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宗,字伯伦,著名历史学家。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公费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1924年,留在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历史学研究所深造,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1年,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教育系教授。1932年,任教清华大学;抗战爆发后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等。 陈寅恪,字鹤寿,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后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携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39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陈寅恪先生毕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的研究。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张荫麟,号素痴,亦常作笔名,历史学家。1923年考入清华学堂中等科三年级肄业,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应清华大学之聘,任历史、哲学两系专任讲师,并兼北大历史、哲学课。1937年后,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和浙江大学。著有《中国史纲》。 吴晗,原名吴春晗,字辰伯,笔名语轩、酉生等。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抗战爆发后,任云南大学教授。1940年起,转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等职务。著有《历史的镜子》《朱元璋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