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史》第三卷第一分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学史-((上、下))
作者:J.B.哈利,戴维·伍德沃德 著;[美]戴维·伍德沃德 编;成一农,卜宪群 译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12
丛书: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出版资助项目
页数:1800
定价:998.00 元
ISBN-13:9787520393973
ISBN-10:7520393976
去豆瓣看看 上册:
彩版目录
图表目录
缩写
序言
历史舞台
第一章 地图学和文艺复兴:延续和变革
第二章 中世纪晚期社会中地图的作用:12-14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学史:解释性论文
地图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宇宙志和天体制图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宇宙志图像,1450-1650年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星图
第五章 1650年之前对月亮、太阳和行星的呈现
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球仪
海图制作
第七章 地中海地区文艺复兴时期的航海图传统
第八章 《岛屿书》,15-17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地图绘制的视觉、数学和文本模型
第九章 对托勒密《地理学指南》的接受,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
第十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投影
第十一章 欧洲的宗教世界观及其对地图绘制的影响
文学和地图
第十二章 现代早期的文学和地图学:评论
第十三章 近代早期的英国文学与地图绘制,1520-1688年
第十四章 近代法国的地图学与文学
第十五章 欧洲德语区的文学地图
第十六章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地图与文学
第十七章 呈现海上胜利的地图绘制与帝国的魅力:文艺复兴时期的葡萄牙文学
第十八章 近代西班牙的文学与地图学:语源与推测
技术、生产和消费
第十九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土地调查、仪器和从业者
第二十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航海技术和习惯
第二十一章 印刷地形图上的符号,约1470-约1640年
第二十二章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雕版、印刷和着色技术
第二十三章 欧洲的地图出版中心,1472-1600年
第二十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作为教育工具的地图
第二十五章 文艺复兴时期图书馆和收藏品中的地图
下册:
地图及其在文艺复兴时期政府管理中的用途
第二十六章 地图与现代早期的国家:官方地图学
第二十七章 现代早期欧洲的城市描绘:测量、呈现和规划
第二十八章 现代欧洲早期的地图和乡村土地的管理
第二十九章 战争和地图学,约1450-约1640年
第三十章 16世纪和17世纪早期的地图和探险
文艺复兴时期地图绘制的国家背景
意大利诸国
第三十一章 意大利的地图贸易,1480-1650年
第三十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成套的被绘制的地图
第三十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萨伏依公国的制图学
第三十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热那亚共和国、科西嘉和撒丁岛的制图学活动
第三十五章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托和伦巴第的国家、制图学和领土
第三十六章 从1480-1680年意大利中部诸国的制图学
第三十七章 现代早期那不勒斯王国的地图学
葡萄牙
第三十八章 文艺复兴时期葡萄牙的地图学
西班牙
第三十九章 西班牙半岛的地图学,1500-1700年
第四十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班牙航海地图学
第四十一章 西班牙殖民地的地图学,1450-1700年
词汇对照表
译者后记
主编简介
戴维·伍德沃德,1970年获得地理博士学位之后,在芝加哥纽贝里图书馆担任地图学专家和地图策展人。1974年至1980年,他还担任图书馆赫尔蒙·邓拉普·史密斯历史中心主任。1980年,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任教职,于1995年被任命为亚瑟·罗宾逊地理学教授。在地图学史的研究中,伍德沃德将地图学史的研究与其他研究领域联系起来,视野更为广阔,出版有大量著作,如《地图印刷的五个世纪》(Five Centuries of Map Printing)《艺术和地图学:六篇历史学论文》(Art and Cartography:Six Historical Essays)、《意大利地图上的水印的目录,约1540年至1600年》(Catalogue of Watermarks in Italian Maps,ca.1540-1600)以及《全世界地图学史中的方法和挑战》(Approaches and Challenges in a Worldwide History of Cartography)。他去世后,地图学史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Imago Mundi刊载了他的生平和作品目录。
审译者简介
卜宪群男,安徽南陵人。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等。出版《秦汉官僚制度》《中国魏晋南北朝教育史》(合著)、《与领导干部谈历史》《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主持)、《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主编)、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及五卷本《中国通史》总撰稿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哲》《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译者简介
成一农,男,1974年4月出生于北京。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2003年至201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2017年至今在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工作,研究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城市史以及中国传统舆图的研究,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中文古地图的整理与研究”。出版学术著作7部:《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空间与形态:三至七世纪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研究》《“非科学”的中国传统舆图:中国传统舆图绘制研究》《〈广舆图〉史话》《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国古代舆地图研究》及修订版和《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1949—2019)》;出版译著5部,资料集1套;在海内外刊物和论文集公开发表论文近90篇,出版通俗读物1部,发表通俗论文20多篇。先后获得第二十一次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以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本册所涉时间为1450年至1650年,这在欧洲地图绘制史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本册中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学界对“文艺复兴”这一概念的讨论和反思,并细致剖析了这一时期的地图与中世纪地图之间的延续和断裂,介绍了地图在中世纪晚期社会中的作用,由此为本卷的写作奠定了基调。
本册分主题讨论了地图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宇宙志图、航海图和天体地图的绘制;用于地图绘制的视觉、数学和文本模型;文学与地图之间的关系;技术的生产与消费;地图及其在文艺复兴时期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等;最后讨论了意大利诸国、葡萄牙、西班牙等的地图学史。由于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进步、经典绘图技术的使用、新兴贸易路线的出现,以及政治、社会的巨大变化,推动了地图制作和使用的爆炸式增长,因此与其他各卷不同,本册花费了大量篇幅将地图放置在各种背景和联系中进行了讨论,由此也产生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解释性专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