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考志愿填报是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1
第一节 生涯规划的定义 1
第二节 生涯规划的作用 3
第三节 对生涯规划的误解 8
第四节 我国生涯规划现状和特征 10
第五节 部分其他国家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12
第二章 生涯规划的阶段性工作 19
第一节 童年意识觉醒期 19
第二节 少年习惯养成期 21
第三节 青年理性选择期与成年之后的调整期 25
第三章 生涯规划的重点目标影响高考志愿填报 30
第一节 以财富为主导的目标 30
第二节 以权力为主导的目标 34
第三节 以工作环境舒适为主导的目标 35
第四节 以稳定性为主导的目标 36
第五节 以人际关系为主导的目标 38
第四章 生涯规划任务的分解与高考志愿填报的资源匹配 40
第一节 社会层面的任务 40
第二节 学校层面的任务 42
第三节 家庭层面的任务 43
第四节 个人层面的任务 45
第五节 合理盘点可调动的资源 48
第六节 充分考虑规划目标的实现难度 53
第五章 个体生涯规划危机是高考志愿填报的背景 55
第一节 生命的形态及意义 55
第二节 自我的含义与形态 57
第三节 人生的四重境界 59
第四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具体内容 61
第五节 马斯洛需求层次之间的关系 63
第六节 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实现方法 64
第七节 人工智能时代个体发展的困境 66
第六章 生涯规划认知 71
第一节 生涯规划的概念 71
第二节 髙中生职业生涯规划 72
第三节 生涯规划的要素 73
第四节 生涯规划步骤 74
第五节 生涯规划发展规律 77
第七章 自我认知 78
第一节 职业兴趣测试 78
第二节 职业性格测试 81
第三节 爱好 87
第四节 特长 88
第八章 教育认知 90
第一节 学业规划是职业规划的基础 90
第二节 高中学业规划现状 93
第三节 制订学习目标 95
第四节 学科、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100
第五节 确定选考科目 106
第六节 考研、读博与留学 119
第九章 大学生涯规划简述及就业意向分析 122
第一节 学习规划 122
第二节 参加学术研究和科研项目 123
第三节 积累实习和工作经验 126
第四节 参加社团或组织活动 129
第五节 继续学习准备 130
第六节 成为党政领导、群团组织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131
第七节 成为专业技术人员 133
第八节 成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134
第九节 成为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 135
第十节 成为农、林、牧、渔、水产业人员 135
第十一节 成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135
第十二节 成为军人 136
第十章 就业后发展情况及新高考志愿填报工作示例 138
第一节 薪资待遇变化 138
第二节 职级职务变化 140
第三节 专技职称变化 140
第四节 工作单位变化 141
第五节 明确意向专业 142
第六节 判断自己是否具有填报资质与机会 145
第七节 择校与排序 146
附录A 部分普通本科专业对口考研情况统计表 149
附录B 职业本科专业对口考研及推荐证书统计表 156
附录C 高职专科专业对口升本统计表 173
附录D “双一流”学科名单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