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似,在当今时代,凡是选入中小学和大学教科书、参考书的唐诗,就是传播最广、最受人重视的唐诗。当然,教材和参考书编纂者在选入作品时充分考虑到了作品的价值及其是否“著名”,但入选之后,作品会因此而更为“著名”,更受人们重视。这体现出“话语权”的巨大力量。
在这一点上,蘅塘退士没有任何优势。《唐诗三百首》长期流传之后,人们仍不知道选者是何许人。上一世纪五十年代,经一些学者考证,才知道他的名字叫孙洙(1711-1778),字临西,江苏无锡人,是乾隆十六年(1752)进士,曾任直隶卢龙、大城和山东邹平知县,曾任山东乡试同考官和江宁教授,著有《蘅塘漫稿》。《唐诗三百首》成书于乾隆二十八年(1764),是由他和继室夫人徐兰英共同编选。个在当时没有“话语权”的人,却通过编选一部唐诗选,掌握了身后数百年唐诗接受的巨大“话语权”!而自命“不朽”的李攀龙在《选唐诗序》中说:“后之君子乃兹集以尽唐诗,而唐诗尽于此。”却是何等狂妄!至迟到清中以后,他的《唐诗选》便沉埋到了故纸堆里,只能作为考察他和他领导的复古派文学主张的历史文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