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
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大地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马克思主义同儒学会通的历史条件和机缘是什么?两者融会贯通的内在根据和理由究竟何在?
本书以马克思与孔夫子自晚清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中国的相遇为主线,通过特定历史语境的还原和追溯,试图从哲学观念、文化原型、精神气质等层面,多维度地揭示这种相遇的内在可能性及其学理依据,以期更深层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虽然在自觉的层面更多地表现为冲突,但在无意识层面却更多地表现为融会贯通。本书主要从运思方式、历史观、自由观、实践观、真理观等多个方面,从对历史本真性的敞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洞见、对人性超越性的指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等不同维度,探寻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会通的内在理由。
本书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会通的历史文化条件和契机:前现代的儒学与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有其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相遇的机缘;中国文化与欧洲大陆文化之间的亲和性,也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近代文化遭遇后的严重受挫,“一战”所暴露出来的西方文明的局限,使中国人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双重失望,这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第三种可能性被中国人选择的重要历史原因。
本书以马克思与孔夫子自晚清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中国的相遇为主线,通过特定历史语境的还原和追溯,试图从哲学观念、文化原型、精神气质等层面,多维度地揭示这种相遇的内在可能性及其学理依据,以期更深层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虽然在自觉的层面更多地表现为冲突,但在无意识层面却更多地表现为融会贯通。本书主要从运思方式、历史观、自由观、实践观、真理观等多个方面,从对历史本真性的敞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洞见、对人性超越性的指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等不同维度,探寻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会通的内在理由。
本书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会通的历史文化条件和契机:前现代的儒学与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有其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相遇的机缘;中国文化与欧洲大陆文化之间的亲和性,也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近代文化遭遇后的严重受挫,“一战”所暴露出来的西方文明的局限,使中国人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双重失望,这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第三种可能性被中国人选择的重要历史原因。
比价列表价格走势
1人想要1人拥有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