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逍遥游
读《庄子》,要先了解庄子的积极进取之智慧,再谈清净无为等法门。
逍遥游的本质——“知道”。
如何能够“逍遥游”?
庄子的答案是:要认清大小的本质,要明了自己的位置,要知晓自己的不足,要开拓思路、追求更高远的境界。
这便是所谓“知道”:探知己之道,明知己之道不如天之道,求知天之道。
富有大智慧的进取心,逍遥于本我,才是庄子学说的真谛,而如何获得逍遥之游,便是进入庄学的门径。
第二篇 齐物论
所谓“齐物论”,是“齐物而论”之意,将所有外物概而论之,不属于外物之物,便是内心。
这不正是“定乎内外之分”有效的方法吗?
本篇主要内容分为两类:其一,分辨“物”之所在,给出戒律,助人敬而远之;
其二,提供体悟“我”的法则,使人上下求索。立言之后的寓言部分,亦是戒律与法则并立。
第三篇 养生主
人生在世,皆欲逍遥;若求逍遥,必先知我;既已知我,便须葆光。
要葆光,要养生,要知自我之所在,要养自我之所在。
本篇是《庄子·内篇》立言的后一篇,后面《人间世》等四篇虽然也有立言,却更偏重于庄学与实践的结合。
换言之,前三篇为体,为认识论;后四篇为用,为方法论。
明悟了前三篇的立言,便犹如手中擎起智慧之火,可照亮世间的重重暗雾。
第四篇 人间世
人在世间之事,无非三种:欲做之事、必做之事、待做之事。
《人间世》前半部分分别讲述了三个故事,即分别对应以上三种情况,再分别给出三种处理方法:无心为之、尽心为之、随而化之。
庄学之世俗部分,与儒学颇为相当。后一个寓言展示的是庄学和儒学的不同视角:
儒学积极入世,故而提倡人道;庄学积极出世,故而提倡天道。
儒学积极入世,并无出世的思想;庄学积极出世,却并不排斥入世之术,而是全面涵盖。
本篇《人间世》即是庄学中有关入世之术的部分,故此,几乎全以儒学人物来代言,
而在本篇结束,也一定要点出儒学的不足:视角不够开阔,欲在乱世谋求人道,手段虽然正确,境界却不够高明。
第五篇 德充符
本篇《德充符》论述对待世人。世事较易思辨,无非都是身外之事;
而世人中既包含他人,也包含“吾”“我”,既包含外物,也包含内心,不可不辨。
人对世事须要分清“欲”之所在,对世人则要懂得“情”之迷惑。
儒学提倡人道,正是因为他们无法分清“道”“德”之不同。
第六篇 大宗师
本篇《大宗师》开始进入修心之探讨,所以前半部分不再以故事开篇,而是以哲学思辨立言,其结论正是前文各篇之总结:
守真、从天、非物、闻道。这是至人修行之法则,是《庄子·内篇》较为完整的总结,亦是《庄子·内篇》体系化的结论呈现。
前面五个寓言都是参悟天道的成功范例,后一个寓言却偏偏写失败的痛苦。
庄子特意以此来作为《庄子·内篇》的一个结尾,故意与开篇鲲鹏故事的壮美相对应,以如此巨大的反差向人们发出警示:
求道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须有百折不挠之精神方可!
第七篇 应帝王
本篇《应帝王》,即论述所谓人道。
庄子之论述极为雄奇,洋洋洒洒,波澜诡谲,而更为神妙的是,他又能将如此发散之论述一一收线。
本篇《应帝王》,明明是皇皇立言,却又在暗暗合言,终成就《庄子·内篇》,使之浑然一体,玄妙无缺。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