克·威尔逊,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英国学者。早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获文学、法学硕士,后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性刊物(中国季刊)担任主编。威尔逊在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和人物方面有一定造诣,其主要著作有:《传》《周恩来传》《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人类的四分之一》等。 《邓小平传》理查德·伊文思,英国前驻华大使,一生与中国结下不解情缘。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他三度赴华任职,前后在中国生活了8年时间,与邓小平有过数次面对面接触,并直接参与了香港问题谈判。30多年来,他始终关注着中国,关注着邓小平。 译者简介:《传》《国外研究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集合国内数位著名中共党史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家、研究专家,是中国颇具影响力的研究团队,拥有大量的一手资料,编辑组对本书进行翻译、校订和编审工作,译文严谨客观。 《周恩来传》封长虹,著名战略问题和国际问题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战略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
查看完整
查看完整
《传》
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再现这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并对其功过是非作出令人信服的评说,无疑是一项相当艰巨浩繁的工程。来自英国的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迪克·威尔逊先生以严谨的学者态度从事研究,在本书的结构安排上采取了以的政治生涯为主线,兼顾他在其他领域中活动,同时穿插其个人生活的写法。这种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的全方位考察,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再现极富特色的个人风貌,使本书具有可读性。
《周恩来传》
迪克·威尔逊先生自1960年次与周恩来见面后,便开始搜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他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再现了周恩来传奇性的一生,分析了他给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又不失独…
查看完整
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再现这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并对其功过是非作出令人信服的评说,无疑是一项相当艰巨浩繁的工程。来自英国的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迪克·威尔逊先生以严谨的学者态度从事研究,在本书的结构安排上采取了以的政治生涯为主线,兼顾他在其他领域中活动,同时穿插其个人生活的写法。这种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的全方位考察,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再现极富特色的个人风貌,使本书具有可读性。
《周恩来传》
迪克·威尔逊先生自1960年次与周恩来见面后,便开始搜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他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再现了周恩来传奇性的一生,分析了他给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又不失独…
查看完整
目录
《传》
作者序
部……引弓待发
1 属蛇的孩子(1893~1910)
1893年12月26日生于华中一个叫韶山冲的小村子里,此时还是19世纪光绪皇帝统治的时期。按阴历算,这一年叫蛇年,如果他的父母向算卦人求教的话,算卦人会说,他们的个孩子将具有蛇的禀性:灵活、狡黠、生存能力强。当时的算命人一般会这样解释:属蛇的人“在保护自己时,反应强烈,凶狠恶毒;在躲避和击败敌人时,身手敏捷;喜欢黑夜”。
2 守规矩的学生(1911~1915)
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是辛亥革命之后的1912年创办的,毛将在这里度过骚动不安而又思想定型的五年。他每天都起得很早,漱洗完毕就去教室读书。下课后,一般都在读报室看报,或去图书馆借书。别人都上床睡觉了,他还在茶炉室、读报室看一会儿书,有时就在走廊里通宵不灭的灯光下读书。
3 深渊蛟龙(1915~1918)
1915年以后的中国政治引起了毛的关注,他雄心勃勃,要改造中国,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一个新的社会,需要一种新的力量。他的朋友说他“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4 转变(1918~1921)
在1918年夏游历了湖南,调查各村各乡的风土人情、农民生活、租税情况,了解地主与佃农和无地农民的关系。同年10月,毛参加了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北京,他次产生了爱情。
5 未来的缔造者(1921~1924)
毛和其他代表在上海一个马克思主义先驱家的卧室里举行了中国共产党次代表大会。毛在这时几乎还没有读过列宁的任何重要著作,新党的领袖陈独秀可能把他看作是代表湖南省的一个地方民族主义者。
6 三薯饭(1925~1927)
毛被国民党任命为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负责人。他认为“农民革命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第二部……奋斗
7 “山大王”(1927~1928)
秋收起义失败,毛发现得以躲避国民党和军阀追击的圣地—井冈山。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许多战士只穿着薄棉衣,抵御冬天的霜雪,南瓜是他们的日常主食。
8 抗争(1928~1930)
毛拒绝党的权威的让他解散红军去上海的命令。他仍留在江西,巩固新开辟的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并进行温和的土地改革,只没收地主的土地,不动富农和中农。
9 遭贬(1931~1934)
1931年到1934年期间,毛在中央没有一点声音,此间对毛的行为和政策的批评越来越频繁。在自身的沉浮之中,毛还必须以铁石心肠去面对他的朋友和妻子所遭受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命运。
10 长征(1934~1935)
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毛和他的红军饿了吃树皮野草,渴了喝自己的尿,饱尝风雨霜雪,闯过沼泽险地,经受住了各种严峻的考验。
11 延安(1935~1937)
在保安,毛次能够过一种较稳定的生活。他拥有一所两个房间的窑洞,主要的奢侈品是一顶蚊帐和墙上的地图。
12 蓝苹(1937~1938)
一群来自上海文艺界的年轻人在日本侵略之后前往延安参加共产党,这群人中有一个23岁的女电影演员,这就是后来的江青,当时她叫“蓝苹”,即蓝色的苹果。1938年江青搬进了毛的窑洞。
13 恶战(1938~1941)
毛在延安的处境更加艰难,因为国民党中止了对红色政府的津贴,同时加紧对红区的封锁。弄到红军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
14 “抽象的爱”(1942~1945)
在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抨击一些作家和艺术家所持的观点—“任何事情都要从‘爱’出发”。他明确道: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阶级的爱……
15 魔鬼的晚宴(1945~1948)
毛出席了国民党的一个招待会,并乐观地谈到了中国的未来。他的祝酒词是“新中国万岁!”“蒋委员长万岁!”两天后,他与蒋总裁签署了临时协定,当晚,蒋介石邀请他看歌剧。就在毛看歌剧的时候,他的汽车在停车场被炸。
16 兵临北平(1948~1949)
当后的曙光在地平线上愈来愈亮之时,毛开始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即他、他的士兵和党必须越来越多地参与和他们已经获得经验的乡村地区完全不同的城市生活。
第三部……大权在握
17 虎口取食(1949~1951)
毛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脑所面临的个挑战是,要同斯大林和解。这对他来说是极为棘手的,因为他目前所处的显要地位主要不是靠遵循苏联模式赢得的。但是现在,身为中国的位共产主义统治者,他必须去莫斯科与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握手言欢。
18 挥鞭(1952~1954)
正在制定一些新的模式和法规,试图以此去训练他的党。为此,他请求党外人士监督和批评那些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和思想去做的党员干部。用他的话说,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因此要不断地打扫灰尘,使房间保持清洁和卫生。
19 弄潮(1955~1956)
高岗事件对毛的领导地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后来说,高—饶事件是一场八级地震。但不管高的野心究竟是什么,毛已经决意开展反对高岗的运动。
20 夜鹰(1956)
毛肯定十分不满地意识到,他的同僚,特别是刘少奇和彭德怀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公开讲话中,程式化地重复他的名字和思想了。难道他们只是要进行一场非斯大林化的运动吗?或者他们真的讨厌他了?毛花了很多年冥思苦想这一问题。
21 百花齐放(1957)
毛在对地方干部讲话时说,军队的宣传干部在报上公开批评“百花齐放”的自由政策带来的不良后果。“他们代表党内百分之九十的同志,所以我没有群众基础。”尽管他很被动地强调指出:“我不是鼓励群众造成混乱,我不是开促乱的会议。”但他坚持认为,党在这一时期内要“放”,要接受批评。
22 东风压倒西风(1957~1958)
说,世界上的风向变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斗争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后来,这一演说在国际社会里成了毛所作过的为著名的演说之一。
23 “大跃进”(1958~1959)
毛自豪地对中央委员会总结道:“找到了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形式,便于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也便于由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便于工农商学兵,规模大,人多,便于办很多事。”
24 旧靴(1960~1963)
毛向中央委员会承认他对中国遇到的挫折深感困惑,并再次指出,在人民共和国的初几年,“我们没有深刻理解国情”。中国未能像他原来希望的那样很快现代化。“我们不可能改变我们不懂的东西”。
25 孤军奋战(1964~1965)
毛意识到他在北京是无望的,这里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谨慎而无决心。作为一种特有的姿态,他离京前往南方并绝望地转向他妻子那一派政治朋友方面。在周密地安排好他的后一次庞大的政治运动后,毛长达9个月没有回首都。
26 文化大革命(1965~1966)
“文化大革命”正式展开了,它谱写着毛漫长而功勋卓著的生涯中惊心动魄的诗篇。毛自己把这场革命描绘为“课堂里学不到的政治课”,然而这门课把中国导向了“混乱的边缘”。为这场革命设计的方法则含有雪耻的因素。
27 黑手(1966~1970)
毛发动这场运动的主要牺牲品是他的老同事刘少奇。没有刘的合作,毛很可能在40年代就无法取得党的主席的职位。江青和红卫兵准备比毛走得更远,他们利用刘的女儿来打倒刘。
28 和尚打伞(1970~1976)
毛在“文革”中主要的合作者林彪和陈伯达企图进行一次政治夺权。很明显,他们相信毛已经成为一位令人生厌的领袖,而林彪对军队的控制将迫使其他政治家站到他们的过激政策一面来。
结论
译后记
《周恩来传》
作者序
部……求索
1多次被收养(1898~1913)
周的童年始终在不寻常地变换着——身躯从中国的沃土中心移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方,情感上当他还是个婴儿时便从他的生身父母那里被送给了他的养父母……
2就学津门(1913~1917)
周在南开的4年奠定了他后来所坚持的学术风纪的方向,使他明白了自己该做些什么,而正是这一缘故,加之他与许多人结下并持续了多年的友谊,周总是带着怀旧的情感来回顾南开中学的往事……
3东渡日本(1917~1919)
周在日本旅居了18个月之后,离开了日本。在那里他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所以也没有什么值得表现的东西。他能带走的是他对所读过的书的记忆和在河上肇博士创办的杂志中所了解到的对他有决定性意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4身陷囹圄(1919~1920)
“五四”运动时期,先是周主办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遭禁;后来,他又在一次示威抗议中被逮捕入狱。严酷的现实却令周深刻地体会到:今后的救国道路,只有深入劳工群众,依靠劳动阶级,采取共同行动,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改造旧的中国。
5留学法国(1920~1924)
在欧洲度过的3年半时光,使周恩来得以信奉马克思主义,并使他本人完全同这个主义相融合了。所有这些,加上他在巴黎时在中国共产党内地位的逐渐提高,为他今后在国内的政治生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部……奋斗/103
6革命婚姻(1924~1925)
在那个婚姻由父母包办的年代里,周和邓彼此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自愿的、充满热情的、不受他人支配的选择。他们的婚姻被证明是中国夫妻生活中成功、忠诚、持久、有说服力的婚姻。
7占领上海(1925~1927)
周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对工人阶级也不太了解,而且既无起义指南,又无苏联顾问的指点。武装起义完全是他自己智慧的结晶。但是,周仍然低估了蒋的对抗性。在他的头脑中,他似乎以为起义失败是运气不佳或同蒋关系疏远所致。然而,他没有在自责上浪费时间,而是忙于第三次也是后一次上海起义。
8南昌起义(1927)
以周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这一次未等莫斯科同意,就做出决定发动南昌起义。尽管南昌起义失败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共产党在南方变得成熟了,因此8月1日被中国共产党确定为红军诞辰日,并受到纪念。作为军队的缔造者,周受到了人们的拥护。同时,他也因终于领导共产党摆脱了在国民党内的寄人篱下的生活走向独立而受到赞扬。
9重获信任(1928~1930)
莫斯科的热烈欢迎使周心旷神怡。有位同志回忆说:“斯大林对他极为欣赏,赞扬了他在解决军事问题和情报工作方面不断取得的成绩,高度评价了他的能力和政治眼光。”他同负责中国事务的新的克里姆林宫负责人帕费尔·米夫也相处得很融洽。
10技高一筹(1931~1934)
国民党开始第四次反共“围剿”时,周对军事政策的支配权似乎更加巩固了。红军的组织也更加标准化和合理化。对周在这次战役中的军事成就,李德后来的评价是“值得称赞”。李德还注意到,重要的军事决定是由周做出的。
11长征路上(1934~1936)
周恩来放弃了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破碎梦想,于1934年开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红军大撤退。这一壮举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除了避开敌人外,红军没有既定的目标。周抛弃一块跟比利时一样大的根据地,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远征,相当于从伦敦徒步到东京,或从纽约到里约热内卢。
12虎落陷阱(1936~1940)
出乎人们的意料,周的死敌、曾经几次差点儿抓到周、并且悬赏8万大洋要周的头的蒋介石居然落到了周的手中。这一不寻常的捉拿上司蒋委员长的兵变是中国东北军在少帅张学良的领导下执行的。由于得到张学良的信任,周实际上成了蒋介石的主宰者,掌握着他的命运。
13猪变成鸭(1940~1943)
周在谈判方面的才能要胜过党内其他同事,不论是同国民党谈判,还是同外国人谈判,都是如此。他深谙国际事务,和政府官员关系较好,英语流利,性格又特别适合这类工作。许多共产党人是带着一种要争吵的架势来到谈判桌的,但周却保持着一种适当的理智。
14赢得胜利(1943~1949)
周和他的伙伴将坐到北京皇帝的皇座上去宣布一种全新的主义。它包括这样一个目标,要把中国社会从迷信精英统治转变为真正的社会民主。经过一生的革命,周在51岁时开始正式执政。
第三部……开国总理/275
15蓝色睡衣(1949~1952)
周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后,于1950年前往莫斯科,他带去一飞机的专家和一套新的蓝方格法兰绒睡衣。尽管它渐渐褪了色并打满补丁,但他一直穿着这套睡衣,甚至后来出国访问时也带着它,直到他去世那一天。
16国际舞台(1953~1955)
周恩来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位新人物。人们到处询问,这位在共产主义世界中执掌如此大权的不知名的中国总理是谁?随后周在日内瓦会议上的显著成就接连震撼了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加深了外部世界要更好地了解他的愿望。
17百花齐放(1956~1958)
周一直由于讲话太诚实而受到国内反对者的抵制,在党内的地位骤然下降。到1957年年底,他由于反“冒进”而不得不做检讨。至此,在“整风运动”和“百花齐放”运动中及在经济上,他都是属于失势的那一方。
18拨乱反正(1959~1961)
周选择了强调中国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必要性的做法。他所做的关于“大跃进”的报告,很清楚地反映了他准备做出的判断。这一报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是专家治国论者们对一个迅速实现共产主义的试验的评价,这一试验可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终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点进步。
19非洲之行(1962~1965)
周与外交部部长陈毅于1963年率团访问了13个第三世界的亚非国家。这次出访的目的是使第三世界的舆论同苏联脱钩,并说服这些国家投向中国一边。周还希望推销一个新奇的概念,即中国的援助比西方的援助更为可取,因为中国专家愿意按第三世界的生活标准生活。
20“文革”之初(1966~1967)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周恩来被置于这样一种境地,他或是选择当一个殉道者,或是做一个跟不上步伐的合作者。很明显,这个运动越过了此前与其他人共同商定的界限。在周看来,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是错误的,是与社会主义的概念相对立的。
21“文革”受困(1967~1968)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其中一个损失是它拖垮了周恩来。周恩来再也没能恢复他往日的活力。在生命的后7年,他本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大获成功,但他却过得相当平凡,主要忙于补救“文革”造成的损失,同时还要为自己在“文革”中造成的政治地位变动争得一席之地。
22握手言和(1969~1976)
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成为个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诱使一个世界上有权力的政治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对中国共产主义怀有深仇大恨的国家的元首来中国进行官方访问,并与中国领导人就悬而未决的双边问题进行谈判,这是周恩来长期外交生涯中辉煌的成就。甚至周自己也用同样夸张的语言把它称为国际关系中令人高兴的一个突破。
尾声
结束语
《邓小平传》
章……农民的儿子(1904—1920)
邓小平本名叫邓希贤,他年轻时从事革命活动后才改名为邓小平。他1904年8月22日出生于中国西南的省——四川省的农村。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是个小地主。母亲淡氏,是邓文明的第二任妻子。邓家居住在距广安县城几里远的牌坊村。广安县位于四川省的东部,这里山川密布,景色秀丽。
第二章……油印博士(1920—1926)
邓小平在开始职业革命生涯后不久,就赢得了一个雅号:油印博士。这从许多勤工俭学学生的回忆录中都能看到,但究竟是谁给他起的这个雅号,目前已无从考证了。他之所以被冠以“油印博士”的雅号,主要是因为他非常认真地在蜡版上刻写旅欧共青团支部的半月刊《赤光》上的每一篇文章,并且负责油印工作。他所刻写的这些文章,有很多被保存了下来,上面的字迹一看就知道是邓小平的,同他的个性特点一样,他的字体也保持着清晰、有力的特点。
第三章……军阀与布尔什维克(1926—1927)
在邓小平留法的五年间,中国的政治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阀割据愈演愈烈,各地军阀为扩大和占领地盘的争夺蔓延到了除西藏、新疆等边远地区以外的整个国家,大小军阀的数量急剧增加,发展至数以百计。
第四章……身处险境(1927—1931)
邓小平回国时,正值国内战乱纷纭,内战打得激烈之时。从这以后4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一直是在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的环境中度过的,其中相对安全的一段时间是他刚回国时在西安的那4个月,当时,他在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做政治工作。
第五章……长征(1931—1935)
长征开始的时候,邓小平仍然担任《红星》报的主编。红军出发时携带了大量装备,其中肯定也包括编印报纸所需的印刷设备。但在11月底,他们横渡广西东北部的湘江时受到三面夹击,红军携带的大部分装备被迫丢掉。尽管如此,6个星期后,当军队在贵州省遵义进行次休整时,《红星》报还是出版了一期综合性的特刊。邓小平一定参与了特刊的编纂。另外,他又一次担任了中央委员会秘书长,这是他第二次担任中央秘书长,有很多工作需要他去处理。
第六章……转战太行(1935—1945)
邓小平到一二九师时,该师已深入太行山区。太行山位于山西东南部,“山高势险”,“易守难攻”。事实上日本人并没有企图进攻太行山。1937 年11 月攻占省会太原后,日本人集中设防于从北、南、东通往太原的铁路线。依托山区,刘邓开始建立根据地,并考虑如何处理日军侵略后山西省的形势。
第七章……逐鹿中原(1945—1952)
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是全面内战的年。这一年,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战争爆发前夕更名为人民解放军。整个武装力量分成四个野战军,在除满洲之外的全国各个地方展开了防御战。整整一年的时间,刘邓的部队在山东西部,也就是在黄河南岸由东向西的铁路线两侧,同优势的国民党军队作战,他们重创敌军,尽管他们本身的伤亡并不重,但还是做了不少退却,让出不少土地。直到1948 年春天,邓小平及其部队的处境才开始有了转机。其余的共产党部队的防线进入了黄河与大别山区之间。这时,邓小平才能离开大别山区向豫北进军。5月,他在那里被任命为党的中原局书记和中原野战军的政治委员,仍然同刘伯承并肩作战。
第八章……百花齐放(1952—1957)
任何年长的中国大陆的作家、艺术家或专业人员,都忘不了1957年,这一年发起了百花齐放运动。对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来说,这一年是在怀疑中开始,在希望中度过,但后却以绝望结束。鼓励百花齐放的正是。他当时希望中国经济进步,并且希望中国的党外知识分子能够积极参与经济建设。他认为党需要进行一次新的整风运动。这场运动如果能够鼓励党外人士参与,将会更为有效。
第九章……“大跃进”(1957—1965)
从1958年到1962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的混乱,以及混乱后灾难性的后果。“大跃进”是在1957年12月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开始的。“大跃进”的主要口号是“政治挂帅”和“两条腿走路”。“政治挂帅”,表达了毛的一个信念,即精神的或者说非物质的刺激在经济领域同样能产生出在政治运动中那种显著的效果。“两条腿走路”,是指城市的资本密集型的高技术工业部门和农村的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部门(包括工业和农业)共同发展。
第十章……走资派(1965—1973)
1967年1月至8月,刘、邓两人在理论上都还是自由之人。但是,他们只能躲在中南海的围墙之内,甚至即使躲在中南海内也免不掉受到骚扰。1966年12月,刘少奇和他的妻子王光美身边的一些服务人员,在他们家中对他们夫妇举行了一次斗争大会。在街头,红卫兵不断示威声讨他们,官方和红卫兵的报纸更是不停地刊登诋毁他们两人的文章。刘少奇是他们主要的攻击目标,并被指责为是“中国的赫鲁晓夫”和“中国号走资派”。在红卫兵的文章中,把邓小平称作“中国的第二号走资派”。
第十一章……打倒“四人帮”(1973—1976)
1976年10月5日,在政治局会议上,大家做出后的决定,逮捕“四人帮”。“四人帮”以及其他不知情的委员都未参加。10月6日傍晚,当张春桥、王洪文和姚文元走进中南海准备参加华国锋召开的一次会议时,被汪东兴指挥的部队逮捕。大约在同一时候,毛远新和江青也分别在他们的住处遭到逮捕。据说,江青被带走的时候,还对着逮捕她的人大声怒骂。
第十二章……收拾善后(1976—1981)
逮捕“四人帮”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宣布,政治局已选举华国锋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从而更巩固了他的总理职位。但是,逮捕“四人帮”的消息并没有向外界透露,华国锋、叶剑英和汪东兴三位策划者希望这一行动能够继续保密,以便解除地方上“四人帮”余党的武装。“四人帮”在被逮捕前,已将重型武器分发给了上海和其他一些地方的民兵武装,王洪文还在中南海设立了特别指挥中心,命令各地的民兵随时准备采取武装行动。
第十三章……国家领导人(1981—1984)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一致认定,邓小平是中国的国家领导人。然而,这个地位与他所担任的职务并不相称。他不是党的主席或总书记,也不是政府首脑,更没有像刘少奇一样担任国家主席,他的地位来自他的权威,而这种权威源于他过去的经历、领导才能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作为一名决策者、发言人和设计师所取得的成就。
第十四章……天安门(1984—1989)
1989年春天,席卷中国大陆各大城市——不仅只有北京而已——并因而动摇全国基础的一项大运动发生了。导致1989年学生运动的一项事件,是事先不可能预料到的:胡耀邦在4月初参加政治局的一项会议时,突然心脏病发作,一个星期后,在4月15日,胡耀邦去世了。到了4月15日傍晚,北大学生已经在校园的树上挂上白色花环,并在墙上贴上大字报。第二天,其他大专院校也群起效法。4月17日星期一,几百名学生从北京西北郊区的大学区游行前往天安门广场,并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面拉开悼念胡耀邦的挽联。
第十五章……可敬的老人(1989—1993)
邓小平说他的身体仍旧很好。应该说,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这一事实。但是,看上去他忽然间显得老了许多。就身体状况来说,他选择这个时候退休是正确的。退休后他是如何打发时间的呢?大部分时间他是和孩子们在一起。他的孩子们大多也是中年人了。他似乎与小女儿邓榕的关系亲近。1992年10月,在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扶着他走进会场的就是她。邓小平继续打桥牌,还是与他的老牌友一起,包括万里和杨尚昆等人。他偶尔也接见外国来访者。1989年秋,他会见了基辛格和朝鲜的金日成。
结论
附录
^ 收 起
《传》
作者序
部……引弓待发
1 属蛇的孩子(1893~1910)
1893年12月26日生于华中一个叫韶山冲的小村子里,此时还是19世纪光绪皇帝统治的时期。按阴历算,这一年叫蛇年,如果他的父母向算卦人求教的话,算卦人会说,他们的个孩子将具有蛇的禀性:灵活、狡黠、生存能力强。当时的算命人一般会这样解释:属蛇的人“在保护自己时,反应强烈,凶狠恶毒;在躲避和击败敌人时,身手敏捷;喜欢黑夜”。
2 守规矩的学生(1911~1915)
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是辛亥革命之后的1912年创办的,毛将在这里度过骚动不安而又思想定型的五年。他每天都起得很早,漱洗完毕就去教室读书。下课后,一般都在读报室看报,或去图书馆借书。别人都上床睡觉了,他还在茶炉室、读报室看一会儿书,有时就在走廊里通宵不灭的灯光下读书。
3 深渊蛟龙(1915~1918)
1915年以后的中国政治引起了毛的关注,他雄心勃勃,要改造中国,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一个新的社会,需要一种新的力量。他的朋友说他“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4 转变(1918~1921)
在1918年夏游历了湖南,调查各村各乡的风土人情、农民生活、租税情况,了解地主与佃农和无地农民的关系。同年10月,毛参加了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北京,他次产生了爱情。
5 未来的缔造者(1921~1924)
毛和其他代表在上海一个马克思主义先驱家的卧室里举行了中国共产党次代表大会。毛在这时几乎还没有读过列宁的任何重要著作,新党的领袖陈独秀可能把他看作是代表湖南省的一个地方民族主义者。
6 三薯饭(1925~1927)
毛被国民党任命为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负责人。他认为“农民革命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第二部……奋斗
7 “山大王”(1927~1928)
秋收起义失败,毛发现得以躲避国民党和军阀追击的圣地—井冈山。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许多战士只穿着薄棉衣,抵御冬天的霜雪,南瓜是他们的日常主食。
8 抗争(1928~1930)
毛拒绝党的权威的让他解散红军去上海的命令。他仍留在江西,巩固新开辟的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并进行温和的土地改革,只没收地主的土地,不动富农和中农。
9 遭贬(1931~1934)
1931年到1934年期间,毛在中央没有一点声音,此间对毛的行为和政策的批评越来越频繁。在自身的沉浮之中,毛还必须以铁石心肠去面对他的朋友和妻子所遭受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命运。
10 长征(1934~1935)
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毛和他的红军饿了吃树皮野草,渴了喝自己的尿,饱尝风雨霜雪,闯过沼泽险地,经受住了各种严峻的考验。
11 延安(1935~1937)
在保安,毛次能够过一种较稳定的生活。他拥有一所两个房间的窑洞,主要的奢侈品是一顶蚊帐和墙上的地图。
12 蓝苹(1937~1938)
一群来自上海文艺界的年轻人在日本侵略之后前往延安参加共产党,这群人中有一个23岁的女电影演员,这就是后来的江青,当时她叫“蓝苹”,即蓝色的苹果。1938年江青搬进了毛的窑洞。
13 恶战(1938~1941)
毛在延安的处境更加艰难,因为国民党中止了对红色政府的津贴,同时加紧对红区的封锁。弄到红军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
14 “抽象的爱”(1942~1945)
在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抨击一些作家和艺术家所持的观点—“任何事情都要从‘爱’出发”。他明确道: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阶级的爱……
15 魔鬼的晚宴(1945~1948)
毛出席了国民党的一个招待会,并乐观地谈到了中国的未来。他的祝酒词是“新中国万岁!”“蒋委员长万岁!”两天后,他与蒋总裁签署了临时协定,当晚,蒋介石邀请他看歌剧。就在毛看歌剧的时候,他的汽车在停车场被炸。
16 兵临北平(1948~1949)
当后的曙光在地平线上愈来愈亮之时,毛开始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即他、他的士兵和党必须越来越多地参与和他们已经获得经验的乡村地区完全不同的城市生活。
第三部……大权在握
17 虎口取食(1949~1951)
毛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脑所面临的个挑战是,要同斯大林和解。这对他来说是极为棘手的,因为他目前所处的显要地位主要不是靠遵循苏联模式赢得的。但是现在,身为中国的位共产主义统治者,他必须去莫斯科与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握手言欢。
18 挥鞭(1952~1954)
正在制定一些新的模式和法规,试图以此去训练他的党。为此,他请求党外人士监督和批评那些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和思想去做的党员干部。用他的话说,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因此要不断地打扫灰尘,使房间保持清洁和卫生。
19 弄潮(1955~1956)
高岗事件对毛的领导地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后来说,高—饶事件是一场八级地震。但不管高的野心究竟是什么,毛已经决意开展反对高岗的运动。
20 夜鹰(1956)
毛肯定十分不满地意识到,他的同僚,特别是刘少奇和彭德怀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公开讲话中,程式化地重复他的名字和思想了。难道他们只是要进行一场非斯大林化的运动吗?或者他们真的讨厌他了?毛花了很多年冥思苦想这一问题。
21 百花齐放(1957)
毛在对地方干部讲话时说,军队的宣传干部在报上公开批评“百花齐放”的自由政策带来的不良后果。“他们代表党内百分之九十的同志,所以我没有群众基础。”尽管他很被动地强调指出:“我不是鼓励群众造成混乱,我不是开促乱的会议。”但他坚持认为,党在这一时期内要“放”,要接受批评。
22 东风压倒西风(1957~1958)
说,世界上的风向变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斗争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后来,这一演说在国际社会里成了毛所作过的为著名的演说之一。
23 “大跃进”(1958~1959)
毛自豪地对中央委员会总结道:“找到了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形式,便于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也便于由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便于工农商学兵,规模大,人多,便于办很多事。”
24 旧靴(1960~1963)
毛向中央委员会承认他对中国遇到的挫折深感困惑,并再次指出,在人民共和国的初几年,“我们没有深刻理解国情”。中国未能像他原来希望的那样很快现代化。“我们不可能改变我们不懂的东西”。
25 孤军奋战(1964~1965)
毛意识到他在北京是无望的,这里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谨慎而无决心。作为一种特有的姿态,他离京前往南方并绝望地转向他妻子那一派政治朋友方面。在周密地安排好他的后一次庞大的政治运动后,毛长达9个月没有回首都。
26 文化大革命(1965~1966)
“文化大革命”正式展开了,它谱写着毛漫长而功勋卓著的生涯中惊心动魄的诗篇。毛自己把这场革命描绘为“课堂里学不到的政治课”,然而这门课把中国导向了“混乱的边缘”。为这场革命设计的方法则含有雪耻的因素。
27 黑手(1966~1970)
毛发动这场运动的主要牺牲品是他的老同事刘少奇。没有刘的合作,毛很可能在40年代就无法取得党的主席的职位。江青和红卫兵准备比毛走得更远,他们利用刘的女儿来打倒刘。
28 和尚打伞(1970~1976)
毛在“文革”中主要的合作者林彪和陈伯达企图进行一次政治夺权。很明显,他们相信毛已经成为一位令人生厌的领袖,而林彪对军队的控制将迫使其他政治家站到他们的过激政策一面来。
结论
译后记
《周恩来传》
作者序
部……求索
1多次被收养(1898~1913)
周的童年始终在不寻常地变换着——身躯从中国的沃土中心移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方,情感上当他还是个婴儿时便从他的生身父母那里被送给了他的养父母……
2就学津门(1913~1917)
周在南开的4年奠定了他后来所坚持的学术风纪的方向,使他明白了自己该做些什么,而正是这一缘故,加之他与许多人结下并持续了多年的友谊,周总是带着怀旧的情感来回顾南开中学的往事……
3东渡日本(1917~1919)
周在日本旅居了18个月之后,离开了日本。在那里他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所以也没有什么值得表现的东西。他能带走的是他对所读过的书的记忆和在河上肇博士创办的杂志中所了解到的对他有决定性意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4身陷囹圄(1919~1920)
“五四”运动时期,先是周主办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遭禁;后来,他又在一次示威抗议中被逮捕入狱。严酷的现实却令周深刻地体会到:今后的救国道路,只有深入劳工群众,依靠劳动阶级,采取共同行动,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改造旧的中国。
5留学法国(1920~1924)
在欧洲度过的3年半时光,使周恩来得以信奉马克思主义,并使他本人完全同这个主义相融合了。所有这些,加上他在巴黎时在中国共产党内地位的逐渐提高,为他今后在国内的政治生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部……奋斗/103
6革命婚姻(1924~1925)
在那个婚姻由父母包办的年代里,周和邓彼此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自愿的、充满热情的、不受他人支配的选择。他们的婚姻被证明是中国夫妻生活中成功、忠诚、持久、有说服力的婚姻。
7占领上海(1925~1927)
周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对工人阶级也不太了解,而且既无起义指南,又无苏联顾问的指点。武装起义完全是他自己智慧的结晶。但是,周仍然低估了蒋的对抗性。在他的头脑中,他似乎以为起义失败是运气不佳或同蒋关系疏远所致。然而,他没有在自责上浪费时间,而是忙于第三次也是后一次上海起义。
8南昌起义(1927)
以周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这一次未等莫斯科同意,就做出决定发动南昌起义。尽管南昌起义失败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共产党在南方变得成熟了,因此8月1日被中国共产党确定为红军诞辰日,并受到纪念。作为军队的缔造者,周受到了人们的拥护。同时,他也因终于领导共产党摆脱了在国民党内的寄人篱下的生活走向独立而受到赞扬。
9重获信任(1928~1930)
莫斯科的热烈欢迎使周心旷神怡。有位同志回忆说:“斯大林对他极为欣赏,赞扬了他在解决军事问题和情报工作方面不断取得的成绩,高度评价了他的能力和政治眼光。”他同负责中国事务的新的克里姆林宫负责人帕费尔·米夫也相处得很融洽。
10技高一筹(1931~1934)
国民党开始第四次反共“围剿”时,周对军事政策的支配权似乎更加巩固了。红军的组织也更加标准化和合理化。对周在这次战役中的军事成就,李德后来的评价是“值得称赞”。李德还注意到,重要的军事决定是由周做出的。
11长征路上(1934~1936)
周恩来放弃了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破碎梦想,于1934年开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红军大撤退。这一壮举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除了避开敌人外,红军没有既定的目标。周抛弃一块跟比利时一样大的根据地,开始了长达一年之久的远征,相当于从伦敦徒步到东京,或从纽约到里约热内卢。
12虎落陷阱(1936~1940)
出乎人们的意料,周的死敌、曾经几次差点儿抓到周、并且悬赏8万大洋要周的头的蒋介石居然落到了周的手中。这一不寻常的捉拿上司蒋委员长的兵变是中国东北军在少帅张学良的领导下执行的。由于得到张学良的信任,周实际上成了蒋介石的主宰者,掌握着他的命运。
13猪变成鸭(1940~1943)
周在谈判方面的才能要胜过党内其他同事,不论是同国民党谈判,还是同外国人谈判,都是如此。他深谙国际事务,和政府官员关系较好,英语流利,性格又特别适合这类工作。许多共产党人是带着一种要争吵的架势来到谈判桌的,但周却保持着一种适当的理智。
14赢得胜利(1943~1949)
周和他的伙伴将坐到北京皇帝的皇座上去宣布一种全新的主义。它包括这样一个目标,要把中国社会从迷信精英统治转变为真正的社会民主。经过一生的革命,周在51岁时开始正式执政。
第三部……开国总理/275
15蓝色睡衣(1949~1952)
周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后,于1950年前往莫斯科,他带去一飞机的专家和一套新的蓝方格法兰绒睡衣。尽管它渐渐褪了色并打满补丁,但他一直穿着这套睡衣,甚至后来出国访问时也带着它,直到他去世那一天。
16国际舞台(1953~1955)
周恩来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位新人物。人们到处询问,这位在共产主义世界中执掌如此大权的不知名的中国总理是谁?随后周在日内瓦会议上的显著成就接连震撼了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加深了外部世界要更好地了解他的愿望。
17百花齐放(1956~1958)
周一直由于讲话太诚实而受到国内反对者的抵制,在党内的地位骤然下降。到1957年年底,他由于反“冒进”而不得不做检讨。至此,在“整风运动”和“百花齐放”运动中及在经济上,他都是属于失势的那一方。
18拨乱反正(1959~1961)
周选择了强调中国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必要性的做法。他所做的关于“大跃进”的报告,很清楚地反映了他准备做出的判断。这一报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是专家治国论者们对一个迅速实现共产主义的试验的评价,这一试验可能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终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点进步。
19非洲之行(1962~1965)
周与外交部部长陈毅于1963年率团访问了13个第三世界的亚非国家。这次出访的目的是使第三世界的舆论同苏联脱钩,并说服这些国家投向中国一边。周还希望推销一个新奇的概念,即中国的援助比西方的援助更为可取,因为中国专家愿意按第三世界的生活标准生活。
20“文革”之初(1966~1967)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周恩来被置于这样一种境地,他或是选择当一个殉道者,或是做一个跟不上步伐的合作者。很明显,这个运动越过了此前与其他人共同商定的界限。在周看来,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是错误的,是与社会主义的概念相对立的。
21“文革”受困(1967~1968)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其中一个损失是它拖垮了周恩来。周恩来再也没能恢复他往日的活力。在生命的后7年,他本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大获成功,但他却过得相当平凡,主要忙于补救“文革”造成的损失,同时还要为自己在“文革”中造成的政治地位变动争得一席之地。
22握手言和(1969~1976)
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成为个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诱使一个世界上有权力的政治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个长期以来对中国共产主义怀有深仇大恨的国家的元首来中国进行官方访问,并与中国领导人就悬而未决的双边问题进行谈判,这是周恩来长期外交生涯中辉煌的成就。甚至周自己也用同样夸张的语言把它称为国际关系中令人高兴的一个突破。
尾声
结束语
《邓小平传》
章……农民的儿子(1904—1920)
邓小平本名叫邓希贤,他年轻时从事革命活动后才改名为邓小平。他1904年8月22日出生于中国西南的省——四川省的农村。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是个小地主。母亲淡氏,是邓文明的第二任妻子。邓家居住在距广安县城几里远的牌坊村。广安县位于四川省的东部,这里山川密布,景色秀丽。
第二章……油印博士(1920—1926)
邓小平在开始职业革命生涯后不久,就赢得了一个雅号:油印博士。这从许多勤工俭学学生的回忆录中都能看到,但究竟是谁给他起的这个雅号,目前已无从考证了。他之所以被冠以“油印博士”的雅号,主要是因为他非常认真地在蜡版上刻写旅欧共青团支部的半月刊《赤光》上的每一篇文章,并且负责油印工作。他所刻写的这些文章,有很多被保存了下来,上面的字迹一看就知道是邓小平的,同他的个性特点一样,他的字体也保持着清晰、有力的特点。
第三章……军阀与布尔什维克(1926—1927)
在邓小平留法的五年间,中国的政治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阀割据愈演愈烈,各地军阀为扩大和占领地盘的争夺蔓延到了除西藏、新疆等边远地区以外的整个国家,大小军阀的数量急剧增加,发展至数以百计。
第四章……身处险境(1927—1931)
邓小平回国时,正值国内战乱纷纭,内战打得激烈之时。从这以后4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一直是在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的环境中度过的,其中相对安全的一段时间是他刚回国时在西安的那4个月,当时,他在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做政治工作。
第五章……长征(1931—1935)
长征开始的时候,邓小平仍然担任《红星》报的主编。红军出发时携带了大量装备,其中肯定也包括编印报纸所需的印刷设备。但在11月底,他们横渡广西东北部的湘江时受到三面夹击,红军携带的大部分装备被迫丢掉。尽管如此,6个星期后,当军队在贵州省遵义进行次休整时,《红星》报还是出版了一期综合性的特刊。邓小平一定参与了特刊的编纂。另外,他又一次担任了中央委员会秘书长,这是他第二次担任中央秘书长,有很多工作需要他去处理。
第六章……转战太行(1935—1945)
邓小平到一二九师时,该师已深入太行山区。太行山位于山西东南部,“山高势险”,“易守难攻”。事实上日本人并没有企图进攻太行山。1937 年11 月攻占省会太原后,日本人集中设防于从北、南、东通往太原的铁路线。依托山区,刘邓开始建立根据地,并考虑如何处理日军侵略后山西省的形势。
第七章……逐鹿中原(1945—1952)
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是全面内战的年。这一年,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战争爆发前夕更名为人民解放军。整个武装力量分成四个野战军,在除满洲之外的全国各个地方展开了防御战。整整一年的时间,刘邓的部队在山东西部,也就是在黄河南岸由东向西的铁路线两侧,同优势的国民党军队作战,他们重创敌军,尽管他们本身的伤亡并不重,但还是做了不少退却,让出不少土地。直到1948 年春天,邓小平及其部队的处境才开始有了转机。其余的共产党部队的防线进入了黄河与大别山区之间。这时,邓小平才能离开大别山区向豫北进军。5月,他在那里被任命为党的中原局书记和中原野战军的政治委员,仍然同刘伯承并肩作战。
第八章……百花齐放(1952—1957)
任何年长的中国大陆的作家、艺术家或专业人员,都忘不了1957年,这一年发起了百花齐放运动。对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来说,这一年是在怀疑中开始,在希望中度过,但后却以绝望结束。鼓励百花齐放的正是。他当时希望中国经济进步,并且希望中国的党外知识分子能够积极参与经济建设。他认为党需要进行一次新的整风运动。这场运动如果能够鼓励党外人士参与,将会更为有效。
第九章……“大跃进”(1957—1965)
从1958年到1962年,中国经历了“大跃进”的混乱,以及混乱后灾难性的后果。“大跃进”是在1957年12月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开始的。“大跃进”的主要口号是“政治挂帅”和“两条腿走路”。“政治挂帅”,表达了毛的一个信念,即精神的或者说非物质的刺激在经济领域同样能产生出在政治运动中那种显著的效果。“两条腿走路”,是指城市的资本密集型的高技术工业部门和农村的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部门(包括工业和农业)共同发展。
第十章……走资派(1965—1973)
1967年1月至8月,刘、邓两人在理论上都还是自由之人。但是,他们只能躲在中南海的围墙之内,甚至即使躲在中南海内也免不掉受到骚扰。1966年12月,刘少奇和他的妻子王光美身边的一些服务人员,在他们家中对他们夫妇举行了一次斗争大会。在街头,红卫兵不断示威声讨他们,官方和红卫兵的报纸更是不停地刊登诋毁他们两人的文章。刘少奇是他们主要的攻击目标,并被指责为是“中国的赫鲁晓夫”和“中国号走资派”。在红卫兵的文章中,把邓小平称作“中国的第二号走资派”。
第十一章……打倒“四人帮”(1973—1976)
1976年10月5日,在政治局会议上,大家做出后的决定,逮捕“四人帮”。“四人帮”以及其他不知情的委员都未参加。10月6日傍晚,当张春桥、王洪文和姚文元走进中南海准备参加华国锋召开的一次会议时,被汪东兴指挥的部队逮捕。大约在同一时候,毛远新和江青也分别在他们的住处遭到逮捕。据说,江青被带走的时候,还对着逮捕她的人大声怒骂。
第十二章……收拾善后(1976—1981)
逮捕“四人帮”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宣布,政治局已选举华国锋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从而更巩固了他的总理职位。但是,逮捕“四人帮”的消息并没有向外界透露,华国锋、叶剑英和汪东兴三位策划者希望这一行动能够继续保密,以便解除地方上“四人帮”余党的武装。“四人帮”在被逮捕前,已将重型武器分发给了上海和其他一些地方的民兵武装,王洪文还在中南海设立了特别指挥中心,命令各地的民兵随时准备采取武装行动。
第十三章……国家领导人(1981—1984)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一致认定,邓小平是中国的国家领导人。然而,这个地位与他所担任的职务并不相称。他不是党的主席或总书记,也不是政府首脑,更没有像刘少奇一样担任国家主席,他的地位来自他的权威,而这种权威源于他过去的经历、领导才能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作为一名决策者、发言人和设计师所取得的成就。
第十四章……天安门(1984—1989)
1989年春天,席卷中国大陆各大城市——不仅只有北京而已——并因而动摇全国基础的一项大运动发生了。导致1989年学生运动的一项事件,是事先不可能预料到的:胡耀邦在4月初参加政治局的一项会议时,突然心脏病发作,一个星期后,在4月15日,胡耀邦去世了。到了4月15日傍晚,北大学生已经在校园的树上挂上白色花环,并在墙上贴上大字报。第二天,其他大专院校也群起效法。4月17日星期一,几百名学生从北京西北郊区的大学区游行前往天安门广场,并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面拉开悼念胡耀邦的挽联。
第十五章……可敬的老人(1989—1993)
邓小平说他的身体仍旧很好。应该说,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这一事实。但是,看上去他忽然间显得老了许多。就身体状况来说,他选择这个时候退休是正确的。退休后他是如何打发时间的呢?大部分时间他是和孩子们在一起。他的孩子们大多也是中年人了。他似乎与小女儿邓榕的关系亲近。1992年10月,在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扶着他走进会场的就是她。邓小平继续打桥牌,还是与他的老牌友一起,包括万里和杨尚昆等人。他偶尔也接见外国来访者。1989年秋,他会见了基辛格和朝鲜的金日成。
结论
附录
^ 收 起
《传》《周恩来传》迪克·威尔逊,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英国学者。早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获文学、法学硕士,后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性刊物(中国季刊)担任主编。威尔逊在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和人物方面有一定造诣,其主要著作有:《传》《周恩来传》《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人类的四分之一》等。 《邓小平传》理查德·伊文思,英国前驻华大使,一生与中国结下不解情缘。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他三度赴华任职,前后在中国生活了8年时间,与邓小平有过数次面对面接触,并直接参与了香港问题谈判。30多年来,他始终关注着中国,关注着邓小平。 译者简介:《传》《国外研究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集合国内数位著名中共党史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家、研究专家,是中国颇具影响力的研究团队,拥有大量的一手资料,编辑组对本书进行翻译、校订和编审工作,译文严谨客观。 《周恩来传》封长虹,著名战略问题和国际问题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战略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清华大学海外安全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美关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浙江大学国防教育高级顾问,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战略问题和国际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家安全战略、中国军事战略、美国军事战略、中美关系、台海问题、南海问题、国际法与战争法等。主要译著有《周恩来传》《周恩来的大外交》《蒋介石传》《海湾战争》等。 《邓小平传》田山,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相关文献的编辑和研究工作。参加《邓小平文选》第3卷的编辑工作。主编《邓小平画传》。担任电视文献片《邓小平》《中国1978—2008》《旗帜》《科学发展铸辉煌》等和电影《丰碑》撰稿,担任电视文献片《邓小平与浙江》《开国纪事》《情系长江》等总撰稿。
^ 收 起
^ 收 起
《传》
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再现这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并对其功过是非作出令人信服的评说,无疑是一项相当艰巨浩繁的工程。来自英国的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迪克·威尔逊先生以严谨的学者态度从事研究,在本书的结构安排上采取了以的政治生涯为主线,兼顾他在其他领域中活动,同时穿插其个人生活的写法。这种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的全方位考察,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再现极富特色的个人风貌,使本书具有可读性。
《周恩来传》
迪克·威尔逊先生自1960年次与周恩来见面后,便开始搜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他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再现了周恩来传奇性的一生,分析了他给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又不失独特见解的著作。
《邓小平传》
理查德·伊文思先生花费了多年时间收集资料,研究邓小平本人的经历和他的著作。经过多年的努力,1993年理查德·伊文思先生完成了本书,将他30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尤其是对邓小平本人的了解展示给了广大读者。他站在独特的立场,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并展示邓小平不平凡的一生,也带着读者重温20世纪中国的发展历史。在这部书中,理查德·伊文思先生按时间顺序分15章,叙述了1904年至1993年邓小平的主要历史活动。
^ 收 起
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再现这位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并对其功过是非作出令人信服的评说,无疑是一项相当艰巨浩繁的工程。来自英国的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迪克·威尔逊先生以严谨的学者态度从事研究,在本书的结构安排上采取了以的政治生涯为主线,兼顾他在其他领域中活动,同时穿插其个人生活的写法。这种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的全方位考察,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再现极富特色的个人风貌,使本书具有可读性。
《周恩来传》
迪克·威尔逊先生自1960年次与周恩来见面后,便开始搜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他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再现了周恩来传奇性的一生,分析了他给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又不失独特见解的著作。
《邓小平传》
理查德·伊文思先生花费了多年时间收集资料,研究邓小平本人的经历和他的著作。经过多年的努力,1993年理查德·伊文思先生完成了本书,将他30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尤其是对邓小平本人的了解展示给了广大读者。他站在独特的立场,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并展示邓小平不平凡的一生,也带着读者重温20世纪中国的发展历史。在这部书中,理查德·伊文思先生按时间顺序分15章,叙述了1904年至1993年邓小平的主要历史活动。
^ 收 起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