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游戏力养育方式的价值
孩子为什么游戏
▶ 通过游戏,孩子一边探索世界,一边尝试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能力。
培育亲密,远离孤独感
▶ 从父母与婴儿第一次深情的目光对接开始,游戏就成为联结亲子关系的一根纽带。
培育自信,远离无力感
▶ 担心受伤,害怕被拒绝,对这个世界缺乏探索的信心,那么他就会逃避:“我不想要……”“我不会……”
培养情绪康复力,不再深陷悲伤
▶ 游戏可能只是假装的,但从悲伤中振作起来的需求却很真切。
成为擅长游戏的父母
▶ 孩子不会说:“我今天在学校过得不好,我可以跟你谈一谈吗?”可他们会说:“你可以跟我玩吗?”
第2章 加入孩子的世界
重返童年——那个我们曾经熟悉的世界
▶ 我们都曾经在那个国度快活地生活过,但现在似乎已经忘光了。
向孩子伸出援手
▶ 更明确的游戏步骤,更清晰的信息,更多的提醒,更多的激励。
放下身段的重要性
▶ 当我们不停地对孩子耳提面命,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孩子并没有得到自己思考的空间。
游戏,为什么对于成人这么难
▶ 我们已经失去了游戏的能力—由于缺少练习,由于杂务缠身,由于怕这怕那。
游戏,也是当父亲的责任
▶ 父亲已经越来越远离家庭的中心位置。为什么会这样?
不是父母的成人怎么做
▶ 他们在某些容易产生亲子冲突的地方,反而可能会显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
▶ 依据当时的情绪来调整游戏方式。这就是“调到同一频道”。
第5章 建立联结
联结—断裂—重新联结
▶ 无论童年、少年还是成年,我们与父母、手足、朋友、伴侣,都在不停地联结、断裂、重新联结。
蓄满我的杯子:依附理论和重建联结的动力
▶ 杯子里最早的水(也就是依附感),来自相互的深情凝视,来自膝上的游戏,来自轻摇摇篮或者在怀抱中入睡。
为联结而游戏
▶ 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来说,模仿他们的“镜子游戏”是一种完美的联结方式。
“目光之爱”的结束
▶ 不管孩子几岁,都继续与孩子做深情的目光接触。
“爱之枪”:随时随地的联结
▶ 重要原则:大人坚持联结,但由孩子决定联结的方式。
走出孤独
▶ 打开孤独之门的关键,就在于把他的表面攻击翻译成建立联结的内心请求。
抱你的是谁——从浅层联结到深层联结
▶ 亲密的亲子关系,还包括许多游戏之外的互动,例如当孩子哭泣时的安慰和拥抱。
第5章 培养孩子的自信
力量感与无力感
▶ 教育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孩子战胜这些负面情绪,使他逐渐获得自信力和竞争力。
“臭狗蛋”的游戏—力量感的实验
▶ 骂人能让孩子感到很有“力量”:既有“力量”支配自己的言行,又有“力量”伤害别人的感情。
帮孩子做好面对世界的准备
▶ 形式上她是在教我们算术、拼写、阅读,但是她真正教给我们的是:这个世界非常冷漠、非常残酷。
让批评的声音安静下来
▶ 批评对孩子没什么用处。它的作用,只是在孩子的脑袋里装进一个小小的声音(有时候又震耳欲聋),不断在孩子的生命中无情地批评他们。
重获失去的自信
▶ 大部分儿童会本能地去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处理生活困扰的游戏,就像我们大人喜欢和朋友聊天,从而疏解自己生活中的烦恼。
第5章 乘着笑声的翅膀
一起大笑
▶ 一起大笑,是加入孩子、与他们建立联结的基本方法。
冲破无力感的堡垒
▶ 笑声可以释放恐惧、紧张和窘迫的情绪。
缓和气氛
▶ 一旦放松下来,你更容易获得孩子的合作。
和好与装傻
▶ 装傻可以使紧绷的时刻放松下来。
放下身段,找回你的孩子
▶ 要想成为放下身段的专家,还真需要一些练习。
从笑声到哭泣:当好玩的游戏导致糟糕的心情
▶ 孩子之所以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是因为她有一些情绪预先埋在了心里,平常她都把这些情绪牢牢地关住。
第6章 学会打闹
科恩的打闹规则
▶ 大人的参与,才能确保游戏顺利进行。
开始打闹游戏
▶ 很简单,你就说:“我们来摔跤吧!”
攻击性
▶ 他们不仅在练习攻击能力,也在练习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
运动游戏,好处多多
▶ 通过游戏和身体运动来解决养育问题,要比坐着谈论有效得多。
第7章 暂停现实,置换角色
角色置换
▶ 角色置换,对恢复孩子的自信特别有帮助。
从悲剧到喜剧
▶ 从烦恼和恐惧中,特别是从生活的无力感当中,孩子把自己解放了出来。他们笑了,而他们的世界也再度恢复正常。
用讲故事来疗愈恐惧
▶ 故事紧密地关系到现实事件和感受,但与现实不一样的是,在故事里孩子能感到足够的安全。
必要时担任演员和导演
▶ 游戏不能自然地发展下去时,成人的想法或计划就显得尤为必要。
假想游戏
▶ 如果孩子和朋友之间发生了不愉快,那就试着说:“来,假装我们是朋友吧。”
发现原创的剧本
▶ 剧本的灵感可能来自电影或电视节目,但是一经开演,很快就会摆脱旧有的情节,进入崭新的想象空间。
第8章 给女孩更多勇气,给男孩更多关怀
尽管我不喜欢,但为什么还要玩芭比娃娃(或变形金刚)
▶ 无论对于男孩还是对于女孩,游戏力的方法都是事先加入孩子的游戏,然后逐渐帮孩子摆脱原有的束缚。
联结,既与男孩,也与女孩
▶ 表达感受、亲密关系以及接纳温情,恰好正是摆脱孤独感的方法。
男孩、女孩和无力感
▶ 男孩把无力感伪装成力量,因为不管内心的感受如何,男孩必须看上去要粗鲁和强壮。
男孩与情感
▶ “ 你是不是担心如果谈起这件事,或者如果老师抱你,你就会哭出来呢?”他点点头,与此同时一滴眼泪从脸颊滑落下来。
男孩女孩,一起游戏
▶ 一起玩耍会帮助他们习惯彼此,而不必等到青少年时再去重新认识另一个性别。
第9章 跟随孩子
只说“好啊!”
▶ 他们可能出乎你意料地真能找出解决之道,至少他们有机会为自己的想法而思考。
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
▶ 玩他们想玩的游戏,用他们希望的方式玩,就是我们真正聆听孩子的方式。
注意安全,但不用过度担心
▶ 要把真正的危险和自己的恐惧明确地区分开来。
预留“游戏时光”
▶ 当你预留了游戏时光, 也就等于给了孩子情绪释放的通行证,使他们能够处理一些平时无法或不允许触及的问题。
花些时间调整自己
▶ 从耗费心神的游戏时光里复原,最好的方式是与其他父母沟通交流,尤其是那些也在运用游戏时光的父母。
让孩子主导游戏
▶ 每次他都会打断我,并且给我发出一个新的指令。而我也一直跟随着他。
第10章 主导孩子(在必要时)
轻推一把
▶ 轻推,可能简单到“我们来玩吧”这样一句话。
坚持联结
▶ 不要泄气,更不要走开,我们的工作是主动和坚持,用温和的推力来重建联结。
挑战
▶ 除了做他们想做的事之外,可能还需要安排一些挑战,例如爬树、骑自行车、做一道高难度的数学题。
引入重要的主题
▶ 每一次你主导游戏时,都要牢记“点到即止”的原则。
让事情变得有趣
▶ 我和女儿去超市购物时,有时会玩一个游戏。她偷偷地把我绝对不会买的东西放进购物车,而我要在到达收银台前把它们找出来。
为孩子领航
▶ 在跟随与主导之间找到平衡点。
第11章 加入你不喜欢的游戏
依赖(“我做不到!”)与独立(“我要自己做!”)
▶ 他们黏住你不放,只要被陌生人抱起就哭;他们紧紧抱着妈妈的腿,一刻也不放手。
攻击性
▶ 好的攻击游戏确实能够帮助孩子控制他们的攻击行动,帮助他们处理好从电视或者现实中看到的暴力。
性的感受和表达
▶ 性游戏和性探索对于任何年龄的孩子来说都非常正常。
邀请你不喜欢的行为
▶ 几乎每种我们不喜欢的行为都可以转变成游戏。
第12章 迎接情绪的暴风雨
情绪的压抑与释放
▶ 不管我们再怎么努力控制,情绪都具有一股向外释放的冲动。
给情绪一些时间
▶ 她只要再哭久一点儿,就会真的没事了。
成人的隐藏情绪
▶ 多么希望通过“否认”就可以使它们消失,但是它们却仍在影响着我们。
应对“发脾气”
▶ 发脾气是孩子表达及释放情绪的方式。一旦发泄完,孩子就会继续前进。
应对“愤怒”
▶ 承认他的愤怒,说话时语调温和、神情镇定。
应对“恐惧”和“焦虑”
▶ “ 咱们假装去看牙医”,或者“昨天晚上好可怕啊,咱们假装再演一遍吧?”
应对“哭泣”
▶ 当我们用哭泣来释放难过、失落和悲伤的情绪后,我们会感到舒服很多,能够更理智地思考,并最终复原。
让“哼哼唧唧”停下来
▶ 哼哼唧唧并不是真正的情绪表达,它就像轮子在不停地空转,既无法释放情绪,也不能使孩子感到快乐。
另类“大哭”
▶ “ 我真笨!”“我是最差的球员!”“我永远也学不会!”接着,他们可能会流泪,甚至会把作业撕掉。
游戏与情商
▶ 在孩子学会用语言谈论情绪之前,他们需要先学习如何把情绪在游戏中玩出来。
第13章 重新思考规则的方式
冷却自己
▶ 在采取行动前,试着数到,暂时休息一下,等待事情自然平息,给朋友打个电话,等等。
联结
▶ 重建联结的方式有很多:一个拥抱,静静地一起坐一会儿,打闹游戏,到户外跑跑跳跳。
“沙发会议”,而非冷处理
▶ 沙发会议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的一件事情,而惩罚则是父母单方面对孩子采取的行动。
游戏
▶ 补齐孩子缺失的元素:联结和力量。
逐渐引导良好的判断力
▶ 当孩子做错事时,先与他联结,聆听他的感受,再平静地向他表达我们的感受,这样逐渐启发引导他的判断力,其长期效果远胜于一上来就加以惩罚。
翻译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
▶ 尽量弄清这些恼人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感受对于解决问题一定会有帮助。
事先预防,而非事后惩罚
▶ 她走过去,抓住男孩刚刚抬起的手。男孩很生气,而黛安则温和地告诉他,她不会让他打那个女孩。
了解孩子
▶ 有些方式对我的孩子有效,但并不一定对你的孩子也有效。然而相同的是,所有孩子都会对过于严厉的管教产生恐惧。
给出明确的界限
▶ 坚持界限,然后倾听。
意外出场的英雄
▶ 人们在心底渴望的就是彼此亲密,不管他们对此的表达方式是多么疯狂和愚蠢。
第14章 解决手足之争
跟多个孩子游戏
▶ 基本原则是:退后,但要睁大眼睛。我们退后不介入,绝不表示就走开不管。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手足相争情结”,即便是独生子女
▶ 我被爱着吗? 是被真诚地、绝对地爱着吗?
兄弟姐妹与蓄满空杯
▶ 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但不要企图做到公平。
年幼者的隐蔽力量,以及家庭互动的神秘模式
▶ 让哥哥姐姐惹上麻烦,是年幼者经过实践而获得的一种力量抗衡的策略。
针对手足相争的游戏力原则
▶ 她先给每人一个拥抱,接下来给每个人提供了5分钟的“妈妈时间”(即与妈妈单独相处的时间)。
第15章 为我们自己充电
轮到我们自己了
▶ 第一步,是承认我们在开始游戏时的情绪:无聊、挫败、厌烦、愤怒、急躁。
蓄满我们自己的杯子
▶ 为自己蓄杯的最简单方式是找到一个倾听者,可以是配偶、其他父母、自己的朋友。
帮助其他的父母
▶ 他们可能一整天都过得不顺利,甚至可能从小到大都不太顺利。
当成人自己身陷孤独与无力时
▶ 主动进行目光交流,主动把孩子抱在怀里,争吵后主动和好,主动原谅对方,主动真诚道歉。
成为出色的游戏伙伴
▶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开始,就让它越简单越好。
建立游戏力互助社群
▶ 只需要几个能与你经常打电话或一起喝茶的父母。可以是非正式的聊天,也可以事先策划,安排大家轮流讲述和倾听。
译后记
前言
第1章 游戏力养育方式的价值
孩子为什么游戏
▶ 通过游戏,孩子一边探索世界,一边尝试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能力。
培育亲密,远离孤独感
▶ 从父母与婴儿第一次深情的目光对接开始,游戏就成为联结亲子关系的一根纽带。
培育自信,远离无力感
▶ 担心受伤,害怕被拒绝,对这个世界缺乏探索的信心,那么他就会逃避:“我不想要……”“我不会……”
培养情绪康复力,不再深陷悲伤
▶ 游戏可能只是假装的,但从悲伤中振作起来的需求却很真切。
成为擅长游戏的父母
▶ 孩子不会说:“我今天在学校过得不好,我可以跟你谈一谈吗?”可他们会说:“你可以跟我玩吗?”
第2章 加入孩子的世界
重返童年——那个我们曾经熟悉的世界
▶ 我们都曾经在那个国度快活地生活过,但现在似乎已经忘光了。
向孩子伸出援手
▶ 更明确的游戏步骤,更清晰的信息,更多的提醒,更多的激励。
放下身段的重要性
▶ 当我们不停地对孩子耳提面命,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孩子并没有得到自己思考的空间。
游戏,为什么对于成人这么难
▶ 我们已经失去了游戏的能力—由于缺少练习,由于杂务缠身,由于怕这怕那。
游戏,也是当父亲的责任
▶ 父亲已经越来越远离家庭的中心位置。为什么会这样?
不是父母的成人怎么做
▶ 他们在某些容易产生亲子冲突的地方,反而可能会显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
与孩子调到同一频道
▶ 依据当时的情绪来调整游戏方式。这就是“调到同一频道”。
第5章 建立联结
联结—断裂—重新联结
▶ 无论童年、少年还是成年,我们与父母、手足、朋友、伴侣,都在不停地联结、断裂、重新联结。
蓄满我的杯子:依附理论和重建联结的动力
▶ 杯子里最早的水(也就是依附感),来自相互的深情凝视,来自膝上的游戏,来自轻摇摇篮或者在怀抱中入睡。
为联结而游戏
▶ 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来说,模仿他们的“镜子游戏”是一种完美的联结方式。
“目光之爱”的结束
▶ 不管孩子几岁,都继续与孩子做深情的目光接触。
“爱之枪”:随时随地的联结
▶ 重要原则:大人坚持联结,但由孩子决定联结的方式。
走出孤独
▶ 打开孤独之门的关键,就在于把他的表面攻击翻译成建立联结的内心请求。
抱你的是谁——从浅层联结到深层联结
▶ 亲密的亲子关系,还包括许多游戏之外的互动,例如当孩子哭泣时的安慰和拥抱。
第5章 培养孩子的自信
力量感与无力感
▶ 教育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孩子战胜这些负面情绪,使他逐渐获得自信力和竞争力。
“臭狗蛋”的游戏—力量感的实验
▶ 骂人能让孩子感到很有“力量”:既有“力量”支配自己的言行,又有“力量”伤害别人的感情。
帮孩子做好面对世界的准备
▶ 形式上她是在教我们算术、拼写、阅读,但是她真正教给我们的是:这个世界非常冷漠、非常残酷。
让批评的声音安静下来
▶ 批评对孩子没什么用处。它的作用,只是在孩子的脑袋里装进一个小小的声音(有时候又震耳欲聋),不断在孩子的生命中无情地批评他们。
重获失去的自信
▶ 大部分儿童会本能地去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处理生活困扰的游戏,就像我们大人喜欢和朋友聊天,从而疏解自己生活中的烦恼。
第5章 乘着笑声的翅膀
一起大笑
▶ 一起大笑,是加入孩子、与他们建立联结的基本方法。
冲破无力感的堡垒
▶ 笑声可以释放恐惧、紧张和窘迫的情绪。
缓和气氛
▶ 一旦放松下来,你更容易获得孩子的合作。
和好与装傻
▶ 装傻可以使紧绷的时刻放松下来。
放下身段,找回你的孩子
▶ 要想成为放下身段的专家,还真需要一些练习。
从笑声到哭泣:当好玩的游戏导致糟糕的心情
▶ 孩子之所以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是因为她有一些情绪预先埋在了心里,平常她都把这些情绪牢牢地关住。
第6章 学会打闹
科恩的打闹规则
▶ 大人的参与,才能确保游戏顺利进行。
开始打闹游戏
▶ 很简单,你就说:“我们来摔跤吧!”
攻击性
▶ 他们不仅在练习攻击能力,也在练习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
运动游戏,好处多多
▶ 通过游戏和身体运动来解决养育问题,要比坐着谈论有效得多。
第7章 暂停现实,置换角色
角色置换
▶ 角色置换,对恢复孩子的自信特别有帮助。
从悲剧到喜剧
▶ 从烦恼和恐惧中,特别是从生活的无力感当中,孩子把自己解放了出来。他们笑了,而他们的世界也再度恢复正常。
用讲故事来疗愈恐惧
▶ 故事紧密地关系到现实事件和感受,但与现实不一样的是,在故事里孩子能感到足够的安全。
必要时担任演员和导演
▶ 游戏不能自然地发展下去时,成人的想法或计划就显得尤为必要。
假想游戏
▶ 如果孩子和朋友之间发生了不愉快,那就试着说:“来,假装我们是朋友吧。”
发现原创的剧本
▶ 剧本的灵感可能来自电影或电视节目,但是一经开演,很快就会摆脱旧有的情节,进入崭新的想象空间。
第8章 给女孩更多勇气,给男孩更多关怀
尽管我不喜欢,但为什么还要玩芭比娃娃(或变形金刚)
▶ 无论对于男孩还是对于女孩,游戏力的方法都是事先加入孩子的游戏,然后逐渐帮孩子摆脱原有的束缚。
联结,既与男孩,也与女孩
▶ 表达感受、亲密关系以及接纳温情,恰好正是摆脱孤独感的方法。
男孩、女孩和无力感
▶ 男孩把无力感伪装成力量,因为不管内心的感受如何,男孩必须看上去要粗鲁和强壮。
男孩与情感
▶ “ 你是不是担心如果谈起这件事,或者如果老师抱你,你就会哭出来呢?”他点点头,与此同时一滴眼泪从脸颊滑落下来。
男孩女孩,一起游戏
▶ 一起玩耍会帮助他们习惯彼此,而不必等到青少年时再去重新认识另一个性别。
第9章 跟随孩子
只说“好啊!”
▶ 他们可能出乎你意料地真能找出解决之道,至少他们有机会为自己的想法而思考。
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
▶ 玩他们想玩的游戏,用他们希望的方式玩,就是我们真正聆听孩子的方式。
注意安全,但不用过度担心
▶ 要把真正的危险和自己的恐惧明确地区分开来。
预留“游戏时光”
▶ 当你预留了游戏时光, 也就等于给了孩子情绪释放的通行证,使他们能够处理一些平时无法或不允许触及的问题。
花些时间调整自己
▶ 从耗费心神的游戏时光里复原,最好的方式是与其他父母沟通交流,尤其是那些也在运用游戏时光的父母。
让孩子主导游戏
▶ 每次他都会打断我,并且给我发出一个新的指令。而我也一直跟随着他。
第10章 主导孩子(在必要时)
轻推一把
▶ 轻推,可能简单到“我们来玩吧”这样一句话。
坚持联结
▶ 不要泄气,更不要走开,我们的工作是主动和坚持,用温和的推力来重建联结。
挑战
▶ 除了做他们想做的事之外,可能还需要安排一些挑战,例如爬树、骑自行车、做一道高难度的数学题。
引入重要的主题
▶ 每一次你主导游戏时,都要牢记“点到即止”的原则。
让事情变得有趣
▶ 我和女儿去超市购物时,有时会玩一个游戏。她偷偷地把我绝对不会买的东西放进购物车,而我要在到达收银台前把它们找出来。
为孩子领航
▶ 在跟随与主导之间找到平衡点。
第11章 加入你不喜欢的游戏
依赖(“我做不到!”)与独立(“我要自己做!”)
▶ 他们黏住你不放,只要被陌生人抱起就哭;他们紧紧抱着妈妈的腿,一刻也不放手。
攻击性
▶ 好的攻击游戏确实能够帮助孩子控制他们的攻击行动,帮助他们处理好从电视或者现实中看到的暴力。
性的感受和表达
▶ 性游戏和性探索对于任何年龄的孩子来说都非常正常。
邀请你不喜欢的行为
▶ 几乎每种我们不喜欢的行为都可以转变成游戏。
第12章 迎接情绪的暴风雨
情绪的压抑与释放
▶ 不管我们再怎么努力控制,情绪都具有一股向外释放的冲动。
给情绪一些时间
▶ 她只要再哭久一点儿,就会真的没事了。
成人的隐藏情绪
▶ 多么希望通过“否认”就可以使它们消失,但是它们却仍在影响着我们。
应对“发脾气”
▶ 发脾气是孩子表达及释放情绪的方式。一旦发泄完,孩子就会继续前进。
应对“愤怒”
▶ 承认他的愤怒,说话时语调温和、神情镇定。
应对“恐惧”和“焦虑”
▶ “ 咱们假装去看牙医”,或者“昨天晚上好可怕啊,咱们假装再演一遍吧?”
应对“哭泣”
▶ 当我们用哭泣来释放难过、失落和悲伤的情绪后,我们会感到舒服很多,能够更理智地思考,并最终复原。
让“哼哼唧唧”停下来
▶ 哼哼唧唧并不是真正的情绪表达,它就像轮子在不停地空转,既无法释放情绪,也不能使孩子感到快乐。
另类“大哭”
▶ “ 我真笨!”“我是最差的球员!”“我永远也学不会!”接着,他们可能会流泪,甚至会把作业撕掉。
游戏与情商
▶ 在孩子学会用语言谈论情绪之前,他们需要先学习如何把情绪在游戏中玩出来。
第13章 重新思考规则的方式
冷却自己
▶ 在采取行动前,试着数到,暂时休息一下,等待事情自然平息,给朋友打个电话,等等。
联结
▶ 重建联结的方式有很多:一个拥抱,静静地一起坐一会儿,打闹游戏,到户外跑跑跳跳。
“沙发会议”,而非冷处理
▶ 沙发会议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的一件事情,而惩罚则是父母单方面对孩子采取的行动。
游戏
▶ 补齐孩子缺失的元素:联结和力量。
逐渐引导良好的判断力
▶ 当孩子做错事时,先与他联结,聆听他的感受,再平静地向他表达我们的感受,这样逐渐启发引导他的判断力,其长期效果远胜于一上来就加以惩罚。
翻译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
▶ 尽量弄清这些恼人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感受对于解决问题一定会有帮助。
事先预防,而非事后惩罚
▶ 她走过去,抓住男孩刚刚抬起的手。男孩很生气,而黛安则温和地告诉他,她不会让他打那个女孩。
了解孩子
▶ 有些方式对我的孩子有效,但并不一定对你的孩子也有效。然而相同的是,所有孩子都会对过于严厉的管教产生恐惧。
给出明确的界限
▶ 坚持界限,然后倾听。
意外出场的英雄
▶ 人们在心底渴望的就是彼此亲密,不管他们对此的表达方式是多么疯狂和愚蠢。
第14章 解决手足之争
跟多个孩子游戏
▶ 基本原则是:退后,但要睁大眼睛。我们退后不介入,绝不表示就走开不管。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手足相争情结”,即便是独生子女
▶ 我被爱着吗? 是被真诚地、绝对地爱着吗?
兄弟姐妹与蓄满空杯
▶ 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但不要企图做到公平。
年幼者的隐蔽力量,以及家庭互动的神秘模式
▶ 让哥哥姐姐惹上麻烦,是年幼者经过实践而获得的一种力量抗衡的策略。
针对手足相争的游戏力原则
▶ 她先给每人一个拥抱,接下来给每个人提供了5分钟的“妈妈时间”(即与妈妈单独相处的时间)。
第15章 为我们自己充电
轮到我们自己了
▶ 第一步,是承认我们在开始游戏时的情绪:无聊、挫败、厌烦、愤怒、急躁。
蓄满我们自己的杯子
▶ 为自己蓄杯的最简单方式是找到一个倾听者,可以是配偶、其他父母、自己的朋友。
帮助其他的父母
▶ 他们可能一整天都过得不顺利,甚至可能从小到大都不太顺利。
当成人自己身陷孤独与无力时
▶ 主动进行目光交流,主动把孩子抱在怀里,争吵后主动和好,主动原谅对方,主动真诚道歉。
成为出色的游戏伙伴
▶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开始,就让它越简单越好。
建立游戏力互助社群
▶ 只需要几个能与你经常打电话或一起喝茶的父母。可以是非正式的聊天,也可以事先策划,安排大家轮流讲述和倾听。
译后记
劳伦斯;科恩博士(Lawrence J.Cohen,Ph.D.)
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专家,专长为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教育。常年开办面对父母、教师、早教专业人员的游戏力工作坊,在工作中处理各种儿童、家庭、婚姻等问题,让他深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联结的重要性,也致力于将这些经验加以领悟并推广。
科恩博士还定期为曾获得美国教育出版学会金灯奖的《小尼克家庭杂志》和《波士顿环球报》撰写专栏,并为父母、老师及托育专业人员规划游戏式教养的相关研习活动。
译者:李岩
游戏力工作室、热养育家庭支持创始人。十多年来从事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为许多幼儿园、小学和早教机构的教师进行了理论培训和操作指导,同时针对父母和家庭开展了大量养育讲座、工作坊及一对一的咨询。
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专家,专长为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教育。常年开办面对父母、教师、早教专业人员的游戏力工作坊,在工作中处理各种儿童、家庭、婚姻等问题,让他深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联结的重要性,也致力于将这些经验加以领悟并推广。
科恩博士还定期为曾获得美国教育出版学会金灯奖的《小尼克家庭杂志》和《波士顿环球报》撰写专栏,并为父母、老师及托育专业人员规划游戏式教养的相关研习活动。
译者:李岩
游戏力工作室、热养育家庭支持创始人。十多年来从事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为许多幼儿园、小学和早教机构的教师进行了理论培训和操作指导,同时针对父母和家庭开展了大量养育讲座、工作坊及一对一的咨询。
本书的重点是解决孩子常见的行为问题,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
一方面,作者通过几十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例如事事对抗,每天在幼儿园门口黏着妈妈,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经常打人,不好好写作业,总是欺负弟妹,等等。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
另一方面,作者建议了大小几百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提醒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玩给他看”比“说给他听”更有效。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也会同样有效。
书中深刻的分析,显然来自深厚的专业功底,然而全书几乎没有出现任何专业名词,轻松的阅读中处处能体会到一位游戏大师的幽默与亲和。难得的是,书中对父母没有批评,只有体贴和建设性意见,因为作者本人也是一位父亲。
一方面,作者通过几十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例如事事对抗,每天在幼儿园门口黏着妈妈,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经常打人,不好好写作业,总是欺负弟妹,等等。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
另一方面,作者建议了大小几百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提醒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玩给他看”比“说给他听”更有效。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也会同样有效。
书中深刻的分析,显然来自深厚的专业功底,然而全书几乎没有出现任何专业名词,轻松的阅读中处处能体会到一位游戏大师的幽默与亲和。难得的是,书中对父母没有批评,只有体贴和建设性意见,因为作者本人也是一位父亲。
比价列表价格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