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国家报告
目 录内容简介
前言上篇 生态效益报告 第一章 黄河上巾游天然林保护修复生念连清体系 1.1 野外观测技术体系 1.1.1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与评估区划布局 1.1.2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监测站布局与建设 1.1.3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标准体系 1.2 分布式测算评估体系 1.2.1 分布式测算方法 1.2.2 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1.2.3 数据源耦合集成 1.2.4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修正系数 1.2.5 贴现率 1.2.6 评估公式与模型包 第二章 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修复森林资源变化 2.1 天然林保护修复森林资源变化 2.1.1 森林面积变化 2.1.2 蓄积量变化 2.2 省级尺度森林资源变化 2.2.1 山西省 2.2.2 内蒙古自治区 …
查看完整
查看完整
目 录内容简介
本报告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为生态效益监测评估,基于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服务连续观测与清查体系,采用长期定位观测和分布式测算评估方法,从物质量和价值量两个方面,对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养分固持、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功能进行了评估;下篇为社会经济监测评估,以监测样本区域(县、国有林业单位)为对象,结合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修复发展实践,在指标内容、分层以及权重设计等方面采取功效系数法进行了评估。
目 录内容简介
前言上篇 生态效益报告 第一章 黄河上巾游天然林保护修复生念连清体系 1.1 野外观测技术体系 1.1.1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功能监测与评估区划布局 1.1.2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监测站布局与建设 1.1.3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标准体系 1.2 分布式测算评估体系 1.2.1 分布式测算方法 1.2.2 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1.2.3 数据源耦合集成 1.2.4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修正系数 1.2.5 贴现率 1.2.6 评估公式与模型包 第二章 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修复森林资源变化 2.1 天然林保护修复森林资源变化 2.1.1 森林面积变化 2.1.2 蓄积量变化 2.2 省级尺度森林资源变化 2.2.1 山西省 2.2.2 内蒙古自治区 2.2.3 河南省 2.2.4 陕西省 2.2.5 甘肃省 2.2.6 青海省 2.2.7 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三章 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物质墩评估 3.1 总评估结果 3.1.1 实施前 3.1.2 实施后 3.1.3 生态效益增量 3.2 省级行政区评估结果 3.2.1 实施前 3.2.2 实施后 3.2.3 生态效益增量 第四章 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价值量评估 4.1 总评估结果 4.1.1 实施前 4.1.2 实施后 4.1.3 生态效益增量 4.2 省级行政区评估结果 4.2.1 实施前 4.2.2 实施后 4.2.3 生态效益增量 第五章 涵养水源主导功能分析 5.1 涵养水源功能时空变化及分布 5.1.1 时间变化 5.1.2 空间分布 5.2 涵养水源功能提升驱动力分析 5.2.1 重点生态功能区涵养水源能力变化 5.2.2 重点生态功能区景观格局变化 第六章 固碳主导功能分析 6.1 固碳功能时空变化及分布 6.1.1 时间变化 6.1.2 空间分布 6.2 固碳功能提升驱动力分析 第七章 滞尘主导功能分析 7.1 滞尘功能时空变化及分布 7.1.1 时间变化 7.1.2 空间分布 7.2 滞尘功能提升驱动力分析 7.2.1 森林资源结构变化 7.2.2 重点生态功能区 第八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丰导功能分析 8.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时空变化及分布 8.1.1 时间变化 8.1.2 空间分布 8.2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提升驱动力分析 8.3 天然林保护修复对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作用 第九章 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综合分析 9.1 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特征 9.2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9.2.1 森林资源数量变化 9.2.2 森林资源质量变化 9.3 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效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9.3.1 水土保持功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9.3.2 净化水质功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9.3.3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下篇 社会经济效益报告 第十章 监测背景 10.1 监测样本区域概况 10.1.1 监测范围 10.1.2 森林资源状况 10.1.3 工程实施单位基本情况 10.2 工程实施状况 10.2.1 森林资源持续性增长 10.2.2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10.2.3 民生得到较大改善 10.2.4 体制机制改革进行有益探索 10.3 监测目标 第十一章 绩效评价方法选择 11.1 方法比较 11.2 选择难点 11.3 选择依据 11.4 选择结果 第十二章 绩效评价指标与权重 12.1 指标体系构建 12.1.1 工程实施与政策执行情况 12.1.2 生态效益 12.1.3 社会效益 12.1.4 经济效益 12.2 指标权重 第十三章 监测样本 13.1 样本选择 13.2 数据来源 13.3 样本概况 13.3.1 样本县概况 13.3.2 样本国有林业单位概况 第十四章 样本区工程进展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4.1 工程进展情况 14.1.1 资源状况 14.1.2 森林资源消耗 14.1.3 森林资源管护 14.1.4 中幼林抚育 14.1.5 工程资金 14.2 民生改善情况 14.2.1 职工就业 14.2.2 收入状况 14.2.3 社会保障 14.2.4 棚户区改造 14.2.5 基础设施建设 14.3 经济发展情况 14.3.1 林业产值 14.3.2 林下经济 第十五章 监测结果 15.1 工程实施及政策执行情况评价 15.1.1 样本县结果 15.1.2 样本国有林业单位结果 15.2 森林资源变化评价 15.2.1 样本县结果 15.2.2 样本国有林业单位结果 15.3 社会效益评价 15.3.1 样本县结果 15.3.2 样本国有林业单位结果 15.4 经济效益评价 15.4.1 样本县结果 15.4.2 样本国有林业单位结果 15.5 综合评价 第十六章 政策建议 16.1 优化森林管护人员结构,保证资金投入 16.2 借助精准扶贫创造就业条件,加快天保地区脱贫步伐 16.3 提高林业职工社会保障力度参考文献
^ 收 起
^ 收 起
目 录内容简介
本报告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为生态效益监测评估,基于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服务连续观测与清查体系,采用长期定位观测和分布式测算评估方法,从物质量和价值量两个方面,对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养分固持、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功能进行了评估;下篇为社会经济监测评估,以监测样本区域(县、国有林业单位)为对象,结合黄河上中游天然林保护修复发展实践,在指标内容、分层以及权重设计等方面采取功效系数法进行了评估。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