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
一、 研究问题1
二、 理论视角2
三、 研究方法10
四、 分析框架11
第一章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的共性:“内生动力”13
一、 共同理念: 内生式发展15
二、 共同路径: 内生式共治机制23
三、 小结28
第二章乡村社会的非遗传承人: 多重身份与创生能力30
一、 “日常实践”的理论考察30
二、 遭受弱化或否认的传承人创造力33
三、 依然“健在”的民俗36
四、 传承人的日常实践: 创生能力46
五、 小结52
第三章乡村社会的非遗传承人的日常实践54
一、 传承人A的个人生活史: 华县55
二、 传承人B的个人生活史: 环县58
三、 传承人C的个人生活史: 唐山66
四、 小结73
第四章迈向城市的非遗传承人的日常实践76
一、 传承人D的个人生活史: 北京76
二、 传承人E的个人生活史: 北京80
三、 传承人F的个人生活史: 唐山88
四、 小结94
第五章非遗保护与“文化消亡话语”96
一、 两种不同的话语96
二、 “文化消亡话语”的角色担当97
三、 “文化消亡话语”的反思103
四、 小结105
第六章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的公共性话题107
一、 问题的提出107
二、 乡村社会的民俗文化: 共同性111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共性115
四、 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22
五、 小结125
结语127
参考文献131
后记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