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一、民族地区与民族自治区
二、基本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教育
三、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
四、政策变迁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简述
一、民族发展理论
二、政策过程理论
三、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节 具体分析框架的形成
一、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二、“间断-均衡”理论分析框架的适用性
第二章 历史过程: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的变迁历程
第一节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的阶段划分
一、研究方法、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二、“间断-均衡”的阶段划分
第二节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的宏观图卷
一、1949—2005年的基本公共教育政策
二、逐步覆盖阶段(2006—2010年)
三、适度调整阶段(2011—2013年)
四、稳步提升阶段(2014—2017年)
五、优质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
第三节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的微观缩影
一、研究变量
二、注意力分配的演进
三、政策主题的变迁
四、政策工具的更迭
第四节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样态的作用机理
一、大国治理中的特定影响
二、府际关系下的央地互动
三、信息处理中的有限理性
第三章 结果检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的实践效果
第一节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效果评价的必要性和对象
一、民族地区政策效果评价的必要性
二、民族地区政策效果评价的对象
第二节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选择
三、数据来源
第三节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效果的实证分析
一、各民族地区之间的比较
二、民族地区与全国水平的比较
第四节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效果的主观评价
一、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取得的成效
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效果有待提升之处
第四章 影响因素: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效果发挥的掣肘
第一节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要素有待完善
一、政策主题创新乏力:政策效果张力稍显疲软
二、政策工具使用单一:政策效果发挥不尽充分
三、政策参与程度较低:政策效果活力释放有限
第二节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配套保障不够完备
一、激励举措力度不够:政策效果后劲动力不足
二、自我“造血”能力较弱:政策效果提升甚微
三、评估机制尚不健全:政策效果内驱动力不足
第三节 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效果的环境约束
一、国际环境:复杂因素交织的多元影响
二、国内环境:历史方位的多维影响
第五章 驱动作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
第一节 外部动因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
二、政治制度变迁的推动
三、中央注意力的转移
四、焦点事件的触发
第二节 内部动因
一、基本公共教育需求的驱使
二、政策学习中的自我更新
第六章 逻辑探寻: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的脉络
第一节 政策本身的变迁脉络
一、政策变迁“间断-均衡”与延续性并存
二、政策内容从立足当下到兼顾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领域从单一维度走向多维协同
四、地方政策从耦合中央到兼顾特色发展
第二节 政策客体的变迁脉络
一、需求侧从注重基本到追求全面、优质
二、供给侧从单一供给到多元协同、精准供给
第三节 政策主体的变迁脉络
一、转向人民更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政府管理转向协同治理
第四节 政策动因的变迁脉络
一、政策变迁动因的复杂交织
二、政策变迁动因存在强度差异
第五节 “间断-均衡”理论分析框架的再认识
一、“间断-均衡”理论分析框架运用的差异分析
二、“间断-均衡”理论分析框架的民族地区情景
第七章 优化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的思路与路径选择
第一节 把握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发展的机遇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加深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化发展
四、中央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增大
第二节 坚持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发展的价值导向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第三节 优化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的具体路径
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提升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决策水平
三、加大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执行力度
四、优化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监督与评估体系
五、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发展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