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洋看历史:东亚海域交流300年
前言 来自海洋的召唤 / 1
一 我们的海图 / 1
(一)何谓“从海洋看历史” / 1
(二)本书的舞台和构成 / 9
二 海洋环境和船 / 18
(一)欧亚大陆东侧的海和风 / 18
(二)船和航海 / 26
部 开拓海疆 1250—1350 年 / 37
一 时代的素描 / 39
查看完整
一 我们的海图 / 1
(一)何谓“从海洋看历史” / 1
(二)本书的舞台和构成 / 9
二 海洋环境和船 / 18
(一)欧亚大陆东侧的海和风 / 18
(二)船和航海 / 26
部 开拓海疆 1250—1350 年 / 37
一 时代的素描 / 39
查看完整
编者简介羽田正,1953年生,曾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东京大学副校长,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专攻世界史。2017年获紫绶褒章。代表学术著述有《伊斯兰世界的创造》《全球化与世界史》《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等。小岛毅(监修),1962年生,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主攻中国思想史,专研儒教史、阳明学等。近年赖尝试从东亚视角和中日交流角度来讲述日本的历史,相关著述包括《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儒教的历史》《儒学与明治维新》等。译者简介张雅婷,1980年生,名古屋大学国际言语文化研究科博士学位,喜爱阅读与翻译。陈健成(译校),1984年生,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士、历史系硕士,现为东京大学研究员。主攻近世中国思想史,研究之外译有日英学术论文、著作十余种。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撷取了近代以前三个不同的百年(1250—1350、1500—1600、1700—1800),观察以黄海和东海为中心,北至鄂霍次克海、南至南海的欧亚大陆东边海域,梳理了基于海洋而产生的人员交流、港口与海洋贸易,技术、信仰、文化的传播等,以素描般的全景图方式,重现各个时代的海域及周遭环境的特征。叙事上打破了将陆地视为历史描述重点的传统思维,引领读者从海洋这个新的角度观察中国历史的侧面,探索东亚历史与海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前言 来自海洋的召唤 / 1
一 我们的海图 / 1
(一)何谓“从海洋看历史” / 1
(二)本书的舞台和构成 / 9
二 海洋环境和船 / 18
(一)欧亚大陆东侧的海和风 / 18
(二)船和航海 / 26
部 开拓海疆 1250—1350 年 / 37
一 时代的素描 / 39
扩及欧亚大陆、印度洋的东亚海域 / 40
扩散、共生的人们 / 44
政治权力的宽松或柔软姿态 / 46
东亚海域的两个局面 / 49
二 海域交流的舞台背景和旗手 / 51
沿岸各地区的社会动向 / 51
往来海域、与海搏斗的人 / 56
三 海商扩张的海域交流—开放性的扩大 / 60
政权实施柔软、宽松的海上贸易管理 / 61
“外来者”的扩散 / 65
政治权力和商业的接近 / 68
经济、往来圈扩大 / 72
四 蒙古西征与其影响—开放中的封闭性 / 75
蒙古对“海路”的掌握企图和军事活动(1)
—经略日本 / 76
蒙古掌握“海路”的企图和军事活动(2)
—南海经略 / 80
相关各地区的反应 / 83
东海的贸易盛况与政治的紧张 / 85
五 物品和技术的往来—边缘的扩大与双向流通 /90
从中国输出的物品 / 92
流向中国的物品 / 96
江南生活文化的普及 / 97
从“文明”输入到“文化”输入 / 100
第二部 相互争夺 1500—1600 年 / 103
一 时代的素描 / 105
从皮莱资到卡莱蒂 / 105
朝贡/海禁体制与东亚海域 / 108
政治动摇与开发进展 / 111
迈向去中心化、多元化的时代 / 113
三个“互相争夺”的局面 / 115
二 大倭寇时代—东亚贸易秩序的变动 / 117
倭寇 / 117
海盗与水军 / 119
葡萄牙势力的登场 / 124
双屿的繁荣和衰微 / 127
王直的“可能性” / 131
东亚海域的经济和日本白银 / 134
承认互市贸易的尝试 / 136
三 海商的时代 / 138
1591年的对中贸易摩擦 / 138
重组东亚贸易体系 / 140
华人海商与其交易圈 / 143
海商的群像 / 145
港口和居留地的景致 / 147
海域亚洲的商品 / 149
东亚海域的“白银的时代” / 150
“互相争夺”与新兴势力的抬头 / 152
世界规模的物品与人的移动 / 154
四 多元混合的文化发展 / 156
从港口看东亚海域 / 156
扩大的交易圈与航海神 / 158
基督教的传教与相克 / 160
联结海域亚洲的陶瓷之路 / 163
反映时代的屏风 / 164
海域交流的扩大和南蛮漆器的诞生 / 166
火器技术的新发展 / 168
大量出版的时代与出版技术的融合 / 171
漂洋过海的日本信息 / 173
再度登场的丰后府内 / 176
第三部 分栖共存 1700—1800 年 / 179
一 时代的素描 / 181
两次漂流事件 / 181
生还的漂流者 / 182
围绕东海的权力与“海洋的和平” / 185
东海的外围—南海的漂流民 / 188
东海和南海的“差距” / 190
作为“边界”的海洋 / 192
二 海商和“近世国家”的“分栖共存” / 194
18 世纪海上世界的旗手 / 194
华人海商的戎克船 / 196
贸易港的商人团体 / 198
东印度公司和港脚贸易 / 199
联结国家的船与人员 / 202
贸易都市长崎 / 204
沿岸航海与国内海运 / 207
与海对峙的权力 / 210
日本列岛的诸权力和海域交通 / 213
海与权力的结合形态 / 214
三 交流及居留的压缩与集中 / 217
正德新例和信牌骚动 / 217
“政治之海”的非政治化 / 219
“近世国家”间的关系面面观 / 221
“近世国家”致力于“分栖共存” / 223
清朝的出海限制和出入境管理 / 225
日本、朝鲜、琉球的“海禁”体制 / 227
海上势力的重整与沿岸警备体制的完备 / 229
外国人居留地和居民的形态 / 232
漂流民与遣返体制 / 237
四 跨越海洋的商品和信息 / 241
海域交流的变化─从人到物品 / 241
某漂流唐船上的货物 / 242
由交易路线所见的东海和南海 / 243
渡海商品的“日用品化” / 246
往来海域的商品与货币 / 248
产业、贸易构造的重整与国产化的进展 / 250
人口的增加与移动—南海的“华人世纪” / 252
信息交流的印刷化 / 254
从抄写到改编,再到成为“传统文化” / 256
对海域交流的憧憬和警戒 / 258
航海信仰的“本地化”和“近代化” / 260
作为“边界”的海—走向“分道扬镳”的时代 / 263
参考文献 / 265
后 记 / 290
^ 收 起
一 我们的海图 / 1
(一)何谓“从海洋看历史” / 1
(二)本书的舞台和构成 / 9
二 海洋环境和船 / 18
(一)欧亚大陆东侧的海和风 / 18
(二)船和航海 / 26
部 开拓海疆 1250—1350 年 / 37
一 时代的素描 / 39
扩及欧亚大陆、印度洋的东亚海域 / 40
扩散、共生的人们 / 44
政治权力的宽松或柔软姿态 / 46
东亚海域的两个局面 / 49
二 海域交流的舞台背景和旗手 / 51
沿岸各地区的社会动向 / 51
往来海域、与海搏斗的人 / 56
三 海商扩张的海域交流—开放性的扩大 / 60
政权实施柔软、宽松的海上贸易管理 / 61
“外来者”的扩散 / 65
政治权力和商业的接近 / 68
经济、往来圈扩大 / 72
四 蒙古西征与其影响—开放中的封闭性 / 75
蒙古对“海路”的掌握企图和军事活动(1)
—经略日本 / 76
蒙古掌握“海路”的企图和军事活动(2)
—南海经略 / 80
相关各地区的反应 / 83
东海的贸易盛况与政治的紧张 / 85
五 物品和技术的往来—边缘的扩大与双向流通 /90
从中国输出的物品 / 92
流向中国的物品 / 96
江南生活文化的普及 / 97
从“文明”输入到“文化”输入 / 100
第二部 相互争夺 1500—1600 年 / 103
一 时代的素描 / 105
从皮莱资到卡莱蒂 / 105
朝贡/海禁体制与东亚海域 / 108
政治动摇与开发进展 / 111
迈向去中心化、多元化的时代 / 113
三个“互相争夺”的局面 / 115
二 大倭寇时代—东亚贸易秩序的变动 / 117
倭寇 / 117
海盗与水军 / 119
葡萄牙势力的登场 / 124
双屿的繁荣和衰微 / 127
王直的“可能性” / 131
东亚海域的经济和日本白银 / 134
承认互市贸易的尝试 / 136
三 海商的时代 / 138
1591年的对中贸易摩擦 / 138
重组东亚贸易体系 / 140
华人海商与其交易圈 / 143
海商的群像 / 145
港口和居留地的景致 / 147
海域亚洲的商品 / 149
东亚海域的“白银的时代” / 150
“互相争夺”与新兴势力的抬头 / 152
世界规模的物品与人的移动 / 154
四 多元混合的文化发展 / 156
从港口看东亚海域 / 156
扩大的交易圈与航海神 / 158
基督教的传教与相克 / 160
联结海域亚洲的陶瓷之路 / 163
反映时代的屏风 / 164
海域交流的扩大和南蛮漆器的诞生 / 166
火器技术的新发展 / 168
大量出版的时代与出版技术的融合 / 171
漂洋过海的日本信息 / 173
再度登场的丰后府内 / 176
第三部 分栖共存 1700—1800 年 / 179
一 时代的素描 / 181
两次漂流事件 / 181
生还的漂流者 / 182
围绕东海的权力与“海洋的和平” / 185
东海的外围—南海的漂流民 / 188
东海和南海的“差距” / 190
作为“边界”的海洋 / 192
二 海商和“近世国家”的“分栖共存” / 194
18 世纪海上世界的旗手 / 194
华人海商的戎克船 / 196
贸易港的商人团体 / 198
东印度公司和港脚贸易 / 199
联结国家的船与人员 / 202
贸易都市长崎 / 204
沿岸航海与国内海运 / 207
与海对峙的权力 / 210
日本列岛的诸权力和海域交通 / 213
海与权力的结合形态 / 214
三 交流及居留的压缩与集中 / 217
正德新例和信牌骚动 / 217
“政治之海”的非政治化 / 219
“近世国家”间的关系面面观 / 221
“近世国家”致力于“分栖共存” / 223
清朝的出海限制和出入境管理 / 225
日本、朝鲜、琉球的“海禁”体制 / 227
海上势力的重整与沿岸警备体制的完备 / 229
外国人居留地和居民的形态 / 232
漂流民与遣返体制 / 237
四 跨越海洋的商品和信息 / 241
海域交流的变化─从人到物品 / 241
某漂流唐船上的货物 / 242
由交易路线所见的东海和南海 / 243
渡海商品的“日用品化” / 246
往来海域的商品与货币 / 248
产业、贸易构造的重整与国产化的进展 / 250
人口的增加与移动—南海的“华人世纪” / 252
信息交流的印刷化 / 254
从抄写到改编,再到成为“传统文化” / 256
对海域交流的憧憬和警戒 / 258
航海信仰的“本地化”和“近代化” / 260
作为“边界”的海—走向“分道扬镳”的时代 / 263
参考文献 / 265
后 记 / 290
^ 收 起
编者简介羽田正,1953年生,曾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东京大学副校长,现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专攻世界史。2017年获紫绶褒章。代表学术著述有《伊斯兰世界的创造》《全球化与世界史》《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等。小岛毅(监修),1962年生,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主攻中国思想史,专研儒教史、阳明学等。近年赖尝试从东亚视角和中日交流角度来讲述日本的历史,相关著述包括《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儒教的历史》《儒学与明治维新》等。译者简介张雅婷,1980年生,名古屋大学国际言语文化研究科博士学位,喜爱阅读与翻译。陈健成(译校),1984年生,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士、历史系硕士,现为东京大学研究员。主攻近世中国思想史,研究之外译有日英学术论文、著作十余种。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撷取了近代以前三个不同的百年(1250—1350、1500—1600、1700—1800),观察以黄海和东海为中心,北至鄂霍次克海、南至南海的欧亚大陆东边海域,梳理了基于海洋而产生的人员交流、港口与海洋贸易,技术、信仰、文化的传播等,以素描般的全景图方式,重现各个时代的海域及周遭环境的特征。叙事上打破了将陆地视为历史描述重点的传统思维,引领读者从海洋这个新的角度观察中国历史的侧面,探索东亚历史与海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比价列表
1人想要3人拥有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