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 “趣昧”观念的来龙去脉
第一节 “趣味”观念的词源追述
第二节 “趣味”观念在18世纪的情感转向
第三节 融人文化批评传统的“趣味”观念
第四节 “解构”还是“回归”:现代性语境下的“趣味”观念
第二章 情感·文雅·习俗:沙夫茨伯里的趣味观
第一节 “趣味”与“知音之耳”
第二节 “作家”与“文雅哲学”
第三节 “为什么一个人在夜里也应该真诚?”
第三章 “言不由衷”的艾迪生:《旁观者》中的趣味观
第一节 文雅写作的趣味:词语焦虑与文化共识
第二节 中国园林的趣味:从理性到感性
第三节 “欲说还休”的艾迪生:趣味变革和转向
第四章 趣味之争还是性别之争?——女性趣味的有无之辩
第一节 从“有趣味的人”到“有趣味的女性”
第二节 变迁中的18世纪英国女性气质
第三节 从忽视到共识:有无之辩及其余音
第五章 完美点与文学批评:阿诺德的“雅趣之士”
第一节 趣味:阿诺德文化蓝图的中枢
第二节 权威与标准
第三节 完美点与“雅趣之士”
第六章 道是有情却无情:罗斯金趣昧观背后的贫困美学
第一节 斯坦菲尔德的风车磨坊:次等如画趣味
第二节 风车磨坊背后的贫困美学
第三节 贫困美学的政治底色
第七章 道是无情却有情:罗斯金趣味观背后的伦理美学
第一节 特纳的风车磨坊:罗斯金论高尚如画趣味
第二节 返魅的沉思趣味:罗斯金论达尔文
第三节 慷慨的消费趣味:罗斯金论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八章 从“昧”到“味”:伍尔夫趣味观的印度底色
第一节 印度“味”论与西方“趣味”观念
第二节 伍尔夫与印度味论
第三节 感官的弥合与伍尔夫短篇中的“味”
第九章 令人不快的“好”趣昧:贝杰曼趣味观背后的国家意识
第一节 个人趣味与自我意识的膨胀
第二节 公共趣味与时代精神的形塑
第三节 好坏之辩背后的共同体意识
第十章 另一种“伊格尔顿体”:伊格尔顿的趣昧观
第一节 甄别的辩证法
第二节 走向公共精神
第十一章 从倭斯弗到严复:中西互译中的趣味观
第一节 观念层面的对话:从鉴味到“娱赏”
第二节 功能层面的对话:从公共口味到“公性情”
第三节 技巧层面的对话:从理念说到“不可象而为可象”
余谈“趣味”还是“品味”?
引用文献
跋文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