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里没有的宋史(当当专享图书!故事人物、典章制度、百事杂谈,揭秘决定宋朝命运走向的历史疑团。)
目录
故事人物
陈桥兵变的主谋究竟是谁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这件事没有多少人不知道。所有宋代像样的史书几乎用同样的词语记载了赵匡胤的这次兵变,大概意思是说,赵匡胤事先毫不知情,一切都是手下人干的。事实真的如此吗?
扑朔迷离的“金匮之盟”
若问起宋初的三件大事,很多人都能立即回答:陈桥兵变、金匮之盟、杯酒释兵权。但您是否知道,“金匮之盟”这个见之于正史记载、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竟很有可能出自刻意的编造。编造者是谁?目的何在?那些史官是被欺骗了,还是在帮着“造假”?
赵匡胤晏驾之谜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按照正史的记载,应该是寿终正寝、自然死亡。但民间一直流传着八个字:“烛光斧影,千古之谜”,反映出人们对赵匡胤的真正死因始终抱有深深的怀疑。这里边牵扯到一个人,就是在赵匡胤之后当上皇帝的赵光义。他是害死赵匡胤的凶手吗?还是阴差阳错背了黑锅?
赵匡胤两个儿子怎么死的
宋太祖赵匡胤一辈子共生过四个儿子,活下来的有两个,长子叫赵德昭,字日新,是赵匡胤原配夫人贺氏生的;次子叫赵德芳,字不详,德芳年纪不大时生母就死了,其后由宋皇后鞠养。德昭死于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的八月,德芳的死距他哥哥的忌日只有一年零五个月。《宋史》里这样描述二人的死:“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什么叫“不得其死”?德芳的“夭绝”真的是自然死亡吗?
赵廷美是个倒霉蛋
赵匡胤共有两个弟弟,大弟弟赵光义尽人皆知,赵廷美则是赵匡胤的小弟弟。按说有两位皇帝哥哥的赵廷美,应该享尽人间富贵才对,但事实上,他不仅遭迫害,英年早逝,而且被泼了满身的污水,连出身也变得扑朔迷离。为什么会这样?是遇人不淑,还是咎由自取?
宋徽宗是怎么死的
宋徽宗这位皇帝,可以说是福也享到了极致,罪也受到了极致。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大玩家皇帝把好好的北宋江山弄丢了一大半儿,后来当了金国的俘虏,后惨死在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附近),但真正了解他死前惨状的人大概不太多。看完下面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您恐怕不敢相信,一个多才多艺、风流倜傥的大宋皇帝,生命的后几年,竟然实实在在连条野狗都不如!
宋徽宗有多少小爱好
宋徽宗是宋朝的享乐型皇帝,兴趣爱好颇为广泛,可以这么说:除了该他干的治国安邦发政施仁之外,不着调儿的风流事儿没有他不痴迷的,不但痴迷,还样样儿都能做到极致。如果他只是个王爷,甚至是个大学士什么的,一定会千古流芳。可惜他错当了皇帝,不但葬送了自己,还葬送了大半个宋朝,终落得遗臭万年,真是阴差阳错。
倒霉透顶的宋钦宗
人们都知道钦宗赵桓是北宋后一位皇帝,却不大清楚他的后半辈子究竟怎么度过的。主要原因是《宋史·钦宗纪》写得非常简略,自打靖康二年(1127)五月庚寅朔“康王即位于南京”、给钦宗“遥上尊号曰孝慈渊圣皇帝”之后,接下来就是“绍兴三十一年(1161)五月辛卯”,钦宗驾崩的消息传到南宋朝廷,中间三十四年的时间竟然都是空白。以下这些文字,真有点儿揭钦宗伤疤的嫌疑。不过笔者绝没有恶意,无非是想让读者多少了解一点儿此人在北国的悲惨生活。替他藏着掖着,也丝毫减轻不了他受过的那份儿活罪。
高宗生母韦氏身世之谜
高宗是徽宗的第九个儿子,生身之母是韦安道之女韦氏。《宋史·后妃传》记载:韦氏是开封人,初入宫为侍御。崇宁末年,封为平昌郡君。徽宗大观初年(1107,也就是高宗出生的那年)晋封为婕妤。高宗为康王后,再封为龙德宫贤妃。靖康之变,她作为俘虏跟随徽、钦二帝北行到了金国。建炎改元那一年(1127),被高宗赵构遥尊为宣和皇后。
赵普是个啥人物
提到宋朝的宰相,人们先想到的可能是王安石、司马光,也可能是秦桧,想起“赵普”这个名字的恐怕不会太多。其实此人才是宋朝值得关注的一个人物:如果说赵匡胤是宋朝开锣大戏的制片人,那么赵普则是这出戏的总策划、总导演和头牌大腕儿;如果说创建宋朝这项超级大工程的总分为十分,赵匡胤充其量只能占到一半儿,剩下的五分精彩,大部分都应该归到赵普的名下,这么说一点儿都不算夸张。
赵匡胤的两个“担儿挑”
“担儿挑”是个北方民间常用的一个俗语,意思是指同门女婿。本文要说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和大家很熟悉的名臣寇准,还有大家不太熟悉的武将王德用所尊的,竟然是同一位老丈人。乍听这话,您是不是觉得有点儿耸人听闻,很不靠谱?这三个同门婿,一个是大宋朝的开国皇帝,一个是太宗、真宗时期的大臣,还有一个是真宗、仁宗时期的大将军,这都挨得上边儿吗?耐心看完下面这些叙述,您很有可能会发出感慨: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王诜不是神宗的驸马
《水浒传》第二回里说高俅经“小苏学士”介绍,来到驸马王晋卿府里做了亲随,并由此得路青云。关于王晋卿,书里是这么说的:“这太尉乃是哲宗皇帝妹夫,神宗皇帝的驸马。”按照这种说法,王晋卿的夫人应该是神宗皇帝的女儿。其实不然,真实的王晋卿夫人是神宗的同胞妹妹,作者施耐庵把人家降低了整整一辈儿。
欧阳修两受诬谤始末
欧阳修历来被誉为宋代文坛的“旗手”,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和诗词,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秋声赋》);“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鸟》);“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朝中措》);“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等佳作,至今传唱不衰。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概是欧阳修太出类拔萃的缘故,他一生所受过的诬蔑和诽谤,也是文人当中罕有所闻的。
性情怪异的王安石
主持熙宁变法的王安石大名鼎鼎,无人不知。这里无意评论熙宁变法的是非功过,那是政治家们的事儿:政治需要肯定他的时候,他就是大功臣;政治需要否定他的时候,他就是大罪人。倒是此人的脾气秉性和人格特征,因为常常被关心“大事”的历史读物所忽略,倒是有必要啰唆几句。
性情中人苏东坡
对于苏轼,几乎没有人感到陌生,只是对他了解多或少的问题。这里不想重复人们已经熟悉的故事,只讲些一般读者未曾关注过的有趣小事儿,来品味一千年前那位充满童趣的古人是如何对待人生的。这些几乎不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或许对今人也有一定的启发,尤其是那些以“大师”自居的人,真应该拿苏轼当面镜子好好照照自己的面孔。
苏轼与高俅
苏轼是个众所周知的大才子、大好人,高俅则被《水浒传》作者描写成无恶不作的无赖和奸佞。但许多人不知道,高俅的发迹其实和苏轼有着很大的关系。后来他们之间也没有完全中断关系,还发生过一些故事。由此可见,真实的历史往往比演义小说更为复杂和有趣。
蔡京是什么人提拔起来的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祸,根本原因是朝廷内部的腐败,也就是俗话说的“昏君奸臣当道”。难怪金兵打过黄河之后,国人呼喊强烈的口号不是抗击金兵,而是诛灭国贼。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以陈东、欧阳澈为首的一群太学生伏阙上书,请求徽宗诛杀以蔡京为首的“六贼”,说他们“欺君罔上,蠹国害民,卖官鬻爵,奸赃狼藉”。不单是当时朝野上下对这些奸臣恨入骨髓,就是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说到那段辛酸的历史,也难免会为堂堂大宋毁在徽宗和几个奸臣之手扼腕叹息。然而读者诸君大概不会想到,这些北宋王朝的掘墓人,竟大都出自名臣的举荐和奖拔,才一步步爬到了权力的。为首的蔡京,其发迹过程之奇,更是耐人寻味。
宋朝名士米芾
很多人对米芾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尤其是喜好书法或收藏的朋友,对其书画精品更是知之甚多。米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因其为湖北襄阳人,故又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这是众所周知的,无须赘言。本文想说的是米芾与众不同,甚至与当朝世俗格格不入的名士风范。其很多怪异反常的言谈举止,至今读来仍能让人忍俊不禁。
红颜薄命小周后
据《十国春秋》等书记载,南唐丞相周宗生了两个如花似玉的小仙女儿,姐姐小名儿叫娥皇,长到十九岁的时候,嫁给了当时还是王子的李煜。可惜好景不长,几年后娥皇患了绝症,花容顿萎。李煜悲伤欲绝,写了篇长达一千余字的诔文祭奠她,并自称“鳏夫煜”。从表面上看,李煜要表达的是对娥皇“绵绵无绝期”的思念,可金陵人却都深知其中另有隐情。原来娥皇临终之前,李煜已经深深爱上了另一位绝色美女。这位美女是谁呢?就是周宗的次女、娥皇的同胞小妹,后人称为“小周后”。
花蕊夫人之香消玉殒
不论谁来说宋朝历史,讲宋朝故事,都绕不开“花蕊夫人”的芳名。她美丽聪明、优雅高贵,代表了典型、完美的封建贵族妇女形象。《全唐诗》里收录了她写的《宫词》一百五十多首,仅从这个数字来看,就能想象出这位秀外慧中的女子具有多高的才情和雅韵。在封建时代,女人过于聪明、过于漂亮未必是件好事,恰恰相反,颖慧和姿色往往会成为她走向毁灭的祸胎。花蕊夫人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狸猫换太子事实真相
传统京剧里有一出戏叫《狸猫换太子》,描写北宋真宗年间刘皇后无子,真宗另一位妃子李宸妃怀了孕。刘皇后为了将李氏的孩子据为己有,想出了一个极损的招儿:她自己也假装怀孕,而且产期和李氏几乎在同时。李氏如期产下皇子后,她便命亲信宦官将一只剥掉皮的狸猫偷偷塞进李宸妃宫中,把皇子换到她的宫里,并声称皇子是她所生,李宸妃生下的是个不祥的怪物。如此“调包儿”之后,她的皇后地位当然得到了限度的巩固,同时也满足了她想做母亲的夙愿。而可怜的李宸妃,却因生下所谓怪胎被赶出了后宫。事实真的如此吗?
刘后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宋朝是女主执政多,且时间长的一个朝代。从建立之初,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就有过干政的迹象,只是她寿命不永,建立第二年就去世了。“狸猫换太子”传说中那位真宗刘皇后,不仅在宋史上,就是在整个封建时代里,也称得上是一位传奇女性。不论智术还是权谋,她一点儿也不比吕后、武则天差,在她实际执政的将近二十年里,干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留下了不少耐人寻味的疑团。
兖国公主的婚姻凭啥那么惨
“公主”这个称谓,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八《唐昭懿公主碑》中说,古代礼书上有古训:天子不能自主女儿的婚事,必须由三公主之,所以叫“公主”。宋朝人高承的《事物纪原》里也有类似的记载。但说归说,做归做,皇家的闺女要嫁谁,三公说了未必算数。公主自己想自由恋爱更不可能,终还是得皇上说了算。兖国公主的婚姻就是一个明证。
苏轼喜欢过的女人
苏轼对女人的态度,可以用“好色而不淫”五个字概括——他喜欢女人,但不以淫乐为主,更多的是体会欣赏女子的才艺和聪慧。苏轼与女人之间发生过很多动人的故事和闪着智慧之光的趣事。这些女人,不仅包括他的妻妾,还有不少知名或不知名的妓女。
名妓李师师下落之谜
别瞧宋朝的宰相咱说不出几个,提起李师师这个名字,那可是无人不晓,足见帝王将相未必比风尘丽人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人们大都知道李师师与徽宗、词人周邦彦之间发生的风流韵事,但在金兵南下、汴京城破、徽钦二帝被虏之后,这位家喻户晓的名妓终归何处呢?传说种种,究竟哪一种才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典章制度
宋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一个朝代的国号,一定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意义,有着必然的历史渊源。宋朝也是如此,定其国号为“宋”,也颇有些来头,绝不是谁脑袋瓜儿一热就叫起来的。
宋朝的“圣诞节”
一提到“圣诞节”,读者很快会联想到西方那位慈祥的白胡子老人。中国古代也有圣诞老人吗?非也。这里所说的“圣诞节”,只是借用一下名称而已,实际想介绍的是宋朝各位皇帝的诞节——既然古人都称皇帝为“圣上”,他的诞节凭啥就不能叫“圣诞节”呢?
宋朝的受降礼
古代受降之礼是颇有些讲究的,它属于传统吉、嘉、宾、军、凶五礼当中的军礼。不过这种事儿毕竟是几十、上百年才遇见一次,不属于常规性的礼仪,所以只在先秦古籍《左传》中有零星记录,而且从《史记》《汉书》一直到《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记载,更没有“受降礼”这么个章节。直到宋代,才逐渐形成一套有完整仪式的受降礼。
包公为啥叫包龙图和包待制
包公是家喻户晓的明星级历史人物,关于他的故事和传说,即使大字不识的人也能说出一大堆。在很多戏曲和小说中,人们习惯上不是称呼他的姓名,而是称他为“包龙图”和“包待制”,这是尊称还是戏称?这种称呼早起于何时,于史有据吗?
北宋的经略安抚使
《水浒传》里有个“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让人看着很过瘾,还曾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鲁达听金翠莲说“郑大官人”就是当地杀猪的郑屠,大怒道:“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教材上对“经略”的注释说:“官名,掌管边疆军民大事。”显得过于简略。“经略”是北宋“经略安抚制置使”的简称,什么叫经略安抚制置使?又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们还是从唐朝开始看吧。
宋朝的提刑官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部电视剧,片头赫然出现了一块匾额,上书“提刑司”三个大字,心里就有点儿不舒服。接着往下看,只听一个县令轻蔑地对提刑官说“你一个小小的州县官员”如何如何,于是不打算再往下看了。因为仅此两点,已经足见编剧对宋朝的典章制度是很不熟悉的。
通判是个什么官
喜欢宋朝文史的朋友一定见过“通判”这个官名,它是州府里的主要职官之一。宋朝州府里的一把手既然叫“知州”“知府”,依理推之,通判似乎应该是知州、知府的副手,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二把手”。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么说吧:既不算全错,也不能算全对。为什么呢?
宋朝独有的祠禄官
“祠禄官”这三个字,可能有人连听都没听说过。这种官只在宋朝出现过,其他朝代基本上都没有设置。说它“基本”,是因为这种官在唐朝时偶尔出现过,但那只是加在宰相头上的一个兼官,严格地说,和本文所指的只享受俸禄不干具体职事的祠禄官不属于同一个概念。
百事杂谈
宋朝有几人“连中三元”
在足球比赛的解说员嘴里,经常能听到“连中三元”这个词,意思是某球员接连踢进对方球门三个球。其实这只是借用罢了,真正的“连中三元”是古代科举方面的一个专用术语,指某举子在进士科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中均取得名。这可不是简单的事儿,在整个科举的历史上,这样的杰出人才可谓“百年一遇”。那么,宋代有多少个这样的大才子呢?
北宋文字狱大案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用在一些文人身上,就成了“祸从文字出”——不管你是用嘴巴讲出来还是用笔墨写出来,只要是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或者是某些人需要利用这些文字给你制造点儿罪名,这些文字立刻会变成比刀剑更锋利的锐器。文字狱,这个充满阴谋和血腥的词语,只有亲自尝过它苦头的人,才明白它的真正内涵。这里介绍的“监安上门郑侠案”,就称得上北宋时期文字狱的大案。
是谁挑起了“乌台诗案”
北宋第二件文字狱大冤案不幸让东坡居士苏轼给赶上了,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喜欢宋史的人,对这个案子想来都不会陌生,但您可能不会想到,加害苏轼的人中,除了大家熟悉的那几双“黑手”外,还有一个更危险也更阴险的人物,是他挑起了“乌台诗案”!这个人有一部著作叫作《梦溪笔谈》,他的名字叫——沈括。
一桩没人同情的文字狱
蔡确《车盖亭诗》案,似乎有点儿遭上天报应的意味儿,因为此人恶贯满盈,在熙宁、元丰那段“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里,不知有多少人倒在了他的脚下,连提拔他的大恩人王安石,都是被他的暗箭射倒的。而当他到了晚年,已经身为宰相,却因为一首小诗,被他无意间冷落过的一个小官儿送到了岭南炎瘴之地,后死在那里。说起来他确实有点儿冤,却得不到人们的同情。
宋朝人起名儿有学问
一个时期的人名一定带有这个时期的特点,也可以叫作“时代的烙印”。拿我们身边的人来说吧,解放初期出生的人,有不少叫“解放”“建国”“和平”的;抗美援朝期间出生的,既有小“抗美”,又有小“援朝”;1954年颁布新中国部宪法,出现了很多叫“宪”的。宋朝人的名字也很有特点,在不同的阶段,又有明显的不同。
宋朝的相扑
相扑是日本流行很广的一个体育项目,没有人感到陌生。但如果说此项运动早起源于中国,大概就会有人感兴趣了。其实相扑不但起源于中国,而且历史还非常久远呢。
宋朝人喜欢福建茶
唐朝人饮茶已经十分讲究,权势之家饮的好茶名目繁多,比如剑南的蒙顶,湖州的紫笋,洪州的白露,寿州的黄芽,都是难得一见的上等茗茶。到了宋朝,士大夫渐渐开始青睐福建茶,并亲切地称之为“建茶”,他们批评唐朝人没见识,因为陆羽在《茶经》里提到不少州郡出产好茶,却唯独把福建茶放在后一笔带过。
《水浒传》比《杨家将》更真实
同是写宋朝故事的小说,《杨家将演义》和《水浒传》却全然不能同日而语。按现在的流行说法,《杨家将演义》属于“戏说”之列,是穿着宋朝人的衣裳说明朝的事儿;而《水浒传》则基本上属于“正说”,讲得实实在在就是宋朝的故事,只是在某些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处理。
故事人物
陈桥兵变的主谋究竟是谁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这件事没有多少人不知道。所有宋代像样的史书几乎用同样的词语记载了赵匡胤的这次兵变,大概意思是说,赵匡胤事先毫不知情,一切都是手下人干的。事实真的如此吗?
扑朔迷离的“金匮之盟”
若问起宋初的三件大事,很多人都能立即回答:陈桥兵变、金匮之盟、杯酒释兵权。但您是否知道,“金匮之盟”这个见之于正史记载、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竟很有可能出自刻意的编造。编造者是谁?目的何在?那些史官是被欺骗了,还是在帮着“造假”?
赵匡胤晏驾之谜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按照正史的记载,应该是寿终正寝、自然死亡。但民间一直流传着八个字:“烛光斧影,千古之谜”,反映出人们对赵匡胤的真正死因始终抱有深深的怀疑。这里边牵扯到一个人,就是在赵匡胤之后当上皇帝的赵光义。他是害死赵匡胤的凶手吗?还是阴差阳错背了黑锅?
赵匡胤两个儿子怎么死的
宋太祖赵匡胤一辈子共生过四个儿子,活下来的有两个,长子叫赵德昭,字日新,是赵匡胤原配夫人贺氏生的;次子叫赵德芳,字不详,德芳年纪不大时生母就死了,其后由宋皇后鞠养。德昭死于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的八月,德芳的死距他哥哥的忌日只有一年零五个月。《宋史》里这样描述二人的死:“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什么叫“不得其死”?德芳的“夭绝”真的是自然死亡吗?
赵廷美是个倒霉蛋
赵匡胤共有两个弟弟,大弟弟赵光义尽人皆知,赵廷美则是赵匡胤的小弟弟。按说有两位皇帝哥哥的赵廷美,应该享尽人间富贵才对,但事实上,他不仅遭迫害,英年早逝,而且被泼了满身的污水,连出身也变得扑朔迷离。为什么会这样?是遇人不淑,还是咎由自取?
宋徽宗是怎么死的
宋徽宗这位皇帝,可以说是福也享到了极致,罪也受到了极致。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大玩家皇帝把好好的北宋江山弄丢了一大半儿,后来当了金国的俘虏,后惨死在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附近),但真正了解他死前惨状的人大概不太多。看完下面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您恐怕不敢相信,一个多才多艺、风流倜傥的大宋皇帝,生命的后几年,竟然实实在在连条野狗都不如!
宋徽宗有多少小爱好
宋徽宗是宋朝的享乐型皇帝,兴趣爱好颇为广泛,可以这么说:除了该他干的治国安邦发政施仁之外,不着调儿的风流事儿没有他不痴迷的,不但痴迷,还样样儿都能做到极致。如果他只是个王爷,甚至是个大学士什么的,一定会千古流芳。可惜他错当了皇帝,不但葬送了自己,还葬送了大半个宋朝,终落得遗臭万年,真是阴差阳错。
倒霉透顶的宋钦宗
人们都知道钦宗赵桓是北宋后一位皇帝,却不大清楚他的后半辈子究竟怎么度过的。主要原因是《宋史·钦宗纪》写得非常简略,自打靖康二年(1127)五月庚寅朔“康王即位于南京”、给钦宗“遥上尊号曰孝慈渊圣皇帝”之后,接下来就是“绍兴三十一年(1161)五月辛卯”,钦宗驾崩的消息传到南宋朝廷,中间三十四年的时间竟然都是空白。以下这些文字,真有点儿揭钦宗伤疤的嫌疑。不过笔者绝没有恶意,无非是想让读者多少了解一点儿此人在北国的悲惨生活。替他藏着掖着,也丝毫减轻不了他受过的那份儿活罪。
高宗生母韦氏身世之谜
高宗是徽宗的第九个儿子,生身之母是韦安道之女韦氏。《宋史·后妃传》记载:韦氏是开封人,初入宫为侍御。崇宁末年,封为平昌郡君。徽宗大观初年(1107,也就是高宗出生的那年)晋封为婕妤。高宗为康王后,再封为龙德宫贤妃。靖康之变,她作为俘虏跟随徽、钦二帝北行到了金国。建炎改元那一年(1127),被高宗赵构遥尊为宣和皇后。
赵普是个啥人物
提到宋朝的宰相,人们先想到的可能是王安石、司马光,也可能是秦桧,想起“赵普”这个名字的恐怕不会太多。其实此人才是宋朝值得关注的一个人物:如果说赵匡胤是宋朝开锣大戏的制片人,那么赵普则是这出戏的总策划、总导演和头牌大腕儿;如果说创建宋朝这项超级大工程的总分为十分,赵匡胤充其量只能占到一半儿,剩下的五分精彩,大部分都应该归到赵普的名下,这么说一点儿都不算夸张。
赵匡胤的两个“担儿挑”
“担儿挑”是个北方民间常用的一个俗语,意思是指同门女婿。本文要说的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和大家很熟悉的名臣寇准,还有大家不太熟悉的武将王德用所尊的,竟然是同一位老丈人。乍听这话,您是不是觉得有点儿耸人听闻,很不靠谱?这三个同门婿,一个是大宋朝的开国皇帝,一个是太宗、真宗时期的大臣,还有一个是真宗、仁宗时期的大将军,这都挨得上边儿吗?耐心看完下面这些叙述,您很有可能会发出感慨: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王诜不是神宗的驸马
《水浒传》第二回里说高俅经“小苏学士”介绍,来到驸马王晋卿府里做了亲随,并由此得路青云。关于王晋卿,书里是这么说的:“这太尉乃是哲宗皇帝妹夫,神宗皇帝的驸马。”按照这种说法,王晋卿的夫人应该是神宗皇帝的女儿。其实不然,真实的王晋卿夫人是神宗的同胞妹妹,作者施耐庵把人家降低了整整一辈儿。
欧阳修两受诬谤始末
欧阳修历来被誉为宋代文坛的“旗手”,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和诗词,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秋声赋》);“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鸟》);“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朝中措》);“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等佳作,至今传唱不衰。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概是欧阳修太出类拔萃的缘故,他一生所受过的诬蔑和诽谤,也是文人当中罕有所闻的。
性情怪异的王安石
主持熙宁变法的王安石大名鼎鼎,无人不知。这里无意评论熙宁变法的是非功过,那是政治家们的事儿:政治需要肯定他的时候,他就是大功臣;政治需要否定他的时候,他就是大罪人。倒是此人的脾气秉性和人格特征,因为常常被关心“大事”的历史读物所忽略,倒是有必要啰唆几句。
性情中人苏东坡
对于苏轼,几乎没有人感到陌生,只是对他了解多或少的问题。这里不想重复人们已经熟悉的故事,只讲些一般读者未曾关注过的有趣小事儿,来品味一千年前那位充满童趣的古人是如何对待人生的。这些几乎不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或许对今人也有一定的启发,尤其是那些以“大师”自居的人,真应该拿苏轼当面镜子好好照照自己的面孔。
苏轼与高俅
苏轼是个众所周知的大才子、大好人,高俅则被《水浒传》作者描写成无恶不作的无赖和奸佞。但许多人不知道,高俅的发迹其实和苏轼有着很大的关系。后来他们之间也没有完全中断关系,还发生过一些故事。由此可见,真实的历史往往比演义小说更为复杂和有趣。
蔡京是什么人提拔起来的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祸,根本原因是朝廷内部的腐败,也就是俗话说的“昏君奸臣当道”。难怪金兵打过黄河之后,国人呼喊强烈的口号不是抗击金兵,而是诛灭国贼。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以陈东、欧阳澈为首的一群太学生伏阙上书,请求徽宗诛杀以蔡京为首的“六贼”,说他们“欺君罔上,蠹国害民,卖官鬻爵,奸赃狼藉”。不单是当时朝野上下对这些奸臣恨入骨髓,就是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说到那段辛酸的历史,也难免会为堂堂大宋毁在徽宗和几个奸臣之手扼腕叹息。然而读者诸君大概不会想到,这些北宋王朝的掘墓人,竟大都出自名臣的举荐和奖拔,才一步步爬到了权力的。为首的蔡京,其发迹过程之奇,更是耐人寻味。
宋朝名士米芾
很多人对米芾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尤其是喜好书法或收藏的朋友,对其书画精品更是知之甚多。米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因其为湖北襄阳人,故又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这是众所周知的,无须赘言。本文想说的是米芾与众不同,甚至与当朝世俗格格不入的名士风范。其很多怪异反常的言谈举止,至今读来仍能让人忍俊不禁。
红颜薄命小周后
据《十国春秋》等书记载,南唐丞相周宗生了两个如花似玉的小仙女儿,姐姐小名儿叫娥皇,长到十九岁的时候,嫁给了当时还是王子的李煜。可惜好景不长,几年后娥皇患了绝症,花容顿萎。李煜悲伤欲绝,写了篇长达一千余字的诔文祭奠她,并自称“鳏夫煜”。从表面上看,李煜要表达的是对娥皇“绵绵无绝期”的思念,可金陵人却都深知其中另有隐情。原来娥皇临终之前,李煜已经深深爱上了另一位绝色美女。这位美女是谁呢?就是周宗的次女、娥皇的同胞小妹,后人称为“小周后”。
花蕊夫人之香消玉殒
不论谁来说宋朝历史,讲宋朝故事,都绕不开“花蕊夫人”的芳名。她美丽聪明、优雅高贵,代表了典型、完美的封建贵族妇女形象。《全唐诗》里收录了她写的《宫词》一百五十多首,仅从这个数字来看,就能想象出这位秀外慧中的女子具有多高的才情和雅韵。在封建时代,女人过于聪明、过于漂亮未必是件好事,恰恰相反,颖慧和姿色往往会成为她走向毁灭的祸胎。花蕊夫人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狸猫换太子事实真相
传统京剧里有一出戏叫《狸猫换太子》,描写北宋真宗年间刘皇后无子,真宗另一位妃子李宸妃怀了孕。刘皇后为了将李氏的孩子据为己有,想出了一个极损的招儿:她自己也假装怀孕,而且产期和李氏几乎在同时。李氏如期产下皇子后,她便命亲信宦官将一只剥掉皮的狸猫偷偷塞进李宸妃宫中,把皇子换到她的宫里,并声称皇子是她所生,李宸妃生下的是个不祥的怪物。如此“调包儿”之后,她的皇后地位当然得到了限度的巩固,同时也满足了她想做母亲的夙愿。而可怜的李宸妃,却因生下所谓怪胎被赶出了后宫。事实真的如此吗?
刘后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宋朝是女主执政多,且时间长的一个朝代。从建立之初,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就有过干政的迹象,只是她寿命不永,建立第二年就去世了。“狸猫换太子”传说中那位真宗刘皇后,不仅在宋史上,就是在整个封建时代里,也称得上是一位传奇女性。不论智术还是权谋,她一点儿也不比吕后、武则天差,在她实际执政的将近二十年里,干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留下了不少耐人寻味的疑团。
兖国公主的婚姻凭啥那么惨
“公主”这个称谓,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八《唐昭懿公主碑》中说,古代礼书上有古训:天子不能自主女儿的婚事,必须由三公主之,所以叫“公主”。宋朝人高承的《事物纪原》里也有类似的记载。但说归说,做归做,皇家的闺女要嫁谁,三公说了未必算数。公主自己想自由恋爱更不可能,终还是得皇上说了算。兖国公主的婚姻就是一个明证。
苏轼喜欢过的女人
苏轼对女人的态度,可以用“好色而不淫”五个字概括——他喜欢女人,但不以淫乐为主,更多的是体会欣赏女子的才艺和聪慧。苏轼与女人之间发生过很多动人的故事和闪着智慧之光的趣事。这些女人,不仅包括他的妻妾,还有不少知名或不知名的妓女。
名妓李师师下落之谜
别瞧宋朝的宰相咱说不出几个,提起李师师这个名字,那可是无人不晓,足见帝王将相未必比风尘丽人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人们大都知道李师师与徽宗、词人周邦彦之间发生的风流韵事,但在金兵南下、汴京城破、徽钦二帝被虏之后,这位家喻户晓的名妓终归何处呢?传说种种,究竟哪一种才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典章制度
宋朝的国号是怎么来的
一个朝代的国号,一定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意义,有着必然的历史渊源。宋朝也是如此,定其国号为“宋”,也颇有些来头,绝不是谁脑袋瓜儿一热就叫起来的。
宋朝的“圣诞节”
一提到“圣诞节”,读者很快会联想到西方那位慈祥的白胡子老人。中国古代也有圣诞老人吗?非也。这里所说的“圣诞节”,只是借用一下名称而已,实际想介绍的是宋朝各位皇帝的诞节——既然古人都称皇帝为“圣上”,他的诞节凭啥就不能叫“圣诞节”呢?
宋朝的受降礼
古代受降之礼是颇有些讲究的,它属于传统吉、嘉、宾、军、凶五礼当中的军礼。不过这种事儿毕竟是几十、上百年才遇见一次,不属于常规性的礼仪,所以只在先秦古籍《左传》中有零星记录,而且从《史记》《汉书》一直到《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记载,更没有“受降礼”这么个章节。直到宋代,才逐渐形成一套有完整仪式的受降礼。
包公为啥叫包龙图和包待制
包公是家喻户晓的明星级历史人物,关于他的故事和传说,即使大字不识的人也能说出一大堆。在很多戏曲和小说中,人们习惯上不是称呼他的姓名,而是称他为“包龙图”和“包待制”,这是尊称还是戏称?这种称呼早起于何时,于史有据吗?
北宋的经略安抚使
《水浒传》里有个“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让人看着很过瘾,还曾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鲁达听金翠莲说“郑大官人”就是当地杀猪的郑屠,大怒道:“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教材上对“经略”的注释说:“官名,掌管边疆军民大事。”显得过于简略。“经略”是北宋“经略安抚制置使”的简称,什么叫经略安抚制置使?又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们还是从唐朝开始看吧。
宋朝的提刑官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部电视剧,片头赫然出现了一块匾额,上书“提刑司”三个大字,心里就有点儿不舒服。接着往下看,只听一个县令轻蔑地对提刑官说“你一个小小的州县官员”如何如何,于是不打算再往下看了。因为仅此两点,已经足见编剧对宋朝的典章制度是很不熟悉的。
通判是个什么官
喜欢宋朝文史的朋友一定见过“通判”这个官名,它是州府里的主要职官之一。宋朝州府里的一把手既然叫“知州”“知府”,依理推之,通判似乎应该是知州、知府的副手,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二把手”。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么说吧:既不算全错,也不能算全对。为什么呢?
宋朝独有的祠禄官
“祠禄官”这三个字,可能有人连听都没听说过。这种官只在宋朝出现过,其他朝代基本上都没有设置。说它“基本”,是因为这种官在唐朝时偶尔出现过,但那只是加在宰相头上的一个兼官,严格地说,和本文所指的只享受俸禄不干具体职事的祠禄官不属于同一个概念。
百事杂谈
宋朝有几人“连中三元”
在足球比赛的解说员嘴里,经常能听到“连中三元”这个词,意思是某球员接连踢进对方球门三个球。其实这只是借用罢了,真正的“连中三元”是古代科举方面的一个专用术语,指某举子在进士科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中均取得名。这可不是简单的事儿,在整个科举的历史上,这样的杰出人才可谓“百年一遇”。那么,宋代有多少个这样的大才子呢?
北宋文字狱大案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用在一些文人身上,就成了“祸从文字出”——不管你是用嘴巴讲出来还是用笔墨写出来,只要是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或者是某些人需要利用这些文字给你制造点儿罪名,这些文字立刻会变成比刀剑更锋利的锐器。文字狱,这个充满阴谋和血腥的词语,只有亲自尝过它苦头的人,才明白它的真正内涵。这里介绍的“监安上门郑侠案”,就称得上北宋时期文字狱的大案。
是谁挑起了“乌台诗案”
北宋第二件文字狱大冤案不幸让东坡居士苏轼给赶上了,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喜欢宋史的人,对这个案子想来都不会陌生,但您可能不会想到,加害苏轼的人中,除了大家熟悉的那几双“黑手”外,还有一个更危险也更阴险的人物,是他挑起了“乌台诗案”!这个人有一部著作叫作《梦溪笔谈》,他的名字叫——沈括。
一桩没人同情的文字狱
蔡确《车盖亭诗》案,似乎有点儿遭上天报应的意味儿,因为此人恶贯满盈,在熙宁、元丰那段“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里,不知有多少人倒在了他的脚下,连提拔他的大恩人王安石,都是被他的暗箭射倒的。而当他到了晚年,已经身为宰相,却因为一首小诗,被他无意间冷落过的一个小官儿送到了岭南炎瘴之地,后死在那里。说起来他确实有点儿冤,却得不到人们的同情。
宋朝人起名儿有学问
一个时期的人名一定带有这个时期的特点,也可以叫作“时代的烙印”。拿我们身边的人来说吧,解放初期出生的人,有不少叫“解放”“建国”“和平”的;抗美援朝期间出生的,既有小“抗美”,又有小“援朝”;1954年颁布新中国部宪法,出现了很多叫“宪”的。宋朝人的名字也很有特点,在不同的阶段,又有明显的不同。
宋朝的相扑
相扑是日本流行很广的一个体育项目,没有人感到陌生。但如果说此项运动早起源于中国,大概就会有人感兴趣了。其实相扑不但起源于中国,而且历史还非常久远呢。
宋朝人喜欢福建茶
唐朝人饮茶已经十分讲究,权势之家饮的好茶名目繁多,比如剑南的蒙顶,湖州的紫笋,洪州的白露,寿州的黄芽,都是难得一见的上等茗茶。到了宋朝,士大夫渐渐开始青睐福建茶,并亲切地称之为“建茶”,他们批评唐朝人没见识,因为陆羽在《茶经》里提到不少州郡出产好茶,却唯独把福建茶放在后一笔带过。
《水浒传》比《杨家将》更真实
同是写宋朝故事的小说,《杨家将演义》和《水浒传》却全然不能同日而语。按现在的流行说法,《杨家将演义》属于“戏说”之列,是穿着宋朝人的衣裳说明朝的事儿;而《水浒传》则基本上属于“正说”,讲得实实在在就是宋朝的故事,只是在某些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处理。
李之亮,男,1950年生,河北省黄骅市人,宋代文学、文献、文化史学者,古文献学教授。已出版著作五十余部。作者研究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张舜民诗集校笺》《安阳集编年笺注》《王荆公诗注补笺》《王荆公文集笺注》;作者研究宋代史学的代表作:《宋代郡守通考》《宋代路分长官通考》《宋代京朝官通考》《宋史全文》;作者研究宋代文献的代表作:《海录碎事》;作者宋代文学普及读物的代表作:《周邦彦姜夔张炎词选》《白话宋词三百首》《唐宋文库》。其中《宋代郡守通考》(十册)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赵宋王朝》是其部大型长篇历史小说。
本书侧重于一般历史读物、特别是历史教科书里向来欠缺的内容:写人物,重点是写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王安石,着重写他的性格和习惯;蔡京和高俅,重点写他们为什么会发迹,读者会看到,正是许多“大忠臣”栽培了他们。历史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由此表现出来。
写事件,重点不是说故事,而是揭示真相。比如对宋徽宗、宋钦宗,重点介绍他们成为俘虏后的生活;对赵匡胤之死、金匮之盟等重大事件真相,给出颠覆正史说法的独立见解。
本书还特别关注细节、小事。比如宋朝的娱乐、宋朝人如何取名字、宋朝人怎样喝茶等。
写事件,重点不是说故事,而是揭示真相。比如对宋徽宗、宋钦宗,重点介绍他们成为俘虏后的生活;对赵匡胤之死、金匮之盟等重大事件真相,给出颠覆正史说法的独立见解。
本书还特别关注细节、小事。比如宋朝的娱乐、宋朝人如何取名字、宋朝人怎样喝茶等。
比价列表价格走势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