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佬与客家之间
作者:杨国桢
出版:福建人民出版社 2023.7
定价:72.00 元
ISBN-13:9787211091188
ISBN-10:7211091185
去豆瓣看看 前言
一、合作研究的缘起
二、福建田野研究的展开
三、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工作研讨会
四、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田野调查研究
五、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定位
第一章 历史背景
一、环境与地方社会变迁:闭塞的山区环境 原住民与汉族移民 行政建置的变迁
二、中心区和边缘区的乡村:陈陂村 大洋村 联合村
第二章 社会经济
一、资源配置:水土 气候 人口 交通
二、地权形态与租佃关系:地权结构 土地租佃
三、经济活动:
家庭生计与职业分布 农林产品 农村副业 商业与手工业 民间借贷 市场
第三章 宗族与民间组织
一、宗族构成 二、祠堂 三、宗族组织的功能 四、会社
第四章 婚姻
一、婚姻类型 二、婚域与婚龄 三、聘金与嫁妆 四、离婚与再婚
第五章 家庭与妇女
一、家庭的类型 二、分家
三、妇女:生育 送养与收养 劳动 妇女的地位
四、亲属称谓
第六章 宗教信仰与世俗仪式
一、祖先崇拜:家祭 祠祭 墓祭
二、神灵崇拜:超村际祭祀的庙宇 村庙
三、生命礼仪:出生 满月 对岁 成年 结婚 生日 丧葬
四、岁时祭仪
结语 “社会记忆”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一、1988年国家教*对三方合作研究的批复
二、1989年“闽台风俗比较”三方合作研究协议书
三、60岁以上男性问卷
四、60岁以上女性问卷
五、1991年武雅士关于田野调查报告编写大纲的来函
插图目录
图1 1985年9月杨国桢、翁丽芳在斯坦福大学/5
图2 1986年6月14日晚出席施坚雅家宴/6
图3 翁丽芳与施坚雅夫人及女儿合影/6
图4 1986年5月访问西雅图华盛顿大学/7
图5 1989年11月10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福建田野调查工作研讨会,庄英章宣讲问卷/12
图6 研讨会会场一角:曾玲、杨国桢、陈在正、石奕龙、郑振满/12
图7 11月18日招待田野考察归来的葛希芝、张富美、庄英章。潘英海摄/13
图8 11月21日与庄景辉、潘英海、叶文程、石奕龙、郑振满、曾玲在同安县田野考察时合影/14
图9 11月22日与庄英章在泉州开元寺东西塔留影/14
图10 11月24日庄英章和武雅士在安溪清水岩考察留影/15
图11 11月26日与庄英章在福州会见林子东等/15
图12 1990年6月在陈陂村调查时留影/16
图13 1990年6月到长汀访查客家史料/17
图14 1990年8月在联合村田野调查/17
图15 1991年5月和武雅士在联合村田野调查/20
图16 1991年5月龙岩地市领导会见武雅士/20
图17 1991年在大洋村调查/21
图18 1992年6月22日武雅士、庄英章与杨国桢在台北主持召开第一次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工作研讨会,杨国桢在开幕式上致辞/22
图19 丁荷生、魏捷兹、杨国桢、张富美、陈国强考察台湾田野调查点新竹市新埔乡枋寮,拜谒“义民冢”/24
图20 访新竹清华大学/24
图21 访雾峰林家/25
图22 考察台南县大内乡头社“太上龙头忠义庙”/25
图23 陈在正、蒋炳钊、杨国桢考察台南“亿载金城”/26
图24 1993年2月3日庄英章在惠安县座谈/26
图25 1993年5月22日陈在正、曾玲、石奕龙、周翔鹤、邱松庆、庄景辉、庄英章、曾少聪、杨国桢、吴绵吉、郑振满在台北赴庄英章家宴/28
图26 在台湾宜兰县玉尊宫召开第二次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工作研讨会。主持人康豹/29
图27 与武雅士、严棉、曹永和在玉尊宫/29
图28 曹永和在梅花湖上/30
图29 与李亦园、武雅士等参观宜兰市运动公园/30
图30 潘英海陪同厦大学者石奕龙、郑振满、潘英海、曾玲、杨国桢、吴绵吉、庄景辉、邱松庆、周翔鹤行走台湾东海岸/31
图31 陈陂村民居/50
图32 大洋村民居/53
图33 联合村村貌/54
图34 联合村客家土楼/55
图35 陈陂刘氏族谱记载的附租/71
图36 联合村邓氏油竹窠蒸田轮耕本/72
图37 三村墟市归属图/86
图38 陈陂村陈氏宗祠/92
图39 下翁厝翁氏祠堂公厅/93
图40 马厝岭刘氏祠联/94
图41 大洋村林氏宗祠 /94
图42 大洋村林氏树德堂/95
图43 邓氏宗祠龙岩州忠爱堂、山下祠堂序/96
图44 联合村邓氏黄泥坪祠堂序/97
图45 大洋村王氏植槐堂/99
图46 陈陂村朝西庙总理名单/105
图47 联合村邓氏的“蒸季”/106
图48 亲属称谓抄本/151
图49 祖先木主牌位/154
图50 下洋杨氏祠堂/155
图51 陈陂村朝西庙/160
图52 陈陂村朝西庙内景/160
图53 陈真祖师佛神像/161
图54 大洋村吴公庵/164
图55 吴公庵保生大帝神像/164
图56 1992年重建中的陈陂姑婆庵(天后宫)/167
图57 赤水天后宫/168
图58 陈陂村庵妈排公王庵/169
图59 大洋村林厝土地公/171
图60 大洋村田相公神位/171
图61 大洋村王氏祖厝的石敢当/172
表格目录
表1 汉族各姓迁入龙岩情况/43
表2 受访者年龄及出生年份占比 /59
表3 调查村的人口数据/62
表4 受访者结婚时自有土地人数/68
表5 联合村邓氏油竹窠蒸田轮耕表/72
表6 联合村邓氏秉盛公时常丘田轮耕表/73
表7 联合村邓氏念池公禾税佃耕表/74
表8 男性受访者初婚时家庭生计/76
表9 女性受访者婚前工作类别/77
表10 女性受访者婚后工作类别/77
表11 男性受访者婚前工作类别/78
表12 男性受访者婚后工作类别/78
表13 受访者活动的墟市和墟期/85
表14 联合村邓氏十三至十七世名下尝会/106
表15 邓德馨名下尝会/108
表16 受访者之婚姻类型占比/109
表17 受访者父母婚姻类型占比/109
表18 受访者各年龄段婚姻类型占比/110
表19 女性受访者的出生地结构/111
表20 联合村王氏历代的婚域与人数/112
表21 明《列女传》所载龙岩妇女婚龄/113
表22 清《列女传》所载龙岩妇女婚龄/114
表23 受访者平均婚龄/114
表24 受访者的聘金/116
表25 受访者的嫁妆/116
表26 大婚嫁妆中部分项目价值占比/117
表27 受访者婚姻类型和离婚率/118
表28 受访者丧偶年龄和比例/118
表29 受访者丧夫年龄、人数与再婚人数/119
表30 受访者结婚时的家庭结构占比/121
表31 男性受访者分家时父母存殁情况/122
表32 男性受访者分家时之平均年龄/122
表33 主持分家者的身份/123
表34 受访者分家后的父母奉养方式/124
表35 受访者分家后双亲的居家安排/124
表36 女性受访者初潮与停经之平均年龄/125
表37 女性受访者初潮与结婚年龄之关系/126
表38 各婚姻类型的生育率/126
表39 小婚妇女之收养年龄、比例与生育率/127
表40 受访者子女出生性别比例/127
表41 受访者子女10岁前死亡率/127
表42 受访者之母童年被收养之比例/129
表43 受访者父母送养子女数/129
表44 受访者父母收养子女数/130
表45 受访者被收养的人数和平均年龄/130
表46 受访者被收养之比例与平均年龄/131
表47 受访者送养子女情况/131
表48 受访者收养子女情况/132
表49 受访者存活孩童中送养比例/132
表50 受访者存活孩童中收养比例/132
表51 不同出生年段受访者存活孩童中送养比例/133
表52 女性受访者及其家属之缠足比例/134
表53 女性受访者缠足比例及其平均缠足年龄/135
表54 龙岩的亲属称谓/137
表55 王炎熙老人辑录的亲属称谓表/138
表56 陈陂、大洋村的丧服/182
表57 联合村的丧服/183
表58 1928年1.6万龙岩人在台湾分布情况/188
杨国桢,1940年生,现为厦门大学荣誉教授,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主编,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第四、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七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福建省首批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赴日本京都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讲学,受聘台湾“中央大学”、政治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海洋大学“985工程”海洋发展研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讲座教授。 长期研究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海洋史。著有《林则徐传》《陈嘉庚传》《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明史新编》《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闽在海中》《瀛海方程》《东溟水土》《海洋文明论与海洋中国》等,主编“中国海洋空间丛书”4册、“海洋与中国丛书”8册、“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12册、“中国海洋文明专题研究”10册、“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25册。
本书是杨国桢教授1989—1992年对福建龙岩盆地社会文化的田野调查报告。龙岩介于“福佬与客家之间”,即地理位于闽西山地与闽南平原的接合处,行政管理曾在客家人主导的汀州府与闽南人主导的漳州府之间流移,语言也受客家话和福佬话(闽南话)的双重影响。作者选取龙岩盆地中心和边缘的三个百年古村落,基于明清以来的民间文献和300位老人对1949年以前历史的回忆,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视角和方法,分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宗族与民间组织、婚姻、家庭与妇女、宗教信仰与礼仪等六章展开,记录日渐式微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抢救基层民众对晚清民国的集体记忆,彰显龙岩文化几百年来在福佬海洋文化和客家山区文化交融互动中形成的独特个性。
1988—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厦门大学、台湾“中研院”民族研究所联合开展“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比较研究”项目,继而延伸为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新竹清华大学学者加入的“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田野调查研究”项目。本书作为成果之一,在前言中详细追述了两国三方合作研究的缘起、经过和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