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作品集
目 录
总序一 余英时..........i
总序二 苏国勋..........iii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
导言: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 顾忠华..........3
前 言..........19
译名对照表..........103
索 引..........108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113
第一篇 经济行动的社会学基本范畴..........115
查看完整
总序一 余英时..........i
总序二 苏国勋..........iii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
导言: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 顾忠华..........3
前 言..........19
译名对照表..........103
索 引..........108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113
第一篇 经济行动的社会学基本范畴..........115
查看完整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
查看完整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
查看完整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译自《经济与社会》一书的第一章,全文共分17个条目,包括了方法论上的推演、社会行动类型的建构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形式的概念定义与说明,有系统地展现了韦伯本人对“理解社会学”研究典范的全盘性设计。《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选自韦伯的经典著作《经济与社会》,分别讨论这两个关键性术语的社会学涵义:“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想深入了解韦伯的学术基础概念,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入门书。
《支配社会学》原为韦伯《经济与社会》一书第2卷第9章“支配社会学”的前六节,所讨论的是“正当性的支配”,可与第7节“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作一对比。本书从支配的类型及其功能形态出发,深入探讨官僚制支配、家父长制支配、家产制支配、卡理斯玛支配、政治支配和教权制支配等形态。在对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权力支配形态的叙述与分析之后,韦伯借助对教权制的分析,从而跨入宗教与政治交会的领域,研究这两种支配的交互影响,并进一…
查看完整
《支配社会学》原为韦伯《经济与社会》一书第2卷第9章“支配社会学”的前六节,所讨论的是“正当性的支配”,可与第7节“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作一对比。本书从支配的类型及其功能形态出发,深入探讨官僚制支配、家父长制支配、家产制支配、卡理斯玛支配、政治支配和教权制支配等形态。在对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权力支配形态的叙述与分析之后,韦伯借助对教权制的分析,从而跨入宗教与政治交会的领域,研究这两种支配的交互影响,并进一…
查看完整
目 录
总序一 余英时..........i
总序二 苏国勋..........iii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
导言: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 顾忠华..........3
前 言..........19
译名对照表..........103
索 引..........108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113
第一篇 经济行动的社会学基本范畴..........115
第一章 经济行动..........116
第二章 市场经济原理..........136
第三章 分工的类型..........192
第四章 资本计算的合理性..........248
第五章 货币制度..........270
第六章 经济与政治的相互渗透..........299
第二篇 经济与社会团体..........317
第一章 经济与社会秩序..........318
第二章 共同体的经济关系..........357
第三章 共同体关系与结合体关系的类型,及其与经济的关系..........383
第四章 种族的共同体关系..........426
译名对照表..........447
索 引..........452
总序一 余英时..........i
总序二 苏国勋..........iii
第一章 支配的结构及其功能形态..........1
第二章 官僚制支配的本质、前提条件及其开展..........22
第三章 家父长制支配与家产制支配..........91
第四章 封建制、身份制国家与家产制..........197
第五章 卡理斯玛支配及其变形..........264
第六章 政治支配与教权制支配..........352
译名对照表..........449
索 引..........467
总序一 余英时 .......... i
总序二 苏国勋 .......... iii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会制度
第一章 印度与印度教的一般地位 .......... 3
第二章 印度教的布教方式 .......... 11
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义与仪式 .......... 27
第四章 吠陀经典在印度教里的地位 .......... 35
第五章 婆罗门的地位与种姓的本质 .......... 43
第六章 种姓的社会阶序概观 .......... 59
第七章 氏族的地位与种姓 .......... 66
第八章 种姓的主要集团 .......... 74
第九章 种姓的种类与种姓的分裂 .......... 136
第十章 种姓的纪律 .......... 145
第十一章 种姓与传统主义 .......... 149
第十二章 种姓秩序的宗教救赎意义 .......... 157
第十三章 种姓在印度的历史发展条件 .......... 165
第二篇 印度知识分子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救赎学说
第一章 婆罗门宗教意识之反狂迷的、仪式主义的性格 .......... 179
第二章 法的概念与自然法概念之阙如 .......... 189
第三章 印度的知识、禁欲与神秘主义 .......... 195
第四章 沙门与婆罗门的禁欲 .......... 209
第五章 婆罗门文献与印度学问 .......... 216
第六章 救赎技术(瑜伽)与宗教哲学的发展 .......... 223
第七章 正统的救赎理论 .......... 227
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赎论与职业伦理 .......... 250
第九章 上层职业僧侣的异端救世论 .......... 266
第三篇 亚洲的教派宗教与救赎宗教
第一章 原始佛教转化的一般因素 .......... 327
第二章 阿育王 .......... 330
第三章 大乘佛教 .......... 346
第四章 布 教 .......... 368
第五章 印度正统的复兴 .......... 414
第六章 亚洲宗教的一般性格 .......... 469
附 录
附录一 参考文献 .......... 491
附录二 门户开放的种姓 .......... 495
附录三 印度史纲 .......... 498
译名对照表 .......... 502
索 引 .......... 517
总序一 余英时..........i
总序二 苏国勋..........iii
宗教社会学
第一章 宗教的起源……3
第二章 巫师—祭司……39
第三章 神概念、宗教伦理、禁忌……43
第四章 “先知”……60
第五章 教 团……81
第六章 神圣的知识、布道、司牧……90
第七章 身份、阶级与宗教……106
第八章 神义论的问题……181
第九章 救赎与再生……192
第十章 救赎之道及其对生活态度的影响……197
第十一章 宗教伦理与“现世”……263
第十二章 文化宗教与“现世”……306
译名对照表……340
索 引……351
宗教与世界
导 言 宗教与世界:韦伯的宗教社会学……365
第一章 资本主义精神与理性化……400
第二章 比较宗教学导论—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415
第三章 中间考察—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462
译名对照表……512
索 引……516
总序一 余英时……i
总序二 苏国勋……iii
经济与历史
导言:韦伯的史学 康乐……3
第一篇 概念……11
第一章 经济史的概念……12
第二章 共同体的经济关系……30
第二篇 前资本主义时期……51
第三章 财产制度与社会团体……52
第四章 领主处分权的成立……63
第五章 庄园制度……76
第六章 工业经济组织的主要形态……89
第七章 工业与矿业的发展阶段……93
第八章 手工业行会……105
第九章 工场生产—工厂及其先驱……120
第十章 商业发展的起点……126
第十一章 商业经济的经营形式……130
第十二章 商人行会……135
第十三章 货币与货币史……139
第三篇 资本主义时期……149
第十四章 近代资本主义的概念与先决条件……150
第十五章 工业技术之发展……153
第十六章 合理的国家……163
第十七章 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176
第四篇 城市……193
第十八章 城市的概念与类型……194
第十九章 古代城市……228
第二十章 市民……261
译名对照表……282
索 引……285
支配的类型
本书译序 康乐……290
第一章 正当性的基础……293
第二章 具有官僚制管理干部的法制型支配……302
第三章 传统型支配……319
第四章 卡理斯玛支配……348
第五章 卡理斯玛的例行化……357
第六章 封建制度……374
第七章 非支配—卡理斯玛的再诠释……396
第八章 合议制与权力划分……408
第九章 政党……433
第十章 非支配性的团体行政与代表制行政……441
第十一章 代表制……447
附 录 “正当性”理论的一个说明……460
译名对照表……466
索 引……475
总序一 余英时………………………v
总序二 苏国勋………………………vii
法律社会学
第一章 实体法领域的分化…………………………3
第二章 主观权利的设定的各种形式………………………33
第三章 客观法律的形式性格………………………148
第四章 法律思维的类型与法律名家………………………190
第五章 法的形式理性化与实质理性化、神权政治的法与世俗的法…………………………224
第六章 公权法与家产制君主的法制定,法典编纂………………………266
第七章 革命创制的法的形式性质,自然法及其类型……………………….305
第八章 近代法律的形式性质………………………325
译名对照表………………………350
索 引………………………367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译 序………………………387
第一章 西方的城市………………………389
第二章 古代与中世纪的门阀城市………………………432
第三章 平民城市………………………480
第四章 古代与中世纪的民主制………………………535
译名对照表………………………580
索 引………………………590
总序一 余英时 .......... i
总序二 苏国勋 .......... iii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 1
译 序 简惠美 .......... 3
导 言 韦伯与《中国的宗教》 康乐 .......... 4
第一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一:城市、君侯与神祇 .......... 28
第二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二:封建国家与俸禄国家 .......... 70
第三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三:行政与农业制度 .......... 108
第四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四: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 135
第五章 士人阶层 .......... 161
第六章 儒教的生活取向 .......... 205
第七章 正统与异端 .......... 243
第八章 结论:儒教与清教 .......... 310
附录一 导论 杨庆堃 .......... 338
附录二 参考文献 .......... 378
附录三 国库岁入资料 .......... 382
译名对照表 .......... 385
索 引 .......... 393
^ 收 起
总序一 余英时..........i
总序二 苏国勋..........iii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
导言: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 顾忠华..........3
前 言..........19
译名对照表..........103
索 引..........108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113
第一篇 经济行动的社会学基本范畴..........115
第一章 经济行动..........116
第二章 市场经济原理..........136
第三章 分工的类型..........192
第四章 资本计算的合理性..........248
第五章 货币制度..........270
第六章 经济与政治的相互渗透..........299
第二篇 经济与社会团体..........317
第一章 经济与社会秩序..........318
第二章 共同体的经济关系..........357
第三章 共同体关系与结合体关系的类型,及其与经济的关系..........383
第四章 种族的共同体关系..........426
译名对照表..........447
索 引..........452
总序一 余英时..........i
总序二 苏国勋..........iii
第一章 支配的结构及其功能形态..........1
第二章 官僚制支配的本质、前提条件及其开展..........22
第三章 家父长制支配与家产制支配..........91
第四章 封建制、身份制国家与家产制..........197
第五章 卡理斯玛支配及其变形..........264
第六章 政治支配与教权制支配..........352
译名对照表..........449
索 引..........467
总序一 余英时 .......... i
总序二 苏国勋 .......... iii
第一篇 印度教的社会制度
第一章 印度与印度教的一般地位 .......... 3
第二章 印度教的布教方式 .......... 11
第三章 印度教的教义与仪式 .......... 27
第四章 吠陀经典在印度教里的地位 .......... 35
第五章 婆罗门的地位与种姓的本质 .......... 43
第六章 种姓的社会阶序概观 .......... 59
第七章 氏族的地位与种姓 .......... 66
第八章 种姓的主要集团 .......... 74
第九章 种姓的种类与种姓的分裂 .......... 136
第十章 种姓的纪律 .......... 145
第十一章 种姓与传统主义 .......... 149
第十二章 种姓秩序的宗教救赎意义 .......... 157
第十三章 种姓在印度的历史发展条件 .......... 165
第二篇 印度知识分子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救赎学说
第一章 婆罗门宗教意识之反狂迷的、仪式主义的性格 .......... 179
第二章 法的概念与自然法概念之阙如 .......... 189
第三章 印度的知识、禁欲与神秘主义 .......... 195
第四章 沙门与婆罗门的禁欲 .......... 209
第五章 婆罗门文献与印度学问 .......... 216
第六章 救赎技术(瑜伽)与宗教哲学的发展 .......... 223
第七章 正统的救赎理论 .......... 227
第八章 《薄伽梵歌》的救赎论与职业伦理 .......... 250
第九章 上层职业僧侣的异端救世论 .......... 266
第三篇 亚洲的教派宗教与救赎宗教
第一章 原始佛教转化的一般因素 .......... 327
第二章 阿育王 .......... 330
第三章 大乘佛教 .......... 346
第四章 布 教 .......... 368
第五章 印度正统的复兴 .......... 414
第六章 亚洲宗教的一般性格 .......... 469
附 录
附录一 参考文献 .......... 491
附录二 门户开放的种姓 .......... 495
附录三 印度史纲 .......... 498
译名对照表 .......... 502
索 引 .......... 517
总序一 余英时..........i
总序二 苏国勋..........iii
宗教社会学
第一章 宗教的起源……3
第二章 巫师—祭司……39
第三章 神概念、宗教伦理、禁忌……43
第四章 “先知”……60
第五章 教 团……81
第六章 神圣的知识、布道、司牧……90
第七章 身份、阶级与宗教……106
第八章 神义论的问题……181
第九章 救赎与再生……192
第十章 救赎之道及其对生活态度的影响……197
第十一章 宗教伦理与“现世”……263
第十二章 文化宗教与“现世”……306
译名对照表……340
索 引……351
宗教与世界
导 言 宗教与世界:韦伯的宗教社会学……365
第一章 资本主义精神与理性化……400
第二章 比较宗教学导论—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415
第三章 中间考察—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462
译名对照表……512
索 引……516
总序一 余英时……i
总序二 苏国勋……iii
经济与历史
导言:韦伯的史学 康乐……3
第一篇 概念……11
第一章 经济史的概念……12
第二章 共同体的经济关系……30
第二篇 前资本主义时期……51
第三章 财产制度与社会团体……52
第四章 领主处分权的成立……63
第五章 庄园制度……76
第六章 工业经济组织的主要形态……89
第七章 工业与矿业的发展阶段……93
第八章 手工业行会……105
第九章 工场生产—工厂及其先驱……120
第十章 商业发展的起点……126
第十一章 商业经济的经营形式……130
第十二章 商人行会……135
第十三章 货币与货币史……139
第三篇 资本主义时期……149
第十四章 近代资本主义的概念与先决条件……150
第十五章 工业技术之发展……153
第十六章 合理的国家……163
第十七章 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176
第四篇 城市……193
第十八章 城市的概念与类型……194
第十九章 古代城市……228
第二十章 市民……261
译名对照表……282
索 引……285
支配的类型
本书译序 康乐……290
第一章 正当性的基础……293
第二章 具有官僚制管理干部的法制型支配……302
第三章 传统型支配……319
第四章 卡理斯玛支配……348
第五章 卡理斯玛的例行化……357
第六章 封建制度……374
第七章 非支配—卡理斯玛的再诠释……396
第八章 合议制与权力划分……408
第九章 政党……433
第十章 非支配性的团体行政与代表制行政……441
第十一章 代表制……447
附 录 “正当性”理论的一个说明……460
译名对照表……466
索 引……475
总序一 余英时………………………v
总序二 苏国勋………………………vii
法律社会学
第一章 实体法领域的分化…………………………3
第二章 主观权利的设定的各种形式………………………33
第三章 客观法律的形式性格………………………148
第四章 法律思维的类型与法律名家………………………190
第五章 法的形式理性化与实质理性化、神权政治的法与世俗的法…………………………224
第六章 公权法与家产制君主的法制定,法典编纂………………………266
第七章 革命创制的法的形式性质,自然法及其类型……………………….305
第八章 近代法律的形式性质………………………325
译名对照表………………………350
索 引………………………367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
译 序………………………387
第一章 西方的城市………………………389
第二章 古代与中世纪的门阀城市………………………432
第三章 平民城市………………………480
第四章 古代与中世纪的民主制………………………535
译名对照表………………………580
索 引………………………590
总序一 余英时 .......... i
总序二 苏国勋 .......... iii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 1
译 序 简惠美 .......... 3
导 言 韦伯与《中国的宗教》 康乐 .......... 4
第一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一:城市、君侯与神祇 .......... 28
第二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二:封建国家与俸禄国家 .......... 70
第三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三:行政与农业制度 .......... 108
第四章 社会学的基础之四: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 135
第五章 士人阶层 .......... 161
第六章 儒教的生活取向 .......... 205
第七章 正统与异端 .......... 243
第八章 结论:儒教与清教 .......... 310
附录一 导论 杨庆堃 .......... 338
附录二 参考文献 .......... 378
附录三 国库岁入资料 .......... 382
译名对照表 .......... 385
索 引 .......... 393
^ 收 起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
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 收 起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
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4.21—1920.6.14),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小城埃尔福特。1882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92年起,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逝。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和爱米尔·涂尔干三人,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在对现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中,马克斯·韦伯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质疑,其思想体系始终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他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中国读者所知晓。
^ 收 起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译自《经济与社会》一书的第一章,全文共分17个条目,包括了方法论上的推演、社会行动类型的建构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形式的概念定义与说明,有系统地展现了韦伯本人对“理解社会学”研究典范的全盘性设计。《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选自韦伯的经典著作《经济与社会》,分别讨论这两个关键性术语的社会学涵义:“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想深入了解韦伯的学术基础概念,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入门书。
《支配社会学》原为韦伯《经济与社会》一书第2卷第9章“支配社会学”的前六节,所讨论的是“正当性的支配”,可与第7节“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作一对比。本书从支配的类型及其功能形态出发,深入探讨官僚制支配、家父长制支配、家产制支配、卡理斯玛支配、政治支配和教权制支配等形态。在对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权力支配形态的叙述与分析之后,韦伯借助对教权制的分析,从而跨入宗教与政治交会的领域,研究这两种支配的交互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关系。
本书属于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起构成“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之研究成果,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二卷。作者在本书中研究了印度的宗教。作者认为,对亚洲整体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达的“洗练”,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西藏、日本和中南半岛。相反的,在亚洲,举凡超越现实利益的思想,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宗教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并不是宗教现象的本质,而是因宗教而激发的行为,因为此种行为乃是以特殊的经验及宗教特有的观念与目标为基础。因此,基于宗教意识的有意义的行为方为社会学家所应加以研究的。韦伯的研究重点首在宗教行为对于伦理与经济的影响,其次则在于对政治与教育的影响。
虽然韦伯的社会学研究生涯是以经济领域的省思为起点,如果以我们所知的韦伯作品为判断依据,则宗教社会学是其晚年的研究中心所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的研究举足轻重,尤其在比较宗教社会学方面的学术水准,其奠基地位举世公认!
韦伯在近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奠基者地位,掩盖了他作为一个历史学者的名声。《经济与历史》主要选自《经济通史》,也有部分选自《经济与社会》《古代社会经济史》。
对近代西方世界理性化趋势的探索,是韦伯毕生学术的终极关怀。《支配的类型》关心的问题就是:不同类型的支配与管理,对于一个社会的实质或形式理性化的影响。韦伯通过对支配类型的研究,使其与宗教、法律及经济史的研究贯串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人类历史经验中,韦伯归纳出三种“理念型”的支配:卡理斯玛支配、传统型支配与法制型支配。
《法律社会学》试图解答这些问题:法律到底是怎么来的?法律的演进过程如何?法律到底在人类社会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原为韦伯《经济与社会》一书第二卷第九章“支配社会学”的部分内容,原标题为“城市(非正当性的支配)”,以与其他章节所讨论的“正当性的支配”作一对比。现代市民社会是个“公民社会”,它是伴随着城市共同体的出现而在传统社会中产生的。韦伯就是以此来命名并分析城市的“非正当性的支配”是如何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正当性的支配”的。
韦伯挟其浑厚的史学与法学素养,从比较人类各大文明的角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法”的缘起与变化,爬梳于层出不穷的繁杂史实,举例阐明了法律与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各层面的关系,即法律与“人”的关系。现代的社会是个“公民社会”,而此共同体得以形成,是奠基在与传统束缚的决裂之上。韦伯用“非正当性的支配”来形容西方的城市,正是为了凸现出这些城市共同体支配权力的自主性,以及其权力来源之挣脱传统的“篡夺性”。这样一个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是有意了解现代公民社会的读者不得不掌握的背景知识。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同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首卷。在本书中,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与西欧不同的地方,以此突显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色,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韦伯所着手探讨的对象,特别是中国与印度,都是既庞大复杂又源远流长的文化体。身为西欧近代文明之子的韦伯遂以“理性化”作为其研究世界各大文化的“利器”。他的着眼点在于:宗教与社会其他层面、理念与利益在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种种互动关系下呈现出怎样的理性内涵。韦伯在本书中分析了中国的国家、法律、城市、行会、士人阶层、正统礼教、异端信仰等,无非是想借此构筑出:中国人想的是什么、做出来的又是什么,以及所想与所做之间的关系。而儒教官绅知识阶层,在韦伯所构筑的传统中国历史舞台上,展现出使中国整体文明与西方文明大相径庭的坚实活力。
^ 收 起
《支配社会学》原为韦伯《经济与社会》一书第2卷第9章“支配社会学”的前六节,所讨论的是“正当性的支配”,可与第7节“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作一对比。本书从支配的类型及其功能形态出发,深入探讨官僚制支配、家父长制支配、家产制支配、卡理斯玛支配、政治支配和教权制支配等形态。在对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权力支配形态的叙述与分析之后,韦伯借助对教权制的分析,从而跨入宗教与政治交会的领域,研究这两种支配的交互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关系。
本书属于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起构成“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之研究成果,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二卷。作者在本书中研究了印度的宗教。作者认为,对亚洲整体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达的“洗练”,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西藏、日本和中南半岛。相反的,在亚洲,举凡超越现实利益的思想,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宗教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并不是宗教现象的本质,而是因宗教而激发的行为,因为此种行为乃是以特殊的经验及宗教特有的观念与目标为基础。因此,基于宗教意识的有意义的行为方为社会学家所应加以研究的。韦伯的研究重点首在宗教行为对于伦理与经济的影响,其次则在于对政治与教育的影响。
虽然韦伯的社会学研究生涯是以经济领域的省思为起点,如果以我们所知的韦伯作品为判断依据,则宗教社会学是其晚年的研究中心所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的研究举足轻重,尤其在比较宗教社会学方面的学术水准,其奠基地位举世公认!
韦伯在近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奠基者地位,掩盖了他作为一个历史学者的名声。《经济与历史》主要选自《经济通史》,也有部分选自《经济与社会》《古代社会经济史》。
对近代西方世界理性化趋势的探索,是韦伯毕生学术的终极关怀。《支配的类型》关心的问题就是:不同类型的支配与管理,对于一个社会的实质或形式理性化的影响。韦伯通过对支配类型的研究,使其与宗教、法律及经济史的研究贯串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人类历史经验中,韦伯归纳出三种“理念型”的支配:卡理斯玛支配、传统型支配与法制型支配。
《法律社会学》试图解答这些问题:法律到底是怎么来的?法律的演进过程如何?法律到底在人类社会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原为韦伯《经济与社会》一书第二卷第九章“支配社会学”的部分内容,原标题为“城市(非正当性的支配)”,以与其他章节所讨论的“正当性的支配”作一对比。现代市民社会是个“公民社会”,它是伴随着城市共同体的出现而在传统社会中产生的。韦伯就是以此来命名并分析城市的“非正当性的支配”是如何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正当性的支配”的。
韦伯挟其浑厚的史学与法学素养,从比较人类各大文明的角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法”的缘起与变化,爬梳于层出不穷的繁杂史实,举例阐明了法律与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各层面的关系,即法律与“人”的关系。现代的社会是个“公民社会”,而此共同体得以形成,是奠基在与传统束缚的决裂之上。韦伯用“非正当性的支配”来形容西方的城市,正是为了凸现出这些城市共同体支配权力的自主性,以及其权力来源之挣脱传统的“篡夺性”。这样一个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是有意了解现代公民社会的读者不得不掌握的背景知识。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同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首卷。在本书中,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与西欧不同的地方,以此突显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色,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韦伯所着手探讨的对象,特别是中国与印度,都是既庞大复杂又源远流长的文化体。身为西欧近代文明之子的韦伯遂以“理性化”作为其研究世界各大文化的“利器”。他的着眼点在于:宗教与社会其他层面、理念与利益在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种种互动关系下呈现出怎样的理性内涵。韦伯在本书中分析了中国的国家、法律、城市、行会、士人阶层、正统礼教、异端信仰等,无非是想借此构筑出:中国人想的是什么、做出来的又是什么,以及所想与所做之间的关系。而儒教官绅知识阶层,在韦伯所构筑的传统中国历史舞台上,展现出使中国整体文明与西方文明大相径庭的坚实活力。
^ 收 起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