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朱熹与王阳明(杨天石文集)
自序
第一编 朱熹及其理学
第一章 改铸儒学的新需要 3
第二章 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 7
一、由禅学走向道学 7
二、反对议和 10
三、道学体系的形成 13
四、在南宋王朝的政争中 17
五、升沉之间 24
第三章 社会政治思想 29
查看完整
第一编 朱熹及其理学
第一章 改铸儒学的新需要 3
第二章 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 7
一、由禅学走向道学 7
二、反对议和 10
三、道学体系的形成 13
四、在南宋王朝的政争中 17
五、升沉之间 24
第三章 社会政治思想 29
查看完整
杨天石先生早年研究中国哲学,对泰州学派、王阳明、朱熹等深有研究。本书收录杨先生已出版的《朱熹及其理学》《朱熹学术思想四论》《王阳明及其心学》以及研究旧时所称“王学左派”的《泰州学派》等四种著作,并附录其曾写过的关于儒学、佛学和思想史的文章,本书对“理学”和“心学”的分歧发前人之所未发,对“泰州学派”的评价也完全不同于前人,是一部集合作者多年哲学研究成果和心得的学术作品。
自序
第一编 朱熹及其理学
第一章 改铸儒学的新需要 3
第二章 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 7
一、由禅学走向道学 7
二、反对议和 10
三、道学体系的形成 13
四、在南宋王朝的政争中 17
五、升沉之间 24
第三章 社会政治思想 29
一、从“外攘”为重到“内修”为重 29
二、“怀德”与“畏威” 32
三、以“讲明义理”治天下 35
第四章 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 38
一、规律与伦理的综合 38
二、真理与谬误并存的理气关系说 42
三、万物之间的同一与差别 45
四、中国式的人文主义精神 50
第五章 “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 54
一、人尽皆同的“天命之性” 54
二、人的多样性决定于气禀 56
三、敞开了成圣成贤的大门 58
第六章 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 60
一、“醒与睡” 61
二、在外的“儿子”与在家的“儿子” 62
三、自“铢积寸累”以至“一旦豁然贯通” 67
四、对知行关系的全面展开 70
第七章 “克人欲、存天理”的修养论 73
一、以理制欲 73
二、将身心锁在“模匣子”里的主敬说 78
第八章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 80
一、“一分为二,节节如此” 80
二、“不可相无”与“无日不相胜” 82
三、“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83
四、“小变而不失其大常” 85
五、“和则交感而万物育” 88
第九章 鹅湖之会与朱熹、陆九渊的异同 89
一、“性即理”与“心即理”的激辩 89
二、“太极”“无极”之争 93
第十章 义利之辨与朱熹、陈亮的分歧 96
一、由打猎引起的争论 96
二、“仁义”为重还是“功利”为重 97
三、哲学分歧与政治分歧 101
第十一章 朱熹理学的历史命运 103
一、南宋统治集团终于承认了道学 103
二、封建统治者的“取法”和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109
第十二章 朱熹与世界 117
一、日本 117
二、朝鲜 119
三、越南 121
四、西方 122
第二编 朱熹学术思想四论
第一章 经学思想 127
一、《易经》 127
二、《诗经》 132
三、《书经》 134
四、《春秋》 135
五、《礼经》 136
六、《孝经》 137
七、《四书》 138
第二章 史学思想 139
一、读史明理,知所鉴戒 139
二、“裁之以理”,“主在正统” 142
三、“直书其事,美恶自见” 145
四、纲目并举,期于简明 146
第三章 文学思想 147
一、道为文之本 147
二、诗与志 150
三、诗须是平易 151
四、艺术上的慧眼 152
第四章 教育思想 154
一、以“明人伦”为唯一目的 155
二、人生教育的三阶段 156
三、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与主导 157
四、学习过程中的五个环节 159
第三编 王阳明及其心学
第一章 农民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 163
第二章 牧师和刽子手的双重职能 168
一、从朱熹走向陆九渊 168
二、破山中“贼”与破心中“贼” 174
三、维护封建正统—镇压宁王朱宸濠反叛 179
四、和罗钦顺辩论,接受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为徒 181
五、继承孟子,提出“致良知”思想 182
六、镇压瑶族、壮族起义,未能践约和罗钦顺辩论,
病逝于北归舟中 183
第三章 先验论的哲学思想 188
一、心外无物 188
二、心外无理 196
三、不假外求,向内寻找 198
四、不由闻见 202
五、是非求于心 207
第四章 复归“良知”的“格物”论 211
第五章 合二而一、颠倒头脚的知行关系 218
第六章 满街都是“圣人” 226
第七章 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232
第四编 泰州学派
第一章 “天坠”之梦说明了什么 239
第二章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 243
第三章 “身”为天下、国家之本的“淮南格物”论 250
一、宇宙在我,万化生身 251
二、立吾身以为天下国家之本 254
第四章 “天然自有”“现现成成”的道德论 260
一、天然自有,不费些子气力 260
二、心之本体,着不得纤毫意思 264
三、乐向心中寻 270
第五章 所谓“百姓日用是道” 275
一、以日用现在指点良知 276
二、逻辑上的“无类比附” 279
三、百姓日用而不知 283
四、存在着“认欲为理”可能 288
五、鼓吹封建道德的“性能易命”说 291
第六章 王襞及其弟子韩贞 298
一、王襞“自然之谓道”的哲学思想 298
二、被毒害了的奴隶韩贞 307
第七章 颜钧、罗汝芳、何心隐思想 317
一、颜钧、罗汝芳的“制欲非体仁”论 317
二、何心隐思想剖析 336
第八章 耿定向对于李贽思想的否定 356
一、对孔、孟和孔、孟之道的态度 363
二、对若干封建道德的态度 364
三、对人性的看法 366
结束语 371
后记 375
附 录
君子 :儒学的理想人格 379
禅宗的“作用是性”说与朱熹的批判 394
关于王艮思想的评价 406
韩贞的保守思想 427
儒学在近代中国 432
蒋介石与宋明理学 444
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 465
^ 收 起
第一编 朱熹及其理学
第一章 改铸儒学的新需要 3
第二章 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 7
一、由禅学走向道学 7
二、反对议和 10
三、道学体系的形成 13
四、在南宋王朝的政争中 17
五、升沉之间 24
第三章 社会政治思想 29
一、从“外攘”为重到“内修”为重 29
二、“怀德”与“畏威” 32
三、以“讲明义理”治天下 35
第四章 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 38
一、规律与伦理的综合 38
二、真理与谬误并存的理气关系说 42
三、万物之间的同一与差别 45
四、中国式的人文主义精神 50
第五章 “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 54
一、人尽皆同的“天命之性” 54
二、人的多样性决定于气禀 56
三、敞开了成圣成贤的大门 58
第六章 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 60
一、“醒与睡” 61
二、在外的“儿子”与在家的“儿子” 62
三、自“铢积寸累”以至“一旦豁然贯通” 67
四、对知行关系的全面展开 70
第七章 “克人欲、存天理”的修养论 73
一、以理制欲 73
二、将身心锁在“模匣子”里的主敬说 78
第八章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 80
一、“一分为二,节节如此” 80
二、“不可相无”与“无日不相胜” 82
三、“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83
四、“小变而不失其大常” 85
五、“和则交感而万物育” 88
第九章 鹅湖之会与朱熹、陆九渊的异同 89
一、“性即理”与“心即理”的激辩 89
二、“太极”“无极”之争 93
第十章 义利之辨与朱熹、陈亮的分歧 96
一、由打猎引起的争论 96
二、“仁义”为重还是“功利”为重 97
三、哲学分歧与政治分歧 101
第十一章 朱熹理学的历史命运 103
一、南宋统治集团终于承认了道学 103
二、封建统治者的“取法”和进步思想家的批判 109
第十二章 朱熹与世界 117
一、日本 117
二、朝鲜 119
三、越南 121
四、西方 122
第二编 朱熹学术思想四论
第一章 经学思想 127
一、《易经》 127
二、《诗经》 132
三、《书经》 134
四、《春秋》 135
五、《礼经》 136
六、《孝经》 137
七、《四书》 138
第二章 史学思想 139
一、读史明理,知所鉴戒 139
二、“裁之以理”,“主在正统” 142
三、“直书其事,美恶自见” 145
四、纲目并举,期于简明 146
第三章 文学思想 147
一、道为文之本 147
二、诗与志 150
三、诗须是平易 151
四、艺术上的慧眼 152
第四章 教育思想 154
一、以“明人伦”为唯一目的 155
二、人生教育的三阶段 156
三、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与主导 157
四、学习过程中的五个环节 159
第三编 王阳明及其心学
第一章 农民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 163
第二章 牧师和刽子手的双重职能 168
一、从朱熹走向陆九渊 168
二、破山中“贼”与破心中“贼” 174
三、维护封建正统—镇压宁王朱宸濠反叛 179
四、和罗钦顺辩论,接受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为徒 181
五、继承孟子,提出“致良知”思想 182
六、镇压瑶族、壮族起义,未能践约和罗钦顺辩论,
病逝于北归舟中 183
第三章 先验论的哲学思想 188
一、心外无物 188
二、心外无理 196
三、不假外求,向内寻找 198
四、不由闻见 202
五、是非求于心 207
第四章 复归“良知”的“格物”论 211
第五章 合二而一、颠倒头脚的知行关系 218
第六章 满街都是“圣人” 226
第七章 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232
第四编 泰州学派
第一章 “天坠”之梦说明了什么 239
第二章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 243
第三章 “身”为天下、国家之本的“淮南格物”论 250
一、宇宙在我,万化生身 251
二、立吾身以为天下国家之本 254
第四章 “天然自有”“现现成成”的道德论 260
一、天然自有,不费些子气力 260
二、心之本体,着不得纤毫意思 264
三、乐向心中寻 270
第五章 所谓“百姓日用是道” 275
一、以日用现在指点良知 276
二、逻辑上的“无类比附” 279
三、百姓日用而不知 283
四、存在着“认欲为理”可能 288
五、鼓吹封建道德的“性能易命”说 291
第六章 王襞及其弟子韩贞 298
一、王襞“自然之谓道”的哲学思想 298
二、被毒害了的奴隶韩贞 307
第七章 颜钧、罗汝芳、何心隐思想 317
一、颜钧、罗汝芳的“制欲非体仁”论 317
二、何心隐思想剖析 336
第八章 耿定向对于李贽思想的否定 356
一、对孔、孟和孔、孟之道的态度 363
二、对若干封建道德的态度 364
三、对人性的看法 366
结束语 371
后记 375
附 录
君子 :儒学的理想人格 379
禅宗的“作用是性”说与朱熹的批判 394
关于王艮思想的评价 406
韩贞的保守思想 427
儒学在近代中国 432
蒋介石与宋明理学 444
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 465
^ 收 起
杨天石先生早年研究中国哲学,对泰州学派、王阳明、朱熹等深有研究。本书收录杨先生已出版的《朱熹及其理学》《朱熹学术思想四论》《王阳明及其心学》以及研究旧时所称“王学左派”的《泰州学派》等四种著作,并附录其曾写过的关于儒学、佛学和思想史的文章,本书对“理学”和“心学”的分歧发前人之所未发,对“泰州学派”的评价也完全不同于前人,是一部集合作者多年哲学研究成果和心得的学术作品。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