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海洋文化研究
章 秦汉海洋资源开发
节 “海王之国”:“轻重鱼盐之权以富齐”
1.“海物惟错”
2.《韩非子》“海大鱼”寓言
3.秦“致帝”齐王与秦始皇“东游海上”
4.田肯“东西秦”说
5.汉武帝盐政对管仲“正盐筴”制度的继承
第二节 海洋渔业
1.《货殖列传》经济地理分析说到的“海鱼”
2.《说文·鱼部》所见“海鱼”
查看完整
节 “海王之国”:“轻重鱼盐之权以富齐”
1.“海物惟错”
2.《韩非子》“海大鱼”寓言
3.秦“致帝”齐王与秦始皇“东游海上”
4.田肯“东西秦”说
5.汉武帝盐政对管仲“正盐筴”制度的继承
第二节 海洋渔业
1.《货殖列传》经济地理分析说到的“海鱼”
2.《说文·鱼部》所见“海鱼”
查看完整
王子今,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出版《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秦汉社会史论考》《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称谓研究》《东方海王:秦汉时期齐人的海洋开发》《秦汉交通考古》《秦汉名物丛考》《匈奴经营西域研究》《汉简河西社会史料研究》《长沙简牍研究》《秦汉儿童的世界》《秦始皇直道考察与研究》等学术专著40余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新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2007年子课题“匈奴经营西域研究”。学术专著《秦汉交通史稿》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学术专著《秦汉称谓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及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本书试图通过多视角、多方位的考察,理解秦汉社会对于海洋的认识层次、开发程度和利用方式,也期望能够就此说明中国古代海洋探索史和中国古代海洋学史中秦汉人的贡献。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的面貌,是秦汉史研究值得特别关注的重要对象。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海洋文化的总体论说,尚未有学术专著问世。作者视野开阔,积累近十年,本研究的目的,是填补这一学术空白,说明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的风貌与特色,从而深化对秦汉历史的认识,也为考察中国古代海洋开发史进程及海洋学的历史发展提供学术基础。
章 秦汉海洋资源开发
节 “海王之国”:“轻重鱼盐之权以富齐”
1.“海物惟错”
2.《韩非子》“海大鱼”寓言
3.秦“致帝”齐王与秦始皇“东游海上”
4.田肯“东西秦”说
5.汉武帝盐政对管仲“正盐筴”制度的继承
第二节 海洋渔业
1.《货殖列传》经济地理分析说到的“海鱼”
2.《说文·鱼部》所见“海鱼”
3.海上渔捕方式
4.“倭人善网捕”
5.范蠡“海畔”经营及其《养鱼法》《养鱼经》
6.关于“海租”“海税”
第三节 海盐生产
1.青州盐业的早期基础
2.齐国盐业与盐政的考古学考察
3.西汉齐地盐官
4.刘濞“煮海水为盐”
5.汉赋“海滨”盐产史料
6.“猗顿之富”
7.汉武帝“总一盐、铁”与汉宣帝“减天下盐贾”
第四节 “珠玑”“瑇瑁”诸产
1.番禹“都会”地位
2.“珠厓”“珠崖”名号
3.合浦之珠
3.“淮夷蠙珠”
4.北海珠产信息
5.秦汉社会的“珠玑”消费
6.“龟贝”“为器饰”及鱼皮“输之考工”
第五节 秦始皇陵“人鱼膏”之谜
1.“人膏”“鱼膏”疑惑
2.“人鱼”“出东海中”说
3.“鱼灯”和“鲸灯”
4.“大秦”的“鲸鱼灯”
第二章 秦汉海洋航运
节 渤海航运与环渤海地区的文化联系
1.“燕、齐海上方士”的活跃
2.“燕、齐之疆”,“缘海之边”
3.环渤海地方区域文化发育的交通条件
4.“燕人”“齐客”“入海”与秦皇汉武“海上”之行
5.秦汉环渤海地区文化风格的演换
6.辽东“浮海”移民
第二节 “海北”朝鲜航路的开通
1.经由海路的朝鲜“亡人”
2.张良“东见仓海君”
3.乐浪郡户口
4.“亡人”推进的文化交流
第三节 越人航海传统与闽越航运优势
1.越人航海能力优势
2.汉王朝“事两越”
3.闽越海境的“海风波”
4.城村城址水门发现
5.“东冶”的地位
第四节 东洋航运
1.徐巿“入海”
2.徐巿东渡的历史影响
3.“汉委奴国王”金印
4.关于闽越东洋航路
5.毛民国·君子国·不死国
第五节 南洋航运
1.“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航线
2.“入海市明珠”
3.东海的“琅邪”与南海的“琅玡”
4.辗转“西南夷”“呈表怪丽”的远海珍宝
5.关于“蛮夷贾船”
6.甘英“临大海欲度”
7.汉代南洋航运的考古学实证
第六节 海港建设
1.碣石·徐乡
2.黄·之罘·成山
3.琅邪·朐
4.吴·会稽·句章·回浦
5.东瓯·东冶·揭阳
6.番禺·徐闻·合浦
7.龙编·卢容
第七节 “楼船”与“治楼船”
1.“戈船”形制
2.“用船战逐”
3.南海外域船舶
4.庐江“楼船官”
5.朱买臣受诏会稽“治楼船”
6.“青、兖、幽、冀四州,大作海船”
第八节 汉代的“海人”
1.《说苑》“海人”故事
2.“海人”神异传说的海洋知识史背景
3.“海人”与“山客”
第九节 关于“博昌习船者”
1.卜式言“习船者”
2.“齐习船者”:造船史研究者的关注点
3.“习”的字义兼说“习船”技能
4.“齐习船者”与杨仆楼船军“从齐浮渤海”
5.“博昌”与“博昌习船者”
6.卜式愿与“齐习船者”往死的南越航路
第三章 秦汉沿海区域文化
节 “濒海,缘海之边”
1.东周文化区域“濒海”形势
2.“北边”“西边”“南边”与“缘海之边”
3.“起负海至北边”
4.称“濒海之边”为“东边”的可能
第二节 秦始皇南海置郡
1.秦统一不限于灭六国说
2.进军南海:秦统一战争重要军事主题
3.南海三郡:秦代规模移民运动的方向
4.从琅邪到朐:秦始皇东望海域的关注点
5.番禺:南海“都会”
6.开通南洋航路的历史先声
第三节 “并海”交通
1.秦皇汉武“并海”之行
2.秦驰道:濒海之观毕至
3.并海道与北边道的交接
4.辽西并海道战事
5.“大水,傍海道不通”与海侵记忆
第四节 沿海区域的行政与文化
1.“削之会稽”“夺之东海”:沿海区域控制
2. 削藩主题与“四海宾服”理想
3.“苍海郡”“珠崖郡”得失
4.海上战争与滨海区域文化
5.“海崖”“海垂之际”的行政难度
6.陈寅恪:反叛与“滨海地域”文化
7.“海濒仄陋”
第五节 “秦东门”与东海郡形势
1.“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2.瞩目“东海”与“秦东门”确定
3.东海郡的超大规模武库
4.东海郡地位与“缘海”“屯备”的军事需要
第四章 “海”与秦汉人的世界知识
节 登高明望四海
1.居高明,远眺望
2.雄大魄力与闳放胸怀
第二节 上古地理意识中的“中原”与“四海”
1.“中原”“中土”“中国”
2.“四极”“四荒”“四海”
3.“天下”与“四海”
4.“天下”与“海内”
5.“海内”与“海外”
6.“海”与“晦”,“四海”与“四晦”
第三节 秦始皇陵“水银为海”的象征意义
1.秦始皇陵地宫设计构想的海洋因子
2.“澒池”先例
3.“水银”的技术效用
4.神仙追求
5.“天下”象征
第四节 秦汉人世界意识中的“北海”与“西海”
1.中原人“四海”意识的生成与变化
2.关于“北海”“西海”“寓言”说
3.“北海”-“翰海”-“上海”
4.“西海”的不同指义
5.关于“北海君”与“西海君”
6.遥远的“海西”
第五章 “海”与秦汉人的神秘信仰
节 徐巿船队的“童男女”
1.徐巿为什么率领“童男女”出海?
2.祠庙“歌儿”合唱
3.侲子与傩
4.求雨“小童”
5.“童男女”的神性
第二节 “东海黄公”的表演
1.“东海黄公”:生于东海,死于东海
2.戏剧史视角的巫术史考察
3.海上方士的幻术
4.《肥致碑》所见“海上黄渊”
5.“东海黄公”、“安期生”与“青徐滨海妖巫”
6.“黄公”“黄神”“黄神使者”与“之罘之山”的关系
7.关于“有白虎见于东海”
第三节 东方朔言“海上”“仙人”
1.《资治通鉴》谏止武帝“欲自赴海求蓬莱”记载
2.东方朔谏言可否信据
3.东方朔谏止汉武帝“自浮海求蓬莱”事的文化影响
4.东方朔成功谏止汉武帝“自浮海求蓬莱”的因由
5.题东方朔撰《神异经》《十洲记》的海洋文化元素
第四节 汉景帝阳陵外藏坑出土海产品遗存
1.阳陵发现:“海相的螺和蛤”
2.“海物”“可食者众”
3.《说文·鱼部》渔业史料所见“蚌”
4.“食蛤蜊”与“求神仙”
5.汉景帝时代的神仙学与可能的“蛤蜊”迷信
第五节 秦汉宫苑的“海池”与“渐台”
1.《秦记》“兰池”疑问
2.“兰池”象海的可能性与秦封泥所见“晦池”“每池”
3.西汉长安宫苑中的“海池”
4.秦汉宫廷海洋象征的神秘意义
5.渐台:王莽人生和新朝政治史的终点
第六章 秦汉早期海洋学
节 《汉书》:“北海出大鱼”
1.成哀时代渤海“出大鱼”事件
2.早的鲸鱼生命现象记录
3.《续汉书》:“东莱海出大鱼”
4.《淮南子》“鲸鱼死”记录
5.《西京赋》所谓“鲸鱼失流”
6.后世大鱼“暍岸侧”史迹
第二节 汉代“海溢”灾害
1.汉元帝时代见于史籍“早的海啸”
2.新莽“海水溢”
3.东汉“海溢”
4.“‘海溢’一曰‘海啸’”
5.“陨石—海啸”现象
6.灾难史视野中的“海溢”
第三节 “海中星占”书
1.《艺文志》“天文”题下的“海中星占”书
2.“海人之占”说
3.《日知录》“海中”“中国”说
4.《汉书》“海中”语义
5.《淮南子》:“乘舟而惑者”“见斗极则寤”
6.关于书题所冠“汉”与“海中”的意义
第七章 秦汉军事史的海上篇章
节 闽越海战史略
1.闽越王“阴计奇策,入燔寻阳楼船”
2.闽越王“侵陵百越,并兼邻国”
3.“横海将军”战功
第二节 杨仆击朝鲜楼船军“从齐浮渤海”
1.杨仆从齐浮渤海先至王险
2.“楼船军”作战方式
3.杨仆“楼船军”规模
4.“王险”的位置
5.齐地“楼船军”基地
6.“楼船军”出发港造船能力推想
第三节 马援楼船军击交阯九真与刘秀的南海经略
1.马援“破交阯”“击九真”与楼船军战功
2.“楼船”“横海”“伏波”事业
3.刘秀南海经略与西域政策的对比
4.交州军事征服的航海技术基础
第四节 汉代的“海贼”
1.海上反政府武装与“海贼”称谓的发生
2,“海贼”活动对“缘海”地方行政的威胁
3.“海贼”的海上运动战
4.“海贼”与陈寅恪所论“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
5.居延“临淮海贼”简文
6.关于《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库兵”数量
第八章 秦汉社会的海洋情结
节 秦始皇的海洋意识
1.“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
2.“南登琅邪,大乐之”
3.海中“三神山”追求
4.“与议于海上”
5.“始皇梦与海神战”
6.“连弩”与“临菑习弩”“善射”者
7.“銮舆空载鲍鱼还”:秦始皇后的行程
第二节 汉武帝“行幸东海”
1.“东巡海上”
2.成山“斗入海”
3.海水祠·万里沙祠·江海会祠
4.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
5.“会大海气”
6.“海上燕齐之间”又一次求仙狂热
7.行幸东海,获赤雁,作《朱雁之歌》
第三节 史学的海洋视角
1.先古圣王“东海”行迹与司马迁史学考察“东渐于海”
2.秦皇汉武“入海”故事与司马迁的“海上”体验
3.司马迁“海上”行旅与《史记》的“奇气”
4.《汉书》的海洋纪事
5.关于班固《览海赋》
第四节 徐幹《齐都赋》海洋经济史料研究
1.徐幹的“齐气”
2.“沧渊”无垠无鄂
3.“蒹葭苍苍”,水禽“群萃”
4.盐产:“海滨”“大利”
5.关于渔业经济史的片断记忆
6.海产“宝玩”
第五节 王充的海洋观察与《论衡》的海洋识见
1.“负海”“浮海”体验:越人的远航能力与海洋情感
2.海洋史记忆:秦始皇“望于南海”与汉景帝“削之会稽”
3.海“巨大之名”
4.海潮“随月盛衰”说
5.磁学原始与“司南”发明
6.“鲸鱼死”:“天道自然,非人事也”
7.“海内”“海外”与“裨海”“瀛海”
8.《论衡》言海洋神仙信仰与海洋资源开发
第六节 西北的“鲍鱼”
1.居延出土“鲍鱼”简文
2.秦始皇辒车载“鲍鱼”
3.“嗜鲍鱼”故事与“鲍鱼之肆”
4.“鲍鱼”名义
5.《齐民要术》“裛鲊”“浥鲊”
6.海产品进入河西饮食消费生活的可能
附论一:伏波将军马援的南国民间形象
1.楼船远征
2.“伏波将军”名号
3.“马伏波”的历史光荣及其民间形象化记忆
4.文与武:由马援言汉代“名臣列将”形象
附论二:“海”和“海子”:“北中”语言现象
1.“四海”“天下”意识与“北海”“西海”方位
2.“海子”透露的地理史和生态史信息
3.“海子”语言特征的北族风格
4.“北中”地区的语言传播:以名词后缀“子”为例
5.较广阔区域“海子”语言符号的使用
附论三:中国古代文献记录的南海“泥油”发现
1.中原人初得识的“猛火油”“泥油”
2.南海“泥油”与西北“石漆”
3.南番“泥油”与东洋“泥油”
4.“入海浅番船皆蓄之”
5.“唐船”“舟师”“舵工”发现的可能
6.南海石油的早期开发和早期利用
7.技术史思考:对“海底”的早期关注可以追溯至秦汉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收 起
节 “海王之国”:“轻重鱼盐之权以富齐”
1.“海物惟错”
2.《韩非子》“海大鱼”寓言
3.秦“致帝”齐王与秦始皇“东游海上”
4.田肯“东西秦”说
5.汉武帝盐政对管仲“正盐筴”制度的继承
第二节 海洋渔业
1.《货殖列传》经济地理分析说到的“海鱼”
2.《说文·鱼部》所见“海鱼”
3.海上渔捕方式
4.“倭人善网捕”
5.范蠡“海畔”经营及其《养鱼法》《养鱼经》
6.关于“海租”“海税”
第三节 海盐生产
1.青州盐业的早期基础
2.齐国盐业与盐政的考古学考察
3.西汉齐地盐官
4.刘濞“煮海水为盐”
5.汉赋“海滨”盐产史料
6.“猗顿之富”
7.汉武帝“总一盐、铁”与汉宣帝“减天下盐贾”
第四节 “珠玑”“瑇瑁”诸产
1.番禹“都会”地位
2.“珠厓”“珠崖”名号
3.合浦之珠
3.“淮夷蠙珠”
4.北海珠产信息
5.秦汉社会的“珠玑”消费
6.“龟贝”“为器饰”及鱼皮“输之考工”
第五节 秦始皇陵“人鱼膏”之谜
1.“人膏”“鱼膏”疑惑
2.“人鱼”“出东海中”说
3.“鱼灯”和“鲸灯”
4.“大秦”的“鲸鱼灯”
第二章 秦汉海洋航运
节 渤海航运与环渤海地区的文化联系
1.“燕、齐海上方士”的活跃
2.“燕、齐之疆”,“缘海之边”
3.环渤海地方区域文化发育的交通条件
4.“燕人”“齐客”“入海”与秦皇汉武“海上”之行
5.秦汉环渤海地区文化风格的演换
6.辽东“浮海”移民
第二节 “海北”朝鲜航路的开通
1.经由海路的朝鲜“亡人”
2.张良“东见仓海君”
3.乐浪郡户口
4.“亡人”推进的文化交流
第三节 越人航海传统与闽越航运优势
1.越人航海能力优势
2.汉王朝“事两越”
3.闽越海境的“海风波”
4.城村城址水门发现
5.“东冶”的地位
第四节 东洋航运
1.徐巿“入海”
2.徐巿东渡的历史影响
3.“汉委奴国王”金印
4.关于闽越东洋航路
5.毛民国·君子国·不死国
第五节 南洋航运
1.“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航线
2.“入海市明珠”
3.东海的“琅邪”与南海的“琅玡”
4.辗转“西南夷”“呈表怪丽”的远海珍宝
5.关于“蛮夷贾船”
6.甘英“临大海欲度”
7.汉代南洋航运的考古学实证
第六节 海港建设
1.碣石·徐乡
2.黄·之罘·成山
3.琅邪·朐
4.吴·会稽·句章·回浦
5.东瓯·东冶·揭阳
6.番禺·徐闻·合浦
7.龙编·卢容
第七节 “楼船”与“治楼船”
1.“戈船”形制
2.“用船战逐”
3.南海外域船舶
4.庐江“楼船官”
5.朱买臣受诏会稽“治楼船”
6.“青、兖、幽、冀四州,大作海船”
第八节 汉代的“海人”
1.《说苑》“海人”故事
2.“海人”神异传说的海洋知识史背景
3.“海人”与“山客”
第九节 关于“博昌习船者”
1.卜式言“习船者”
2.“齐习船者”:造船史研究者的关注点
3.“习”的字义兼说“习船”技能
4.“齐习船者”与杨仆楼船军“从齐浮渤海”
5.“博昌”与“博昌习船者”
6.卜式愿与“齐习船者”往死的南越航路
第三章 秦汉沿海区域文化
节 “濒海,缘海之边”
1.东周文化区域“濒海”形势
2.“北边”“西边”“南边”与“缘海之边”
3.“起负海至北边”
4.称“濒海之边”为“东边”的可能
第二节 秦始皇南海置郡
1.秦统一不限于灭六国说
2.进军南海:秦统一战争重要军事主题
3.南海三郡:秦代规模移民运动的方向
4.从琅邪到朐:秦始皇东望海域的关注点
5.番禺:南海“都会”
6.开通南洋航路的历史先声
第三节 “并海”交通
1.秦皇汉武“并海”之行
2.秦驰道:濒海之观毕至
3.并海道与北边道的交接
4.辽西并海道战事
5.“大水,傍海道不通”与海侵记忆
第四节 沿海区域的行政与文化
1.“削之会稽”“夺之东海”:沿海区域控制
2. 削藩主题与“四海宾服”理想
3.“苍海郡”“珠崖郡”得失
4.海上战争与滨海区域文化
5.“海崖”“海垂之际”的行政难度
6.陈寅恪:反叛与“滨海地域”文化
7.“海濒仄陋”
第五节 “秦东门”与东海郡形势
1.“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2.瞩目“东海”与“秦东门”确定
3.东海郡的超大规模武库
4.东海郡地位与“缘海”“屯备”的军事需要
第四章 “海”与秦汉人的世界知识
节 登高明望四海
1.居高明,远眺望
2.雄大魄力与闳放胸怀
第二节 上古地理意识中的“中原”与“四海”
1.“中原”“中土”“中国”
2.“四极”“四荒”“四海”
3.“天下”与“四海”
4.“天下”与“海内”
5.“海内”与“海外”
6.“海”与“晦”,“四海”与“四晦”
第三节 秦始皇陵“水银为海”的象征意义
1.秦始皇陵地宫设计构想的海洋因子
2.“澒池”先例
3.“水银”的技术效用
4.神仙追求
5.“天下”象征
第四节 秦汉人世界意识中的“北海”与“西海”
1.中原人“四海”意识的生成与变化
2.关于“北海”“西海”“寓言”说
3.“北海”-“翰海”-“上海”
4.“西海”的不同指义
5.关于“北海君”与“西海君”
6.遥远的“海西”
第五章 “海”与秦汉人的神秘信仰
节 徐巿船队的“童男女”
1.徐巿为什么率领“童男女”出海?
2.祠庙“歌儿”合唱
3.侲子与傩
4.求雨“小童”
5.“童男女”的神性
第二节 “东海黄公”的表演
1.“东海黄公”:生于东海,死于东海
2.戏剧史视角的巫术史考察
3.海上方士的幻术
4.《肥致碑》所见“海上黄渊”
5.“东海黄公”、“安期生”与“青徐滨海妖巫”
6.“黄公”“黄神”“黄神使者”与“之罘之山”的关系
7.关于“有白虎见于东海”
第三节 东方朔言“海上”“仙人”
1.《资治通鉴》谏止武帝“欲自赴海求蓬莱”记载
2.东方朔谏言可否信据
3.东方朔谏止汉武帝“自浮海求蓬莱”事的文化影响
4.东方朔成功谏止汉武帝“自浮海求蓬莱”的因由
5.题东方朔撰《神异经》《十洲记》的海洋文化元素
第四节 汉景帝阳陵外藏坑出土海产品遗存
1.阳陵发现:“海相的螺和蛤”
2.“海物”“可食者众”
3.《说文·鱼部》渔业史料所见“蚌”
4.“食蛤蜊”与“求神仙”
5.汉景帝时代的神仙学与可能的“蛤蜊”迷信
第五节 秦汉宫苑的“海池”与“渐台”
1.《秦记》“兰池”疑问
2.“兰池”象海的可能性与秦封泥所见“晦池”“每池”
3.西汉长安宫苑中的“海池”
4.秦汉宫廷海洋象征的神秘意义
5.渐台:王莽人生和新朝政治史的终点
第六章 秦汉早期海洋学
节 《汉书》:“北海出大鱼”
1.成哀时代渤海“出大鱼”事件
2.早的鲸鱼生命现象记录
3.《续汉书》:“东莱海出大鱼”
4.《淮南子》“鲸鱼死”记录
5.《西京赋》所谓“鲸鱼失流”
6.后世大鱼“暍岸侧”史迹
第二节 汉代“海溢”灾害
1.汉元帝时代见于史籍“早的海啸”
2.新莽“海水溢”
3.东汉“海溢”
4.“‘海溢’一曰‘海啸’”
5.“陨石—海啸”现象
6.灾难史视野中的“海溢”
第三节 “海中星占”书
1.《艺文志》“天文”题下的“海中星占”书
2.“海人之占”说
3.《日知录》“海中”“中国”说
4.《汉书》“海中”语义
5.《淮南子》:“乘舟而惑者”“见斗极则寤”
6.关于书题所冠“汉”与“海中”的意义
第七章 秦汉军事史的海上篇章
节 闽越海战史略
1.闽越王“阴计奇策,入燔寻阳楼船”
2.闽越王“侵陵百越,并兼邻国”
3.“横海将军”战功
第二节 杨仆击朝鲜楼船军“从齐浮渤海”
1.杨仆从齐浮渤海先至王险
2.“楼船军”作战方式
3.杨仆“楼船军”规模
4.“王险”的位置
5.齐地“楼船军”基地
6.“楼船军”出发港造船能力推想
第三节 马援楼船军击交阯九真与刘秀的南海经略
1.马援“破交阯”“击九真”与楼船军战功
2.“楼船”“横海”“伏波”事业
3.刘秀南海经略与西域政策的对比
4.交州军事征服的航海技术基础
第四节 汉代的“海贼”
1.海上反政府武装与“海贼”称谓的发生
2,“海贼”活动对“缘海”地方行政的威胁
3.“海贼”的海上运动战
4.“海贼”与陈寅恪所论“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
5.居延“临淮海贼”简文
6.关于《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库兵”数量
第八章 秦汉社会的海洋情结
节 秦始皇的海洋意识
1.“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
2.“南登琅邪,大乐之”
3.海中“三神山”追求
4.“与议于海上”
5.“始皇梦与海神战”
6.“连弩”与“临菑习弩”“善射”者
7.“銮舆空载鲍鱼还”:秦始皇后的行程
第二节 汉武帝“行幸东海”
1.“东巡海上”
2.成山“斗入海”
3.海水祠·万里沙祠·江海会祠
4.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
5.“会大海气”
6.“海上燕齐之间”又一次求仙狂热
7.行幸东海,获赤雁,作《朱雁之歌》
第三节 史学的海洋视角
1.先古圣王“东海”行迹与司马迁史学考察“东渐于海”
2.秦皇汉武“入海”故事与司马迁的“海上”体验
3.司马迁“海上”行旅与《史记》的“奇气”
4.《汉书》的海洋纪事
5.关于班固《览海赋》
第四节 徐幹《齐都赋》海洋经济史料研究
1.徐幹的“齐气”
2.“沧渊”无垠无鄂
3.“蒹葭苍苍”,水禽“群萃”
4.盐产:“海滨”“大利”
5.关于渔业经济史的片断记忆
6.海产“宝玩”
第五节 王充的海洋观察与《论衡》的海洋识见
1.“负海”“浮海”体验:越人的远航能力与海洋情感
2.海洋史记忆:秦始皇“望于南海”与汉景帝“削之会稽”
3.海“巨大之名”
4.海潮“随月盛衰”说
5.磁学原始与“司南”发明
6.“鲸鱼死”:“天道自然,非人事也”
7.“海内”“海外”与“裨海”“瀛海”
8.《论衡》言海洋神仙信仰与海洋资源开发
第六节 西北的“鲍鱼”
1.居延出土“鲍鱼”简文
2.秦始皇辒车载“鲍鱼”
3.“嗜鲍鱼”故事与“鲍鱼之肆”
4.“鲍鱼”名义
5.《齐民要术》“裛鲊”“浥鲊”
6.海产品进入河西饮食消费生活的可能
附论一:伏波将军马援的南国民间形象
1.楼船远征
2.“伏波将军”名号
3.“马伏波”的历史光荣及其民间形象化记忆
4.文与武:由马援言汉代“名臣列将”形象
附论二:“海”和“海子”:“北中”语言现象
1.“四海”“天下”意识与“北海”“西海”方位
2.“海子”透露的地理史和生态史信息
3.“海子”语言特征的北族风格
4.“北中”地区的语言传播:以名词后缀“子”为例
5.较广阔区域“海子”语言符号的使用
附论三:中国古代文献记录的南海“泥油”发现
1.中原人初得识的“猛火油”“泥油”
2.南海“泥油”与西北“石漆”
3.南番“泥油”与东洋“泥油”
4.“入海浅番船皆蓄之”
5.“唐船”“舟师”“舵工”发现的可能
6.南海石油的早期开发和早期利用
7.技术史思考:对“海底”的早期关注可以追溯至秦汉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收 起
王子今,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出版《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秦汉社会史论考》《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称谓研究》《东方海王:秦汉时期齐人的海洋开发》《秦汉交通考古》《秦汉名物丛考》《匈奴经营西域研究》《汉简河西社会史料研究》《长沙简牍研究》《秦汉儿童的世界》《秦始皇直道考察与研究》等学术专著40余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特别项目“新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2007年子课题“匈奴经营西域研究”。学术专著《秦汉交通史稿》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学术专著《秦汉称谓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及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本书试图通过多视角、多方位的考察,理解秦汉社会对于海洋的认识层次、开发程度和利用方式,也期望能够就此说明中国古代海洋探索史和中国古代海洋学史中秦汉人的贡献。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的面貌,是秦汉史研究值得特别关注的重要对象。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海洋文化的总体论说,尚未有学术专著问世。作者视野开阔,积累近十年,本研究的目的,是填补这一学术空白,说明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的风貌与特色,从而深化对秦汉历史的认识,也为考察中国古代海洋开发史进程及海洋学的历史发展提供学术基础。
比价列表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