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童庆炳口述自传(莫言和余华的老师,一代文坛教父回忆录,一部知识分子心灵史)
作者: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1
页数:432
定价:69.00 元
ISBN-13:9787559844002
ISBN-10:7559844006
去豆瓣看看 1936—1944,童年
儿时的梦
挑柴的启示
祖母
母亲
柴路弯弯
1944—1955,上学记
四个银元
不敢张扬我考上了
查看完整 口述|童庆炳(1936—2015)
中国文艺学泰斗,被称为中国文坛“教父”。
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毕淑敏等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整理|罗容海
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本书为童庆炳先生(1936—2015)的口述自传,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成为中国文艺学理论的泰斗。在童先生看来,这纯属“偶然”,不仅因为贫穷随时可能剥夺他学习的权利,更因为在运动的二十世纪,能够安心读书的时光少之少数。而他之所以没有被时代荒废,除了因为他具有在受挫后用勤奋来报复自己的超强能力,更在于他的朴实,使得他的人性没有被政治裹挟,有机会避开国内的漩涡,借着“偷来”的书来继续自我的养成。
除了追述童年、革命年代和新时期的经历,回顾思想和学问上的成长,坦露一生的困惑、疑沮、快乐与不快乐,童先生还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妻子和老师(如黄药眠、启功等),生动地讲述了自己与朋友(如季羡林、王蒙、汪曾祺等)以及学生(如莫言等)的交往。
1936—1944,童年
儿时的梦
挑柴的启示
祖母
母亲
柴路弯弯
1944—1955,上学记
四个银元
不敢张扬我考上了
“龙岩”岁月
赖丹留给我的“文学诱惑”
北上求学路
1955—1958,求学北师大
初到北京
学苏联
图书馆
我所经历的反右
“大跃进”中当厂长
我的老师们
1958—1963,初为人师
给黄药眠先生做助教
我的第一课
新婚
1963—1965,越南行
决定我命运的一篇论文
整党试点
“品尝”饥饿
越南初印象
我在越南的教和学
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天
越南给了我变化
组建留学生办公室
二龙路二号
越南留学生班停办
1966—1976,两次选择
“文革”初见闻
“文革”找上门来
当起了逍遥派
选赴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印象
“偷”出来的学问
一件遗憾的事
怀念妮基
被怀疑为“五一六”分子
赴怀柔劳动
“九一三”事件
进入学校大批判组
“文革”结束
1978—1989,风雨兼程
四个工作重点
“审美特征论”与“审美溶解论”
1984年,我成了万元户
撰写《生活之帆》
上课的感觉
当研究生院副院长
招收硕博研究生
教学相长的深刻体验
攻关心理美学
真正的辩证思维而不是“深刻的片面性”
怀念一起读书、写书的日子
创办“作家研究生班”
说不定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也会在这个教室产生
1990年代,走出低谷
1990年进入人生低谷
四大战役之一: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四大战役之二:文学理论系列教程编写
四大战役之三: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研究
四大战役之四:文体学研究
文艺学研究基地成立
“童庆炳文学五说”
文化诗学
步入新世纪
编写中央“马工程”教材
灾难和遗憾
2013年秋,最后一次访谈实录
杂忆杂谈
朋友四五人
杂谈语文教育
哭曾恬
人生七十感言
附录:追忆
六月的思念(文/程正民)
后 记
^ 收 起 口述|童庆炳(1936—2015)
中国文艺学泰斗,被称为中国文坛“教父”。
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毕淑敏等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整理|罗容海
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本书为童庆炳先生(1936—2015)的口述自传,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成为中国文艺学理论的泰斗。在童先生看来,这纯属“偶然”,不仅因为贫穷随时可能剥夺他学习的权利,更因为在运动的二十世纪,能够安心读书的时光少之少数。而他之所以没有被时代荒废,除了因为他具有在受挫后用勤奋来报复自己的超强能力,更在于他的朴实,使得他的人性没有被政治裹挟,有机会避开国内的漩涡,借着“偷来”的书来继续自我的养成。
除了追述童年、革命年代和新时期的经历,回顾思想和学问上的成长,坦露一生的困惑、疑沮、快乐与不快乐,童先生还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妻子和老师(如黄药眠、启功等),生动地讲述了自己与朋友(如季羡林、王蒙、汪曾祺等)以及学生(如莫言等)的交往。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