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新说--中西会通解老子
作者:陈继龙
出版: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4.12
页数:316
定价:78.00 元
ISBN-13:9787545824209
ISBN-10:7545824202
去豆瓣看看 序 刘仲善
绪论 老子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何以可能?——以海德格尔为中心
引言 老子其人其事
上篇 老子《道德经》简注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下篇 中国老子古典学说与西方哲学思想的“视域交融”
第一章 “道”字涵义的演变溯源与老子之“道”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道”字涵义的演变溯源
第二节 老子之“道”的思想渊源
第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一节 “道”是宇宙的创生者
第二节 “道”的本源性与生成性
第三章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节 “道”的实质与特性
第二节 老子之“道”与海德格尔的“道说”
第三节 老子之“道”与海德格尔的“林中空地”
第四节 技术无限膨胀的“坏”处
第五节 艺术才是挽救技术发展弊端的唯一出路
第六节 重新回到“道”上来
第四章 德者,得也
第一节 “德”的由来与功用
第二节 “德”由物及人
第三节 “道”与“德”的关系
第五章 吾以观复
第一节 老子“观”的性质
第二节 老子的“观”与胡塞尔“直观”的耦合
第六章 有无相生
第一节 有与无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上的“贵无派”与“崇有派”
第三节 牟宗三先生的有、无主张
第四节 海德格尔的有无论
第五节 西方基督教与古希腊“无论”的分野
第六节 老子后学庄子的“无论”
第七节 从黑格尔到龙树菩萨的“有无论”
第七章 知其白,守其黑
第一节 “显”“隐”二重性
第二节 遮蔽与无蔽
第三节 柏拉图的“洞穴”说本质上崇尚光明
第八章 知止不殆
第一节 “去甚、去奢、去泰”
第二节 “度”的哲学思考
第三节 “异化”问题
第四节 海德格尔批判“本质论”与“虚无论”
第九章 绝巧弃利
第一节 老子否弃“巧”与“利”
第二节 “绝巧弃利”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三节 海德格尔的“泰然任之”
第四节 欧洲关键的十七世纪
第五节 建立人与技术世界的新型关系
第十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第一节 “轴心时代”下的老子道学
第二节 老子的政治理想
第三节 “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节 老子的“道”与韩非的“术”
第五节 老子的人性论
第六节 老子的愚民观
第七节 海德格尔的愚民观
第八节 老子的愚民观与海德格尔的愚民观比较
第九节 和平主义与“以奇治兵”
第十一章 大成若缺
第一节 “道”的运动生生不息
第二节 老子“道”的返还与反转
第三节 老子强调对立面的和谐与不争之争
第四节 “合抱之木”与“九层之台”
第五节 任何事物本身就有缺陷
第十二章 善为道者
第一节 儒道对立的体道观
第二节 老子的“四大”与海德格尔的“四重统一体”
第三节 老子关于人体悟道的境界与海德格尔的“四重统一体”
第十三章 恍兮惚兮
第一节 “道”不可言说
第二节 “道”与“言”的紧张关系
第三节 “道”无言
第十四章 涤除玄览,明白四达
第一节 体现老子思维特质的自然真理观
第二节 老子的关联性思维方式
第三节 老子近乎独断的直言式论断
第四节 老子与西方共通的因果律判断式叙述
第十五章 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结语
后记
陈继龙,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195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长期在党校执教。著有《韩偓诗注》《韩偓事迹考略》《吴梅村词笺注》,近年在澎湃新闻上发表《老子之“道”与海德格尔的“林中空地”》与《从马克思到海德格尔关于“异化问题”思想的考索》等论文,对老子古典学说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颇有心得。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老子《道德经》简注”在汲取古今注本精华的基础上,对老子《道德经》作简要注释;下篇“中国老子古典学说与西方哲学思想的‘视域交融’”凡十五章,分别对老子思想中的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政治哲学、思维特点及老子《道德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解释与分析。
本书试图将老子的思想放到世界思想史的范畴内,通过与西方著名哲学家思想的比较分析,以全新的视角,充分挖掘与揭示老子思想的丰富内涵,消除中外哲学思想的隔阂,会通其意蕴,并藉此校正坐标,阐释中国老子古典学说的特色与水准,从中国本位出发,以“他山之石”克服西方面临的思想危机,捍卫中国在世界思想史上的话语权。